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石油和化工园区”公众号刊发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领会中办《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精神,学习党史、学习石化行业史的体会文章(点击查看文章)。他以一个石化老兵的身份,从创新的视角以“石化百年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回顾了石化百年。业内人士认为这个视角独特、案例深刻,有些老同志说“这个视角很有现场感,看到了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有些年轻同志说“读后对以前父辈们讲过的很多事理解更深刻了”,有些学子说“看了这样的石化工业史,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学化工、爱化工之情”。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傅向升同志从“艰苦创业”的视角谈石化百年史,在编辑的过程中石化前辈们那“不惧艰难、艰苦创业”的场景再现、事迹感人。特刊发全文,与您一起再次体会石化百年那轰轰烈烈的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春节过后,防疫的原因“非必要不出差”,李寿生会长和李云鹏书记要求我们都沉下心来思考点大事。我在继续学好党史的同时,认真学习了我们的老部长顾秀莲提议、中国化工博物馆组织编写、最新出版的《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史》,又重读了《中国化工风云录》《潮头跨越》《铿锵脚步》等书籍,读和重读后收获颇多、感想颇多,今天再次以石化老兵的身份跟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对石化工业的认识和石化工业的百年艰苦创业历程。
化工石化为工业化现代化发挥乘数效应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既涉及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也涉及国家国防安全,更关乎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是否被“卡脖子”。化学工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工业化的加速器,伴随着炼钢、炼焦业的发展,化学家发现利用煤焦油可以人工合成染料,从此现代合成化学由德国拜耳和巴登苯胺(巴斯夫的前身)相继开动了工业化的加速器,几乎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迈进了快速工业化时期,也加速了工业化的大型化时代,相继推动工业化开启了现代化的新征程。
站在今天的时点回望,以瓦特蒸汽机实际应用,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已走过约250年时光;以电力的应用开启电气时代为标志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也已走过约150年。从大的时间段划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100年时间里,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100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要多得多、也丰富得多,毫不夸张地说“这与化学工业的创新、成长和快速发展直接相关”。
如果再把镜头拉长一点,自上世纪中叶开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到70年的时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远超之前的200年,这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石油化工的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和大型化、现代化密切相关。
站在今天的时点回望,自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如果没有现代合成化学工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就不会有后来的现代制造业,更不会开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历史和工业现代化以及经济成就都告诉今天的人们,离开了现代化的石化产业,就不会有现代制造业,就不会有战略新兴产业,就不会有经济强国和国防强国;离开了现代化的石化产业,手机(尤其是最新款的折叠手机)、液晶显示器和平板电脑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日用品,也许全部金属外壳的汽车和轨道交通,以及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街上能跑、家里能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源消耗量会更大;离开了现代化的石化产业,尤其是没有化工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可以肯定的是飞机(尤其是波音787、空客380等大型客机)难以翱翔蓝天,人类探月、航空航天、深海探险更不可能实现。
看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因为他们是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开启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工的发展也一直是由欧美创新引领的,“二战”结束以后,日韩等把石化工业的现代化置于优先地位,因此这些国家也是今天的世界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制造业强国,尤其是美欧还是航空强国、军事强国。
正是石化产业的这种基础性、配套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化学工业中化学合成和化学反应对社会财富的原创性,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先工业化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化学工业及石化产业的创新与领先,突出在其他工业门类之前。
因为没有高质量高性能合成材料就不可能有高品质塑料制品,没有高端纤维材料就不可能有穿着舒适的服装面料,没有重水及化学提纯的高浓度铀就不可能有核能工业和核武器,没有高能化学推进剂和超高温耐蚀材料、密封材料就不可能有远程运载火箭和太空往返的航天器。
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或区域强国,都把化学工业及石化产业的创新与领先战略,与国家的精密与高端制造、新能源转型战略、航空航天战略、国防强军战略密切关联。
