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三期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明陨出席会议并讲话,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崔曜主持会议并提工作要求。
会上,公司科技发展部从项目概况、项目进展和组织架构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32万吨/年丁辛醇及丙烯酸酯项目、2万吨/年阻聚剂项目、32万吨/年环氧树脂特种新材料项目的总体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三期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50亿元,以甲醇制烯烃为龙头,主要聚焦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包括EVA等烯烃下游材料、可降解材料、聚氨酯材料、聚碳酸酯和尼龙66等高端工程塑料等,进一步促进华谊钦州基地烯烃下游产品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第一阶段5个项目,包括甲醇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双氧水法环氧丙烷(HPPO)及聚醚多元醇一体化项目、32万吨/年环氧树脂新材料项目、32万吨/年丁辛醇及丙烯酸酯项目等,总投资约257亿元。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按“双千亿”规划,总投资近1000亿元,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分三期实施。一期项目主要建设工业气体岛及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162亿元,已于2021年6月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包括由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的75万吨/年丙烯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以及由广西华谊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的30万吨/年烧碱、4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总投资189亿元。2023年3月初所有装置打通全流程,并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2022年11月30日,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二期项目聚氯乙烯(PVC)装置首批聚氯乙烯产品顺利下线,标志着钦州基地二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二期项目刚生产下线的聚氯乙烯(PVC)产品。张彤 摄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作为广西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和我区打造万亿级绿色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支柱项目,也是上海与广西深化合作、联动打造的“沪桂合作”示范项目,总投资约900亿元,涵盖现代煤化工、轻烃裂解、盐化工、石油化工下游四大产业链,分三期实施。二期项目从备案到建成投产仅用时3年9个月。
聚氯乙烯全自动包装线。张彤 摄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已于2021年6月建成投产,填补了园区工业气体的空白,并生产甲醇、醋酸、乙二醇等化工产品;华谊二期75万吨丙烯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和氯碱项目主要延伸发展聚丙烯、丙烯酸丁酯、双酚A、烧碱、聚氯乙烯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薄膜、胶带、包装、管材、建材、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华谊三期先进材料项目主要建设烯烃及下游、可降解材料、聚氨酯材料、尼龙66等产业链,将于近期启动建设。
鸟瞰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赵冠雄 摄
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是广西近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900亿元,设计产值超1000亿元,涵盖现代煤化工、轻烃裂解、盐化工、石油化工下游四大产业链。
华谊新材料一二三期项目的有效衔接,将助力钦州打造产值“双千亿”生产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加快建设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海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木材大宗商品交易5个千亿级的现代产业集群。
文章内容来源广西华谊新材料,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10月10日上午,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谊集团中央研究院)与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顺利举行。
2023-10-14 上海化工研究院
近日,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举行了上海化工区32万吨/年丙烯酸及酯项目-10万吨/年高吸水性树脂(SAP)二期项目启动会。
2023-09-07 化工新材料
8月28日,华谊集团公告,公司以控股子公司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广西新材料”)为主体投资建设32万吨/年丁辛醇及丙烯酸酯项目。
2023-08-30 本网编辑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