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中景石化120万吨/年共聚聚丙烯装置实现中交,将是全球单产丙烯及聚丙烯最大的生产基地。未来的3-5年内中景石化将实现300万吨丙烯及350万吨聚丙烯的生产规模,成为全球单产最大的生产基地。
“无”中生“有”的“膜王”
翁声锦创办的中国软包装集团专门生产聚丙烯薄膜,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塑料包装,年产 80 万吨,产值突破 100 亿元。
从进口丙烷,到生产丙烯、聚丙烯,再到生产 BOPP 薄膜,中国软包装集团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这三级产业链的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BOPP 薄膜生产商。提起翁声锦,许多福州人总会与他的景城地产联系在一起。从熟悉的房地产行业跨界转行完全陌生的石化行业,直到如今正打造千亿元产业,即将实现进入中国企业 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 100 强的目标,翁声锦是如何做到的?他的答是,“‘无’中生‘有’”。
冷热相激淬炼成钢
谈及“无中生有”,翁声锦打开了话匣子。翁声锦说,他有个习惯, 爱跟别人聊天,边听边学。也就是这个习惯,让他在短短2年内从制造业的门外汉变成专家。2003 年,翁声锦跟朋友谈天时得知,软包装产品科技含量极高,但行业基础和规模都比较薄弱。不经意的聊天,却给翁声锦一个强烈的直觉: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他意识到,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实业兴国。于是,1991 年开始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翁声锦, 把目光瞄准制造业,在20 世纪初开始逐渐转移“战场”。
跨界转行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与其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如说是在黑暗中摸索。”翁声锦说,“摸着石头过河,起码还有‘石头’,而我除了‘做一个实业家,做一个持续百年的产业’的激情外,什么都没有。”当时,翁声锦经验、技术、人才“三无”,想参观工厂却被拒之门外,听说德国有生产设备,可厂家一听说他是搞房地产的,一口拒绝了生意。有激情、有胆量、有信心,翁声锦没有放弃,凭借“三有”继续摸索寻找出路,四处游说。
他笑称,在跨界转行初期,靠的就是一张嘴,“只要愿意听我说话, 我有办法在5 分钟之内让他们点头合作”。5分钟内说了什么呢?翁声锦说,主要是告诉对方这个行业的定位,以及他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和他合作之后会得到什么。许多人,就这么在5分钟内被他的信心打动了。苦心人天不负。2005 年,中国软包装集团投资筹建的第一条BOPP 薄膜生产线在罗源湾开发区投产。他终于抓住了这个行业的脉搏, 并逐步摸索出经验。
创新要懂得变通
在软包装行业,翁声锦创造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先例。在他看来,“创新”不等于“高新”,除了高精密产品,被市场认可、创造社会效益的新事物都可以列入创新的范畴。
坚持做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对接道路,是翁声锦多年的行业经验。他认为,传统企业更要变通创新的内容和方式,产业转型、优化管理、激活体制都是一种创新。
从生产聚丙烯薄膜,到自我供应聚丙烯薄膜的原料,翁声锦将上游产业链越做越深、越做越完整,通过“提高等级、降低成本、打开市场” 的变通发展,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得以被市场认可,不但创造出社会效益,还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既要变通产品的生产,也要变通对人的管理。“员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企业在管理员工方面要讲究技巧,不能照搬照抄。”翁声锦认为,发挥管理机制是企业运作的最大核心,只有做好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质量、产量”。
翁声锦拿公司的管理机制举例。几年前,一名石化系统的高管加入中景石化后,一度延续原单位的管理模式,在一个生产车间配备 90 名员工。翁声锦通过优化岗位职能、提高员工效能等新模式,将配额精简至28 名,不但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还提高了员工的收入。
管理机制的创新,最终转换为企业的产能效益。通常来说,一个石化项目的投产周期需要 6 年至 8 年,在翁声锦的企业,投产周期可以缩短至4年至5年。他说:“‘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就是最好的创新。”
2020年春节,最贵重的年礼莫过于口罩。全国十几亿人的日常防疫需求下,很多企业都自动自发行动起来,重启生产线为抗疫出力。 中国软包装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景石化是其中之一。
正月初二,翁声锦一声令下,中景石化位于罗源湾的工厂火速集结力量改造厂房、买进设备,15天日以继夜的奔忙,生产出了口罩的“心脏”——熔喷布。这是口罩中起过滤作用的关键材料,除了能阻挡较大粉尘颗粒外,还可以通过表面的静电荷将细小粉尘、细菌和病毒飞沫吸住。熔喷布也是医用防护服的关键材料,1吨熔喷布可以做100万只医疗外科口罩或者1000件医用防护服。
之所以能那么短的时间实现生产目标,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熔喷布的主要原料聚丙烯是中景石化的拳头产品。这个高冷的化学名词,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简称:PP。这种密度最轻的塑料原料,呈无色半透明颗粒状,广泛地运用于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电器、建筑、纺织、包装、农林渔业等众多领域。比如PP注塑应用于小型家电,PP拉丝应用于集装袋、编织袋、食品袋,PP薄膜主要用于食品包装,PP管材应用于供水、供暖系统……我们的生活里,PP无处不在。