百年前中国民族化工起步之艰辛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业化规模与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加快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现代化开始加速,我们用70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强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化学工业和石化产业也错失了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起飞期。从史料看,中国人是品尝酿造酒最早的民族之一,后来的制陶、造纸术、炼丹及火药等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中国。
但是,当西方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化学合成大门、推动近代化学工业驶上快车道,并向着大型化、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睡着了,并且长睡不醒。当时代列车驶入20世纪的时候,世界列强对中华民族环伺的时候,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南吴北范”、以“实业报国”的情怀,以“打破外国封锁,造福国人”为现实目标,开启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艰苦创业之旅。一般史料都把范旭东创办永利碱厂和吴蕴初创办天原电化厂,作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起步的重要标志,那时欧洲化学工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美国石油开采和炼制正如火如荼。
“南吴北范”是指在上海创办天原电化的吴蕴初和在天津创办“永久黄”的范旭东。
一是艰苦创业的艰难起步。
范旭东1917年决定创办永利碱厂的初衷是,当时虽然国内有一些小型的碱厂,但都是以土法或最早的吕布兰法制碱工艺为主,产量低、质量差,因此中国市场“洋碱”充斥,市场被英国卜内门占领,技术被比利时索尔维垄断。加上当时“一战”正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洋碱”进口量锐减,导致以纯碱为原料的国内工厂因原料断供难以正常生产,而且价格奇贵。范旭东先生为解当时中国人们生活用碱和工厂的纯碱原料急需,在1914年创办久大精盐的基础上,决定发展民族化学工业,创办永利制碱厂。
在当时的条件下,首先要克服的是资金缺乏,其次要攻克技术难关。当时最先进的“索尔维制碱法”是保密的,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资金筹集到了,在试验和建厂过程又遇到了设备问题,就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设备制造水平,只能从国外购买。在这样的情况下,1924年终于看到第一批自己生产的纯碱时,是暗红色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难以被客户认可。
永利在遇到生产难题的同时,又陷入了负债累累的极度困难境地,是侯德榜博士的深入分析、研究和不断实验,找到了产品含铁量高的原因,更换了反应设备,经过前后10个年头的艰苦创业,终于1926年6月末生产出了洁白的合格纯碱产品,并于1927年8月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吴蕴初1929年10月创办上海天原电化厂,也是经过了1年多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建成投产。今天看看唐山三友、潍坊海化、内蒙博源等生产企业,在中国完全立足自己的技术,自主设计、自制设备,建设一个百万吨级的纯碱工厂简直就是“小儿科”;看看中泰化学、新疆天业、海湾化学等生产企业,今天在中国完全立足自己的技术,自主设计、自主催化剂、自制设备,建设一个百万吨级的烧碱工厂也是“手到擒来”!
可是,在100年前的现状和条件下,范旭东和吴蕴初等民族企业家们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何等的艰难?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正是有了百年前他们的艰苦创业,又经过几代石化人的接续奋斗,才成就了十几年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一纯碱大国和世界第一烧碱大国的地位,并且我国纯碱、烧碱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物耗能耗水平也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永利和天原抗战时期的艰苦创业。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强占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錏厂,范旭东拒绝与侵略者合作,为了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也为了支援全国人民抗日,于1938年在四川乐山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
地域的变迁又开始了他们新的艰苦创业,首先要解决原料由海盐变为井盐遇到的问题,因为井盐比海盐产量小、价格高,索尔维工艺食盐利用率低、损耗大,废液还不易处理,必须研究新的制碱法。经过500多次实验,分析2000多个样品,新的“侯氏制碱法”诞生,采用独创的氨碱联合工艺,让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合于一体,既省掉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石灰石煅烧和氨回收工序,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同时又联产纯碱和氯化铵。该制碱工艺实现连续化生产以后,不仅解决了索尔维制碱法废碱渣氯化钙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提高了产量,节省了设备,优越性大大超过了当时的索尔维法。
吴蕴初创办的天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天原电化厂也被迫西迁。几经周折于1940年重庆天原电化厂建成投产,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侵略者频繁对重庆空袭,重庆的电力紧张而且极不稳定。化工人都知道氯碱生产的关键环节是电解技术和电解槽,耗电量大、电力不稳定是大忌。因此,1943年吴蕴初先生决定增建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也就是今天宜宾天原的前身。
我在梳理这篇文稿的过程中,眼前浮现出乐山五通桥畔四川福华的草甘膦反应釜,宜宾天原高端聚氯乙烯地板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用正极材料生产现场的画面,也让我对百年后的今天,化工大国仍然在范旭东和吴蕴初两位民族先贤选中的风水宝地上,续写中国现代化工的新篇章而倍感骄傲!
