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将创迈思人脸认证技术集成到安通林的新产品组合,双方将共同开发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安全和更方便的车辆应用。
安通林将利用其在车载智能界面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提供先进的外部 HMI(人机交互)系统。凭借在更强大生物识别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创迈思将会扩展自己的业务活动,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应用。
来自西班牙的安通林与来自德国的生物识别技术先驱创迈思的此次合作充分展示了双方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潜力。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为汽车领域的 OEM 厂商提供能够改善未来驾驶体验的新一代解决方案。“安通林集团和创迈思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更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应用体验” 创迈思销售总监Wilfried Hermes 说,“我们很高兴能与这样一家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合作,他们在这条振奋人心的合作道路上能够贡献广博知识和强大业务网络。”
创迈思人脸认证技术经认证符合最高的生物识别安全级别,采用受专利保护的独一无二的算法,利用真肤检测来验证用户为真人。凭借这种软硬件的全新组合,在驾驶者靠近汽车后,可立即根据生物特征对其进行身份验证。与此同时,从消费者的角度,创迈思能为用户提供更强的数据保护和卓越的性能,同时对需满足的硬件要求较低,能实现无缝轻松集成。安通林照明及 HMI 业务部门总监 Marta Cuevas 强调说:“通过将生物识别解决方案融入到我们的组件中,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将照明、电子和智能表面与人脸识别相结合的增值系统。事实证明,创迈思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即使在极具挑战性的条件下也能可靠地保持高性能。其值得信赖的性能表现令该解决方案成为我们不断增长的创新产品组合的完美补充。”
作为巩固其全球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供应商地位战略的一部分,安通林致力于将各种新技术集成到车辆中,其中包括 HMI 功能、功能性照明以及具有最高感知质量的车载智能表面。该公司专注于帮助汽车制造商开发更先进、更有技术含量和更可持续的汽车内饰,为乘客提供独特的乘车体验。
关于安通林
安通林 (Grupo Antolin) 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也是一家全球性的汽车内饰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通过遍布 26 个国家/地区的 140 家工厂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产品。安通林拥有 25,000 名员工,2021 年销售额为 45.05 亿欧元。安通林通过四个业务部门提供高附加值产品:车顶饰件、驾驶座和车门、照明及 HMI、电子系统。
关于创迈思
创迈思致力于开发先进的生物特征识别和移动近红外 (NIR) 光谱解决方案,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工业设计。公司的产品使人类和机器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目的是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决策过程,而且可提高生物识别的安全性。创迈思创建于 2015 年,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是巴斯夫集团 (BASF SE) 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在全球拥有 200 多名员工,拥有 300 多项专利和专利申请。
本文内容来源于巴斯夫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巴斯夫涂料业务部每年在全球推出的全新汽车色彩系列是汽车设计师的重要灵感来源。在大胆开拓全新色域的同时,巴斯夫的设计师们也在色彩的可持续性和功能性上持续发力,在2022-2023年汽车色彩趋势报告:新格局(NEW ARRAY)中呈现创新色彩。
2022-09-20 巴斯夫
2022年9月15日,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签署施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中国化学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文岗,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博士、巴斯夫中国新型一体化基地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汉平、巴斯夫亚太区间接采购副总裁凯诺博博士、巴斯夫中国新型一体化基地综合项目管理全球副总裁潘南华出席并见证签约仪式。中国化学党委副书记刘德辉,巴斯夫中国新型一体化基地综合项目管理全球高级副总裁田亚庆博士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2022-09-20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