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
据施耐德电气近期发布的《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策驱动的同时,寻找到了与自身企业发展相融合的减碳之路。其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下游客户需求、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出口竞争力等因素成为驱动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主要内生动力。
本次受访企业中,有54%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与2021年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减碳的重要性,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注意的是,54.1%的非控排受访企业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而2021年这一比例仅为31%。这表明很多非控排企业在法律政策硬性要求之外,开始主动布局碳减排工作。
对此,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熊宜表示:”非控排企业面临的压力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是供应链的压力,也就是下游客户带来的压力。我们的客户行业非常广泛,例如电子制造业、新能源、半导体等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就是下游客户有减碳的要求。第二是出口的压力,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和最终客户,可能有1/3甚至一半来自于海外或者全球市场。尤其是在近几年,对于出口欧美等地区的企业来说,随着碳关税越来越严格,他们的减碳压力也越来越大,需要马上开始行动。第三,对于非控排企业而言,即使下游客户目前暂未提出减碳要求,也应提前布局低碳转型。而一些规模较大、盈利水平不错的领军企业,即使当下没有供应链或出口的压力,也希望能在行业里起到表率和标杆作用。”
企业减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然而,减碳作为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很多企业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缺少成熟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部分企业在减碳实践中出现迷茫与踏步。报告总结了企业在减碳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的挑战和误区。首先,方向不明,部分企业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以抵消代替自身减碳,不具可持续性。第二,路径不清,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仅19%的受访企业确定了清晰的减碳规划。第三,执行不力,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减碳落地,近60%的受访企业表示急需提升工艺减碳和新能源技术。第四,回报不定,企业无法准确的预估和量化投资回报,43%的受访企业担心减碳的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报告还指出,不少领军企业管理者提到,企业减碳正在面临一些共性的系统性挑战,比如政策支撑与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减碳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部分企业在转型时也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作为报告的受访企业,中欧绿色与循环经济政策专家、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与公共事务总监高杨也认为,“目前国内外缺少统一的针对具体行业的碳排放边界、排放强度等框架标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军企业要去主动地推进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让标准化先行。”
四大步骤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
施耐德电气认为,数字化是减碳的最佳武器。数字化技术在各行业中的适用度非常广泛。面对重点控排产业,亟需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节省成本,其在传统行业核心生产工艺环节中,仍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面对新能源、光伏等高端制造行业,数字化能够助力解决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问题,提升生产效能。
为了更好应对减碳挑战,在报告中,施耐德电气提出以 “战略规划”“组织革新”“技术创新”“生态赋能”四大步骤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拥抱绿色“变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施耐德电气自身也秉承这四大步骤,致力于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战略规划方面,53%的受访企业已尝试进入碳中和相关的新业务赛道,企业应将可持续融入主业,积极探索碳中和新业务。在组织革新方面,企业需构建与绿色低碳战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38%的受访企业设立低碳相关部门或进行职责调整。在技术创新方面,超半数的受访企业将工艺降碳与清洁能源技术作为减碳关注的重点。在生态赋能方面,企业要积极赋能供应链伙伴绿色转型,已有82%的受访企业正在着手打造绿色产业链。
全生命周期减碳:打造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
碳排放不仅存在于企业自身的制造和运营环节,也存在于上下游供应链。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的测算显示,平均而言,供应链的碳排放水平是企业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以施耐德电气为例,自身工厂的碳排放在整个供应链中只占10%,而90%的碳排放来自上下游。报告指出,要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并非仅仅解决某个单点的技术难题,需要构建“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产品降碳能力,涵盖设计、采购、生产、交付,最后到运维的五大环节。
首先是绿色设计。施耐德电气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再生率最大化。
第二是绿色采购。施耐德电气通过供应商“零碳计划”,旨在通过为供应商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全球前 1000 位主要供应商到 2025 年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降低 50%,其中包括中国210家核心供应商。
第三是绿色生产。通过利用数字化、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三大方式,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有17家“零碳工厂”、15家工信部“绿色工厂”、12家“碳中和”工厂。
第四是绿色交付,施耐德电气在包装材料,运输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简化和优化。包装方面,从数字化、减量化、去塑料等方式减少对环境影响。运输环节采用电动汽车,并通过大数据规划最佳路线,减少能耗。
第五是绿色运维,施耐德电气通过使用、维护和回收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闭环,推动循环经济的同时,减少产品碳排放和环境影响。
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点击下方即可下载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