化肥工业是化学工业艰苦创业的缩影
我国化肥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石化工业,甚至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我国化肥工业百年以吴蕴初的天利氮试产合成氨和以范旭东的永利南京铔厂投产硫酸铵为标志,中国化肥工业开始起步。新中国建立以后,大连化学厂修旧利废于1951年6月恢复合成氨和硫酸、硫铵生产,新中国化肥工业开始起步。中国化肥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五”时期原苏联援建“156项”中“三大化工基地”的三个氮肥厂,即吉林氮肥厂、兰州氮肥厂、太原氮肥厂,分别于1957、1958和1961年建成投产。
但是,中国化肥工业为满足农业急需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也就是世界化肥领域独有的肥料品种碳酸氢铵的万吨级工业化装置遍地开花。中国化肥工业真正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国家“四三方案”引进13套大化肥开始的。
一是中国化肥工业的艰难起步。
回望中国化肥工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尤其是中国独有的肥料品种碳酸氢铵的研发、工程化与产业化过程。中苏关系破裂之后,原苏联撤走专家,其援建的3套氮肥装置投产以后发现投资大、工艺长,建设周期长、经济性差的问题明显。为满足近5亿人的吃饭问题,党中央和毛主席要求大量增产化肥。在原化学工业部部长彭涛亲自主持的技术研讨会上,专家提出大连化学厂曾经用石灰窑气与氨反应获得了碳酸氢铵,经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验证明,碳酸氢铵有较好的肥效;同时又谈到生产碳酸氢铵与生产硝酸铵、硫酸铵相比,可以省去硝酸和硫酸生产工段,不仅生产工艺缩短了,而且不用靠进口就能解决的铅和不锈钢材料。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碳酸氢铵满足农业急需,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条件,后来侯德榜博士又在“侯氏制碱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工艺。
进入60年代初,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粮食问题成了头等大事。1961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化肥小组,4月在杭州召开加快氮肥发展的座谈会。中国化肥工业以自己独有的肥料品种碳酸氢铵开始了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之路,在当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产品、新技术。以400吨/年合成氨设计方案开始,在设计审查会上彭涛部长决定,样板厂的规模改为800吨/年,设计审查会后安排了35套800吨/年样板装置的建设任务。1959年和1960年在全国先后建设约200个800吨级和2000吨级的小型氮肥厂,建成开车的时候发现:装置规模太小,氨合成过程的反应热不能平衡,设备也过于简陋,泄漏和不断停车检修很难做到连续开车。
1962年江苏丹阳化肥厂第一个解决了碳化流程的二氧化碳与氨平衡问题,并一举攻克了技术关、设备关和经济关。后来800吨级提到3000吨级、2000吨级提到5000吨级,在积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当时的化工部氮肥设计院提出了1万吨/年合成氨、4万吨/年碳酸氢铵新的设计方案在全国推广。到1979年,全国有小氮肥厂1533个,合成氨产能占全国当时总量的55.6%。
二是开车和改造升级关。
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几乎每套小碳铵生产厂都遇到了开车难的问题,有的是当时的条件和设备加工水平受限,设备简陋,开车后不是这里泄漏就是那里泄漏,难以做到连续稳定开车;泄漏的设备刚修好,因为气体净化不过关,造成催化剂中毒又要停车;新催化剂刚换上,因为压缩机或反应釜密封圈出问题,气压上不去还是不能正常开车。为了开好已建成的装置,做到化肥厂的生产正常,化工部组成专门的开车小组,几十天吃住在厂里。开车过程遇到的问题似乎都解决了,可是因为吨产品煤耗高、能耗高,当时的小化肥厂开车就亏也难以正常生产,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主攻改造升级关,直到70年代中期小氮肥厂平均吨氨煤耗(原料用煤和燃料用煤)超过4吨,吨氨电耗2200多千瓦时,全国2/3之多的小氮肥企业亏损。于是以提高综合和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改造升级”活动在全国展开,首先从原料改造“以无烟粉煤煤球代替无烟块煤”开始,再到后来的“合成氨生产蒸汽自给节能技术”、“小氮肥企业两水闭路循环技术”,又加上强化管理和先进交流、培训,物耗能耗持续降低,终于在攻克技术关的同时也过了经济关。后来有一批小氮肥厂达到了“三个一千”,即吨氨煤耗低于1吨、电耗低于1000千瓦时、工艺能耗低于1000万千卡,到80年代初经整顿后保留的小氮肥厂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过亿。
三是攻克关键设备关。
我们建设碳酸氢铵化肥厂的那个时代,国内还不知道可以用天然气或石油为原料,建设的都是以煤为原料的碳铵厂。别看一个厂的规模不大,但全流程下来也是“五脏俱全”,从造气炉开始、经净化塔、氨合成塔、到压缩机,在当时的条件下个个都是摆在化工人面前的巨大挑战。
今天我们建设一家化肥厂,龙头地位的水煤浆气化炉、航天炉、晋华炉等有众多炉型可供选择,今天我们加工任何一个炉型就像家里包顿饺子一样简单;化肥生产过程的心脏设备氨合成塔就难度更大,因为反应过程需要高温高压,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这些在当时就像摆在化肥前辈们面前的一座座山,需要逐一去征服、去跨越。
化肥厂的另一台关键设备是大型压缩机。我国第一台化肥厂用大型压缩机的制备任务交给了大连化学厂的机械厂。当时的大化机械厂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压力设备,能有的冲天炉总出铁水能力一次不到10吨,而大型压缩机的重量是18吨,在当时的化机人看来这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束手无策。而大连化学厂接受任务以后,其机械厂试制会战那天,时任大连化学厂厂长的秦仲达(1982-1989年担任化工部部长)亲临现场并亲自检查了各个工序,当2包铁水连续浇铸成功18吨的大铸件,并各部件精密度全合格以后,这个化肥厂的关键设备、能产生200公斤以上压力的大型压缩机诞生了。