而丙烷、丙烯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想要获取PP,得先获取丙烯;想要获取丙烯,那就得靠丙烷,这是存在于天然气及石油热解气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可当年中景石化踏出的第一步,或者说翁声锦转投实业的第一步并不是从以上几项开始的,而是从PP的下游产品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开始的。
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即BOPP薄膜,是非常重要的软包装材料,水果、面包、衣服、鞋袜、香烟、书籍等的薄膜包装,都是它。也就是它,让翁声锦起意转行。
大约是2000年,翁声锦从一次闲谈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软包装产品科技含量极高,但我国行业基础和规模都比较薄弱。他当下就起了实业报国的念头。
有了目标,他马上行动,却一再碰钉。因为无经验、无技术、无人才,他想参观生产聚丙烯的工厂被拒之门外,想买设备也被拒绝。但他没有放弃,在扩充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继续找出路、建队伍。2005年, 中国软包装集团投资筹建的第一条BOPP薄膜生产线在罗源湾开发区投产。
这一条生产线当初无人敢买。它是当时的全球第一:宽幅更大,速度更快,节能最好,产能最高——即使是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世界最快、最先进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但正因为它的先进,对于业内人来说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没用过,可能有潜在的技术问题。而翁声锦却有这个胆量争先,作为后来者,他要后发先至抢下半拍。
那几年里,翁声锦没少受过质疑和嘲笑,一路的坎坷更是无法言尽。但他依然 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四、五年后,中景石化所生产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占到中国29%的市场份额,世界市场份额达19%。他成了真正的 “世界膜王”。
登顶“世界膜王”了,翁声锦却遭遇了更大的苦恼:上游原料聚丙烯被卡导致企业经常停产。
“你如果说我不做企业,卖掉也不一定亏很多钱;但是我这个人既然选择了一条路,那一定要走到底,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有遇到什么障碍,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障碍搬掉。”翁声锦说。
有心的人总是能等到机会。2012年,抓住国家鼓励进口天然气和投资体制改革“非禁即入”的双重机遇,中国软包装集团决定进军上游重化工业,在福清江阴投资150亿元建设中景石化科技园,并配套建设码头和储罐区。
就是这样,从生产BOPP薄膜,到自我供应薄膜原料,翁声锦将上游产业链越做越深、越做越完整。过程中,他紧盯产业前沿,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引进国际一流技术设备:全球最大的丙烷脱氢压缩机、全球最大的聚丙烯挤压机、全球单产最大的丙烷脱氢装置、全球单产产能最大的聚丙烯装置……每一样都是私人定制的“最大”款,每一个行进的步伐都力求跟上世界最快的节奏。当然与之相伴随的,是修炼自身内功,以强劲的消化和吸纳能力消化这些“最大”。奔着踏入行业最强方阵的目标,中国软包装集团稳健而飞速地发展了起来。
如今,中国软包装集团把港口、能源、化工、塑料、软包装五个不同的行业紧密串联在一起,形成高效集聚市场竞争力。不必提产值,中景石化空荡荡的聚丙烯仓库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只因聚丙烯一下线,就被打包发往下游的企业,供不应求,仓库留不住!
本文来源于综合公开信息。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120万吨共聚聚丙烯项目即将进入中交验收,年内投产后,将改变我国长期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的局面。”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黄敏自豪地说,投产后的聚丙烯年产能可达到220万吨左右,届时,中景石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产聚丙烯生产基地。
2022-04-09 本网编辑
“120万吨共聚聚丙烯项目即将进入中交验收,年内投产后,将改变我国长期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的局面。”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黄敏自豪地说,投产后的聚丙烯年产能可达到220万吨左右,届时,中景石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产聚丙烯生产基地。
2022-04-02 本网编辑
2022年3月25日,宇新股份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惠州宇新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宇新新材”)15万吨/年顺酐项目达产的公告。该15万吨/年顺酐项目生产系统运行稳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设计水平,于3月22日全面实现了达产达标。
2022-04-02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