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开关,估计大家都听过。那么,空气开关为何叫做空气开关?它与空气有什么关系?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先要的了解空气开关的分类,以及它的作用原理。
开关的分类
开关,包括我们常见的断路器,隔离开关,熔断器等等。而我们所说的空气开关,它又是断路器,是断路器的一种。断路器按照其使用的范围,也就是安装的部位,又可以分为高压断路器和低压断路器。我们家庭中使用的空气开关又属于低压断路器中的一种。如果我们按照开关的灭弧方式来进行划分的话,那么断路器又可以划分为多油断路器,少油断路器,六氟化硫断路器,真空断路器,压缩空气断路器,空气断路器,SF6组合电器。
所以说空气开关是根据断路器灭弧的方式来划分,从而得出的一个名称。
空气开关
空气开关应用在我们的家庭中,只要电路中电流超过了空气开关的额定电流以后,空气开关就会自动断开,然后切断电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电路由于电流过大而烧毁的影响。空气开关在自动断开开关的时候,此时会有一个电弧的产生,而空气开关就是采用空气作为灭弧的介质来进行自动切断电路的。所以说空气开关主要是根据它们灭弧的方式来进行命名的,空气开关灭弧的介质就是空气。
空气开关的灭弧原理
上面给大家说了,空气开关灭弧介质就是空气,那么它是如何利用空气来进行灭弧的呢?空气开关灭弧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
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空气开关跳闸,在空气开关动作也都是跳闸的一瞬间,空气开关的触头就会分离,而分离的触头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弧,此时电弧电流产生的磁场与空气开关的灭弧栅感应出来的磁场方向是相反的,可以互相吸引。于是,电弧就会被吸引力拉向灭弧栅,这样一来电弧就会被拉长,直到进入灭弧栅后,就可以被迅速的冷却熄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把产生的电弧进行灭掉。
空气开关的脱扣方式
空气开关的脱扣方式,其实主要就是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电磁脱扣。第二种是热脱扣。第三种是复式脱扣。短路保护对应的是电磁脱扣。电磁脱扣指的是空气开关中,当线圈中经过负载电流的时候,其电磁铁吸力比较小。而经过短路电流的时候,吸力比较大,从而使衔铁动作来托带动脱扣器,从而脱扣进行断电。
过载保护对应的是热脱扣。热脱扣也就是指空气开关中,当电路中发生过载的时候,其过载电流可以使开关内的元器件产生一定的热量,而这些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双金属片变形,从而使脱扣器脱扣,之后就可以断开电路。复合式脱扣,空气开关中内复合式脱扣一般都是采用的金属片。当电路知道电流达到一定的负荷电流之后,就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同样的会使受金属片变形,从而可以导致脱气脱扣,这样可以断开电源。
同时空气开关中的线圈中流过较大的短路电流的时候,脱扣器也进行动作。所以复式脱扣器既可以起到短路保护,也会起到过载保护。
空气开关其它的一些知识
空气开关是我们低压电网中非常常用的一种,而且特别重要的一种电器。它集控制和多种保护于一体。除了能完成接通和断开电路,还能够对电路和电气设备发生短路,过载以及欠电压等进行保护。此外还可以用于不频繁的启动电机。
我们家庭常用的都是普通的空气开关,那么这些空气开关的内部脱扣曲线,基本上都是在出厂时都已经确定了。所以说这些空气开关的灭弧能力也是确定的。但是如果有专业的人士可以通过对空气开关内部弹簧进行微调,可以提升灭弧的速度,但是是无法提升灭弧的能力的。
其实归结为一点,就是由于它是采用的空气作为灭弧的介质才被称为空气开关。
“流程工业”微信公众号原创编写。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
液位是现代工业中重要且关键的监控参数之一,不同形式的储罐其液位测量的要求也不同,本文根据液态烃的物理特性,以及外测式超声波液位开关工作原理、输出形式,分析了外测式液位开关在实际使用中的特点。
2021-11-26 本网编辑
差压式流量计作为经典与最古老的流量计,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不过随着电子式流量计如(电磁、涡街等)流量计的兴起,我们有些新的行业朋友,还真不一定熟悉这种流量计,今天这一期,给大家好好讲解这个差压式流量计。
2022-03-20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