正是有了那个年代的拼搏和艰苦创业,攻克了无数技术、设备和管理的难题和环节,加上后来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有了今天中国化肥工业产能产量世界第一,整体技术水平世界第一的地位和影响力,才具备了今天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建设百万吨级化肥装置,就像山东人包大包子一样容易的能力。
石油工业是石化领域艰苦创业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因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经济的命脉。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
据考古史料记载,古埃及、古巴比伦就已经开始利用石油的沥青成分,用于建筑、防腐等。中国也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较早的国家。“石油”这个中文名字是宋朝的沈括命名的:他了解到有一种“水,可燃”,就决定去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是一种褐色的液体,当地人可以用来烧火、做饭、取暖,就在《梦溪笔谈》中称作“石油”,并预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石油的大规模开采,若作简单划分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真正进入工业化大规模开发,我们就会首先想到美国的洛克菲勒,人称“石油大王”。19世纪末至20世纪最初10年,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美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制。皇家荷兰壳牌(Shell)、英国石油(BP)等这些熟悉的公司也都是当时的领先者。
当前,石油资源拥有量大的国家主要有沙特、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等,产量和出口量大的国家有沙特、俄罗斯、美国等,伊朗与委内瑞拉因受美国为首的经济制裁,虽然储量和可开采量大,但产量和出口量都不多。中国的资源禀赋属“多煤缺油少气”,去年原油产量1.99亿吨,加工量高于7亿吨,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3年来一直是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世界第一。
中国的石油工业以1907年8月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出油为标志,已走过115年。如果以1935年5月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党支部在延长石油厂成立为标志,也走过87个年头。回望中国石油工业的百年历程,其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一直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一是中国石油工业在艰难中起步。
去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李寿生会长组织我们支部书记以上的同志到延安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梁家河参观学习,也组织大家来到了延长石油厂“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地方”和“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旁,参观了1907年9月投产的“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房”。看到了1938年底共产党为了抗日民族统一大业,为支援玉门油田开发把延长石油的2套钻机运去了玉门,为了保障延长石油的生产当时用木材制作的井架,了解了当时的炼油房用的是上山砍的柴作燃料,以供应延安的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油灯用油、印刷油墨和前线指战员的枪械润滑。
可见,当时的石油工业、石油工人们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创业和拼搏。因此,毛主席亲笔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至今被镌刻在延长石油集团的办公大楼前。
二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历尽坎坷取得辉煌。
新中国成立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0.3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不足4亿立方米。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仅有12万吨,国内使用的石油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始终顶着“中国贫油论”的大帽子,甚至美苏英意的知名专家都下了结论“中国无油”。因为美国人找过没找到、苏联人找过没找到、日本人更找过没找到!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地质学家和科学家们没有盲目轻信外国人的结论,没有因为困难而止步,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科学分析、冷静判断,终于在1955年取得第一个突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随后,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再后来又相继发现了胜利油田、华北油田、辽河等大油田。建国十年后的1959年石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当年中国主要石油产品的自给率40.6%,到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二届四次人大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再后来随着石油大会战的推进,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实现新的跨越: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当时世界第8大产油国。1983年我国石油产量再跨越,跃升为第6产油国。
