为摆脱“一油独大”、资源枯竭、发展动能不足等困境,近年来,濮阳立足石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65平方公里的新型化工基地,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2021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谋篇布局,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加快建设步伐,培育“头部企业”,努力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市第八次党代会更是明确提出,以濮阳新型化工基地为中心、各开发区为节点,聚焦聚碳新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高端聚烯烃材料、绿色涂料、绿色助剂、非金属新材料等领域,突出抓好聚碳新材料科技园和绿色涂料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头部企业”,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这也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富强濮阳的必由之路。
沃森化工
龙头带动
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1月10日,范县产业集聚区,市远东科技有限公司一期15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其主要生产丙烷、丙烯等产品。“我们的产品可为巴德富提供原材料,他们正是瞅准了这个优势,果断决定落户濮阳。”公司总经理张衍品表示,二期建设75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及其配套项目,计划今年与下游企业同步启动。二期达产后,90万吨/年的丙烯总产能,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张衍品所说的巴德富,指的是位于濮阳县的巴德富(濮阳)新材料产业园,于1月4日正式开工建设。巴德富是全球丙烯酸乳液的行业龙头,濮阳新材料产业园是该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第9个基地。同一天,在濮阳工业园区绿色涂料产业园,展辰高端涂料、恩赢苯并噁嗪等项目正在抓紧生产,三棵树高端涂料、立邦新型建筑涂料等项目加快推进。
因为它们,我市打通丙烯—丙烯酸/酯—丙烯酸乳液—绿色涂料产业链指日可待。而它们,只是我市聚碳新材料科技园产业链的一小部分。
远东科技
聚碳新材料科技园位于濮阳新型化工基地东部片区,目前园内有22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产值达到87.23亿元。其中,丰利石化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地方炼油企业,现有10万吨/年丙烯及联产芳烃、60万吨/年中芳烃加氢、300万吨/年燃料油预处理等3套生产装置和一条年运输能力800万吨的铁路专用线。盛源集团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采用非光气法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河南省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空白。市中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谋划实施的50万吨/年混合芳烃加氢、35万吨/年苯酚/丙酮、24万吨/年双酚A项目,可补齐混合芳烃—纯苯—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产业链,实现原料产品一体化、循环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利石化、盛通聚源、中汇新能源等龙头企业,谋划建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聚碳新材料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间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水平,实现绿色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
到2025年,濮阳聚碳新材料产业将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工程塑料产业园、全国独具产业特色的绿色循环产业园和中原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盛通聚源
南乐县产业集聚区,拥有宏业控股、龙都天仁、星汉生物等企业近20家,主要产品年产能为糠醇17万吨、糠醛4万吨、十二碳醇酯3万吨、玉米淀粉12万吨、L-乳酸4万吨、改性聚乳酸树脂1万吨、聚乳酸纤维1万吨、可降解塑料制品/服装11万吨等,已基本形成玉米/玉米秸秆—玉米淀粉—L-乳酸—聚乳酸—改性材料及终端产品的生物基材料全产业链。
近年来,经过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培育、大力扶持,濮阳在新材料不同领域,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行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濮阳现有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等5大类20余种化工新材料产品,产品产量、企业数量、科技含量等多项指标全省领先。”据市工信局局长薛炳海介绍,未来五年,濮阳将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科技赋能
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化工新材料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作为产业链最上游连接细分市场,自然成为濮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追逐“高精尖”的化工新材料,也凝聚着更多研发投入和更高科技水平。
聚碳酸酯产业研究院科技人员在做实验
1月10日,走进市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研究院,宽敞整洁的实验室,拥有各种先进检测分析仪器100余套,专业技术人员在认真开展分析研究。该公司采取的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工艺生产聚碳酸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我省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空白,实现了高端化工新材料的技术跨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一先进技术,获得了中国石油的青睐。2020年12月30日,濮阳盛源集团与中国石油聚碳酸酯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郑州举行。这标志着双方将共同将濮阳打造成国内聚碳等特种聚合物的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努力培育聚碳新材料领域的“单打冠军”。
聚碳酸酯产业生产材料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加强研发,盛源集团还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濮源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聘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殷鹏刚教授担任院长,专注负责聚碳酸酯、聚碳酸酯下游产品及前沿精细化工的开发应用。研究院每年都要开展有计划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聚碳酸酯生产研发方向的高质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目前研究院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占到30%以上。
科技赋能,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发展信心和更多发展空间——
河南沃森超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的是全球首套利用环管连续淤浆法生产超高分子量聚烯烃产品的装置,新装置代表了我国超高分子量聚烯烃领域目前最先进的工艺。“新装置投产后,沃森超高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能将跃居全国第一,而且我们的多种高端产品均实现了自主生产,产品的部分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国外水平。”企业负责人张恩龙自豪地说。
盛通聚源工作人员讲解产品
宏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PBS(柔性)生产线项目,未来可生产PBS、PBAT等材料,能够以石化能源为原料,在下游制备为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餐盒、农用地膜等。“投产可降解材料,是宏业通过技术创新进行的‘第三次创业’。”濮阳宏业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赖玉龙介绍,研究院每年开展20余个产业化研究、基础性研究的课题,既为企业挖潜增效,又助推企业转产迭代。
远东科技规划建设的75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实现了首套丙烷脱氢完整技术的国产化,突破了国外技术对我国的垄断。“我们的新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投资成本和运转成本均低于国外技术,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张衍品说。
…………
高科技带来高效益。根据我市202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排序,前17名中约半数涉及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这也是濮阳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最好例证。
近年来,濮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创新濮阳,有效激发了创新潜能。自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省级高新区、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81家、236家,“隐形冠军”企业增加到16家,攻克“卡脖子”技术32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7个,实现专利申请量11596件、授权7330件。2020年5月,濮阳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试点市。
政策扶持
为新材料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濮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有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更有政策的大力扶持。
建章立制,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保障。濮阳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并先后出台了《濮阳市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增量提质“春笋行动”(2021—2023年)》《濮阳市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八条措施》《濮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濮阳市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必将加强科创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助推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建立“双招双引”基地,精准招引优质项目,努力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
3D打印产品
搭建平台,为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加速器”。2021年12月14日,市聚碳新材料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成员大会召开,我市首个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我市聚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踏上了新征程。1月4日,我市首批10个产业研究院、4个中试基地挂牌成立,10个产业研究院中有6个和新材料相关联,4个中试基地则全部和新材料相关联。以此为基础,加快扩大规模、增强聚集效应,不断推动新材料产业拔节孕穗、提档升级。
提升服务,确保企业安心放心发展。开展工业项目“百日攻坚”、“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提供贴心服务,助推企业加快发展。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家发放“贴心服务绿卡”,增强企业家获得感。组织供电、税务等10家涉企服务部门召开“政企交流面对面”活动,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惠企政策进千企”系列服务活动、外出学习和技能培训,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盛通聚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目前,濮阳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初步成型。今后五年,濮阳将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富强濮阳、生态濮阳、创新濮阳、幸福濮阳,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