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张骅共同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成效,并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成效和目标实现、节能和提高能效、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展成效、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立法进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
请问您如何评价两年来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取得的成效?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
二是构建“1+N”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制定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政策,各省(区、市)也都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
三是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耗强度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8%。
五是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2021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20多亿平方米。加大力度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
六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加最多的国家。
七是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启动全国碳市场。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双碳”专业人才培养。在全社会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
八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多双边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扎实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部分国家重启煤电。请问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否会有调整?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过去两年,国际局势深刻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部分欧洲国家重启煤电,全球减排进程遭遇波折。这也启示我们,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的决心坚定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刚才讲到,“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
二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着力夯实能源供应基础,有效保障能源安全。
三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综合效能。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双碳”领域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持续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方面政策,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必将汇聚起全党全国推进“双碳”工作的强大合力,中国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请问近年来在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环境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环境基础设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也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任务,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28万公里,新增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500座,地级以上城市和东中部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出台多项政策规划,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建设和运维、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2021年,全国城市与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比2012年提升了60%以上、生活污水管网长度增加了10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约25%,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制定“十三五”“十四五”垃圾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2021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比2012年上升24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挖掘生活垃圾“资源”属性,大力提升焚烧处理能力。目前,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超过50%,已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三是推进固废、危废、医废安全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提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近50亿元支持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有力支撑了各地疫情防控。2021年,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超1.6亿吨/年,较2012年增长了4倍;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15万吨/年,处置能力达到医疗废物产生量的1.54倍。下一步,我们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全面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逐步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家发展改革委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2022年9月21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2021年的安装量达到24.33万台,再创新高,比去年增长了44%。这些初步数据由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
2022-09-21 本网编辑
2022年8月18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
2022-08-18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0-24
2024-11-15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