到2020年,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35.5亿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8.4万亿立方米;原油产量1.95亿吨、天然气产量1888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6.74亿吨,中国稳居世界第6大产油国、第4大产气国和第2大炼油国。
三是铁人是石油战线艰苦创业的楷模。
“铁人”已成为大庆的代名词,“铁人精神”是王进喜为全国人民创造的精神丰碑。在庆祝建国10周年之际的1959年9月,黑龙江松辽盆地传来喜讯:松基三井喷油,大庆油田被发现!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王进喜当时是玉门油田的钻井工人,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那时的大庆是由于发现了石油,刚刚由“大同镇”改名而来,眼前是茫茫荒原,住的是“干打垒”,吃的土豆白菜棒米馇子,冬天冰天雪地,夏天到处泥泞。
我到大庆石油博物馆和王进喜纪念馆参观学习过,《王进喜》电影也有令人忘不掉的镜头:1960年3月下旬,王进喜从玉门赶到大庆萨尔图火车站,王进喜一下火车,他不问吃、不问住,开口就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当钻机到了以后,没有吊车和拖拉机,为了抢时间,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就带领工人们铺上滚杠,前面的人大绳拉,后面的人撬杠撬,靠双手和肩膀愣是把钻机卸下来、运到钻井现场,奋战三天三夜又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在荒原上。要开钻了,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又带领工人们到附近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大家排成行用脸盆和水桶,一盆一盆、一桶一桶往钻井现场端了约50吨水。
正是王进喜带领大家这种“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艰苦创业精神和顽强拼命的意志,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
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王进喜因为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腿,正拄着拐杖在现场指挥钻井,突然发生了井喷。因为现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而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又搅拌不开,王进喜立刻扔掉拐杖、带头跳进了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张照片),终于把井喷制服。
“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的事迹还有很多,正是大庆油田有这样的艰苦创业的典范和一代代大庆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大庆精神”和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工业学大庆”这面鲜艳的旗帜。正是因为有了“铁人王进喜” 和“大庆精神”,才在茫茫荒原上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曾连续27年石油高产稳产在5000万吨以上,62年累计生产原油24.63亿吨、天然气超过1462亿立方米。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工配套是强国强军艰苦创业的缩影
人类历史是一部优胜劣汰、不断进化的历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尤其是西方开启工业革命进程,率先工业化和强大以后,资本家的贪婪和资本主义制度把“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演绎到了极致。近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各国、各民族的人们要在和平环境中过上美好生活,自立自强是基础。大航海以来500多年的历史书写的就是自立自强的极其重要性。综观今天的5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强、国家强很重要,实际上科技强、国防强更重要。中国的近代史已经警醒了我们,近30年来伊拉克、利比亚、南联盟以及阿富汗的现实教训更深刻,今天欧洲的现实更让我们看清了:科技强、国防强才是真正的强,科技强是经济强的关键,国防强是国家强的核心。只有坚强的国防才能有真正强大的国家,只有强大的国家人民才能享有和平安宁的环境,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石化工业,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是国防军工配套的重要领域。弹药是化工产品,火箭、导弹、鱼雷、卫星、宇宙飞船发射的推进剂是化工产品,卫星、宇宙飞船以及航天器的返回舱需要的特种耐高温、超高温、耐低温、超低温及其特种密封材料都是化工新材料产品,航母等军舰用高端涂料及防滑漆、防锈漆、防腐蚀漆都是化工产品,军服用透气、透汗、防寒、防污、耐磨、舒适的面料是化工合成新材料,军用警用防弹、防切割、防烧蚀服饰用的是高性能合成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最尖端的与核武器相关的重水、提纯试剂以及防辐射、防泄漏的产品和材料都是化工生产提供的。
中国国防军工及其配套产品和材料的发展历史悠久。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只是西方首先开启火器军工用途,用于征服世界。在民族独立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中,枪炮、地雷、手榴弹等用火药,才开始了中国军工配套工业的起步。
