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华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年差别化氨纶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已于2020年6月投产,二期于2021年8月调试,目前已正式投产。至此,华峰化学氨纶总产能将达到22.5万吨/年。
近期氨纶投建及规划项目
1月4日,厦门市举行新年“开门红”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厦门力隆氨纶有限公司年产13000吨氨纶项目也在开工项目之列。
2月14日,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与厦门力隆氨纶有限公司签订力隆氨纶生产项目协议,项目预计总投资65亿元,分三期建设,共计建设2条PTG生产装置和8条氨纶生产线及配套生产装置。
2月14日,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审议通过《实施“年产10万吨高品质超细旦氨纶纤维项目三期工程”的议案》,三期工程的产能为4万吨/年,项目于4月6日开工,建设工期15个月。
截至2021年末,泰和新材氨纶名义产能75,000吨/年,为配合搬迁工作,部分老旧产能永久性关停,年均有效产能约50,000吨/年。4.5万吨/年在建产能计划2022年4月份投产。
5月20日,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3.8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高品质超细旦氨纶纤维项目三期工程、年产一万吨生物质纤维素纤维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计划建设20万吨/年氨纶项目,又有消息说该项目规模为28万吨/年。
2021年12月,晓星氨纶(宁夏)有限公司年产36万吨氨纶及其原料配套项目一期建成投产。
氨纶将进入薄利时期
2021年,全球氨纶产能为133.8万吨/年,其中中国国内产能为97.15万吨/年,占比达73%。2012年至2021年期间,国内氨纶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22%。
今年第一季度,氨纶市场表现一直低迷,以至于行业相关企业业绩同比出现下滑,出现“增收不增利”。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中纤价格指数显示,以氨纶40D为例,2021年8月份达历史高点80000元/吨,之后开始一路下跌至2022年5月24日的46500元/吨,跌幅超过40%。
我国氨纶产能较大的厂家主要有华峰化学、晓星中国、泰和新材和新乡化纤等企业。氨纶行业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目前行业前五大生产企业合计产能占比超过70%,氨纶行业未来新增产能也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
展望2022年,氨纶行业或逐步从2021年的高景气周期逐步转入调整周期,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供应的增加,若部分企业的储备产能全部达产,则行业可能面临供大于求的压力。而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氨纶行业或将进入薄利时期。
本文来源于综合公开信息。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2022年3月30日晚,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15亿元,同比增长50.53%;净利润21.44亿元,同比增长478.56%,各项业绩刷新历史最好水平。
2022-04-06 本网编辑
2022年3月16日,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君、航天工程副总工程师赵辉等一行6人到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考察交流并召开交流座谈会,开远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范国平,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红云,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朝文,副总经理马文亮及技术部相关人员参加交流座谈,双方就解化搬迁升级入园建设50万吨合成氨及下游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就双方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等事宜进行了商谈。
2022-03-23 本网编辑
2022年3月16日,南通恒光大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与惠阳富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签署合并协议,将惠阳富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和惠州添富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所有聚氨酯板块全部合并到恒光大集团。此次并购将完善恒光大聚氨酯板块产品线,在胺、锡、硅产品系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聚氨酯色浆、抗黄剂、抗氧剂等产品。
2022-03-18 本网编辑
2024-12-17
2024-12-24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4-12-20
2025-01-10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