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军工配套的艰难起步。
在土地革命时期,各地工农武装和根据地就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生产地雷、手榴弹及复装子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有军事工业部、新四军有军工部,按照“兵工建设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的方针,生产共计1240多万枚(发)的手榴弹、地雷和子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兵工部门共生产枪弹6640多万发、炮弹1260万发、手榴弹2230万枚,无烟药135万斤、炸药805万斤,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弹药生产需要硫酸、硝酸、盐酸、纯碱、烧碱、酒精、乙醚、甘油、硝化甘油、硝化棉、二硝基萘等多种化学品,各种酸腐蚀性很强,乙醚、甘油、硝化甘油等又易燃易爆。为了前线战事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酸很多是用大缸做反应釜,经常发生酸溅出烧伤的情况;在生产乙醚、甘油、硝化甘油等易爆产品过程中,由于安全防护条件差经常发生爆炸伤亡事故。因此,前方的胜利离不开后方兵工配套战线,克服各种困难,做出大量牺牲的贡献。
二是新中国国防军工配套的重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列强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1956年毛主席讲: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而要有原子弹首先要有高浓度铀,在铀矿开采、分离和提纯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用于过滤与防护放射性尘埃的超细纤维、提纯用的萃取试剂、耐腐蚀和耐辐射的橡胶密封材料,以及反应堆热工实验用的特种绝热涂覆材料等。更离不开一个关键产品重水,重水在外观上和普通水相似,只是密度略大,相对分子质量比水高出约11%。
重水看起来与普通蒸馏水无异,也没有任何味道,但其特点是参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比普通水缓慢,不能燃烧、也不会爆炸。因此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做“减速剂”,减小中子速度、控制核裂变过程,过去重水核反应堆中是必不可少的。重水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生产,有电解交换法、硫化氢-水双温交换法、液氢精馏法等,在天然水中的含量约1/7000,可见要制取高浓度重水其难度之大。为了国防之急需,最初我们选择了当时技术较成熟的电解水交换法技术。
1955年,当时的重工业部东北化工局化工综合研究所(后来的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前身)承担了电解水交换法制重水的小试研究,克服各种艰辛和困难,历时1年取得成功,但小试却拿不到急需的10公斤。于是在当时的大连油脂化学厂和上海化工研究院分别进行中试,又是经历各种艰辛,苦战700多个日日夜夜,中试获得成功。在小试、中试成功的基础上,国家决定在吉林建设第一套重水工业化装置,克服了随时都有着火和爆炸危险等各种异常艰难困苦,工程提前一年半建成投产,于1965年11月16日生产出合格产品,保障了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在西北部上空成功试爆。
后来又相继自主研发并产业化了硫化氢-水双温交换法、液氢精馏法和氨精馏法,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们不仅攻克了重水工业化技术,而且克服许多难题,比如攻克了许多特种材料、关键核心设备的制备技术。硫化氢-水双温交换法制重水工程设计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是国防军工配套的各种新材料之创业更加艰难。
1959年冬,聂荣臻给中央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新材料已成为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和发展国防科技的关键。化工新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化工新材料不仅可以提供耐高温和超高温、耐低温和超低温、防腐蚀、防辐射等特种材料,而且还提供绝缘、密封、防弹等高性能材料,聚四氟乙烯就是一个代表。
聚四氟乙烯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机氟材料,俗称“塑料王”,集耐高、低温,抗酸抗碱、抗各种溶剂、高绝缘、难燃、耐气候性好、低摩擦系数和不粘等特性于一身。当时国防军工配套急需,而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加产品禁运。当时的上海鸿源化学厂承担了研发任务,因为该厂生产氟制冷剂,以氟制冷剂为原料经裂解获得单体四氟乙烯,再聚合而成。当时的条件是没有裂解炉,时间又不等人,于是找来一根可以耐燃烧的石英管,搭在炉灶上把炉火烧旺就有了“裂解炉”,让原料氟制冷剂一头进,希望从另一头得到单体四氟乙烯。这样的“裂解炉”要想把温度稳定控制在700-800度还真不容易,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千难万险,还真得到了单体四氟乙烯。
接下来就是聚合试验了,聚合反应的危险更大:爆炸。没有聚合釜,就找来一个小钢瓶代替,为了防爆就把小钢瓶放在砂袋垒成的掩体里,实验人员趴在砂袋垒成的土墩掩体后面以作保护。但聚合反应需要搅拌,没办法只好用一根铁丝栓到小钢瓶上,另一头攥在土墩后试验人员的手里,实验人员就有节奏拉动这根铁丝,带动小钢瓶晃动起搅拌作用。晃着晃着“轰”一声小钢瓶飞了,爆炸了!实验人员冲出掩体,找回小钢瓶,一起分析爆炸的原因,改进后继续试验。“轰”小钢瓶又飞了,再找回来、再讨论、再改进。
当时不仅仅是防爆的条件差,防氟中毒的条件更差,几乎每一位试验人员都忍着氟中毒的疼痛在坚持攻关。暑来寒往,经过无数次失败,战胜重重困难,得到了一些白色粉末,确实是聚合物,但不能加工成型,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不具有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攻关会战,终于获得了符合加工要求的聚四氟乙烯产品。再后来是原国家科委和化工部组织多家单位联合技术攻关,终于1962年建成第二套3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一年多以后满足了国防工业之急需。1964年终于有了50升不锈钢聚合釜,才实现了30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顺利生产出合格产品,从此被西方封锁的聚四氟乙烯“塑料王”被国人攻克。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再后来,千吨级聚四氟乙烯及配套装置工程放大技术,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际上,今天的上海三爱富、山东东岳等成为国内氟化工领域的领航者,可以说都得益于60年前的艰苦创业。
时代之问:昨天、今天与明天
以上选取了几个石化百年艰苦创业的代表事例,希望“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个例让石化同仁看到整体。通过局部了解全部。今天每一个石化人所在的岗位、单位或行业,如果都去回望自己的岗位、单位或行业所走过的百年,都会发现有许许多多艰苦创业的人和事,学史明理、学史思辨,今天所拥有的成就和辉煌,是无数石化前辈们历尽坎坷、历经万难、艰苦创业,甚至是付出牺牲换来的!
在梳理这篇文稿的过程中,翻阅史料、回顾历史,我的耳畔不时萦绕着一个时代之问:今天我们经济总量已经高达114.4万亿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已经全面脱贫、全面实现小康。如此富裕的今天还需要艰苦创业吗?甚至今天有的石化人也在问:我国石化产业已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石化大国和世界第一化工大国,有20多种大宗石化产品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石化领域的不少子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并肩,也有不少石化企业的规模已远超世界500强榜单的一些跨国公司,这样的地位、这样的规模今天还需要艰苦创业吗?
实际上,看看我们身边,看看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和众多岗位,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人们正在以实际行动回答着时代之问:我们今天是经济大国,但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我们今天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可人均值却排在世界第63位,还不到美国人均的1/5。按人均GDP看尚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尚未进入世界中等发达水平;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看离全民共同富裕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从国际看,还是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看,我们都不能丢掉艰苦创业的精神,应继承和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努力奋斗。
就石化行业来看,我们是世界石化大国和化工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但还不是石化工业强国,尤其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水平,以及高端石化产品和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的跨国公司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近几年的贸易逆差都在2500亿美元以上(去年2689.9亿美元),甚至有些高端或特种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以及有的关键技术还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丢掉艰苦创业的精神,石化人应继承和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实现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的跨越继续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于综合公开信息。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成都作为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石油化工泵阀管道展布局成都,开发西南化工市场,未来可期!”近日,振威国际石油化工泵阀管道展组委会走进温州,对2022成都国际石油化工泵阀管道展、2022成都国际化工装备展等系列展会进行推介,展会得到温州市龙湾阀门行业协会、浙江省泵阀行业协会的高度认可及企业的大力支持。
2022-03-23 本网编辑
2021年行业迎来复苏回暖和油价大涨,石油需求旺盛,钻井生产加快,国际大油企经营业绩均有提升,但并没有影响石油公司继续进行能源转型的步伐,“双碳”目标下油企转型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与之匹配的服务商和设备提供商们将何去何从?新形势下如何更精准对接国内外石油化工装备采购商?将于6月23-24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石油化工装备采购国际峰会暨展览会(CSSOPE 2022)即将为您带来答案。
2022-03-15 本网编辑
近日,山东省下达2022年省重大项目名单,其中重大实施类项目449个、重大准备类项目151个,合计600个,总投资2.14万亿元。
2022-01-25 本网编辑
2024-12-17
2024-12-24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4-12-20
2025-01-10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