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企业集体反击联合国指责 否认套利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弗戈化工网 发布时间:2010-09-26

与中国风电CDM项目集体被拒后一样,步其后尘的化工CDM项目也选择高调回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指责。

9月16日中国氟硅材料工业协会联合六企业代表,针对涉嫌舞弊一事正式出面澄清。指出申请三氯甲烷(HFC-23)CDM项目并没有导致制冷剂HFC-22(传统氟利昂的替代物)产量高于市场需求,也没以此套取额外收益。

此次共有6家中国公司的8个CDM项目被EB以涉嫌舞弊为由被拒其门外,占到全球同一批被拒项目的一半。

供需平衡

HFC—23是生产HCFC—22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一种温室效应很强的温室气体,其全球变暖潜势(GWP)是二氧化碳的11700倍。

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提供的材料显示,中国HCFC—22生产的增长与需求的增长始终是相适应的,从未发生过“HCFC—22产量增长大大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的现象。

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由于中国迅速发展及城镇化的加快,中国对空调、建筑保温材料和含氟等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导致作为空调制冷剂、建筑保温板以及原料用途的HCFC—22的市场需求迅猛增加。以空调为例,2000至2008年间,中国每年的空调产量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仅2008年,中国空调的产量就超过了7000万台。

据了解,除国内需求外,2000年以来,中国HCFC—22的出口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中国HCFC—22的出口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左右,而中国11个注册成功的HFC—23分解CDM项目,累计可申请CERs(经核证的减排量)的HCFC—22产量仅为20.6万吨,只占中国2009年HCFC—22总产量的43%。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会长梅盛放说。“市场需求是我们生产HCFC—22的唯一理由。”他指出,进入本世纪以来,HCFC—22的增长率均在20%以上;2008年末到2009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4%—5%的增长;今年,和其他行业一样,HCFC—22的产量比去年有了很大的增长,市场需求旺盛。

不存在套利现象

针对之前EB怀疑通过CDM机制,生产制冷剂的企业通过消除HFC-23而获得大量核准的减排量(CERs),从而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收益的观点,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认为从HFC—23分解CDM收益和HCFC—22生产成本来看,中国企业不存在不顾市场需求而故意多生产甚至销毁HCFC—22的动机。

据了解,企业实施HFC—23CDM项目收益的65%需根据规定上交国家,用于支持国家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称,扣除HFC—23CDM项目的运行成本,生产企业实际所得仅为CDM项目总收益的10%—15%,而企业生产HCFC—22的成本则超过CDM项目收益的4倍以上。

“我们认为某些EB委员对中国企业为CDM项目而故意多生产甚至销毁HCFC—22的猜疑是毫无依据和不合乎逻辑的。”

山东东岳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称,

关于产量问题,中国国内的11家企业做CDM的HCFC—22的产量在项目申请前就已经经过核定。“每家企业最高产量是多少都是核定死的,超出的产量是没有CDM效益的,所以,在CDM项目里面来讨论我们这几家企业HCFC—22产量有没有增长,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没有增长,零增长。”

该负责人坦承,因为市场需求,产量的确有超额的部分,但根据项目申请前核定的数据,超额部分的产量不但不能换回“额外”效益,企业反而还要增加减排成本。

审查规则困局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认为,EB这种做法已严重违反了根据《京都协议书》和《马拉喀什协定》制定的对已注册CDM项目减排量签发的审查规则。

按照EB的规则,如果修改审查规则,那么新修改的规则也只适用于在修改日期之后所提交注册的CDM项目。而中国六家企业的CDM项目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注册成功。

据了解,根据CDM规则,六家企业CDM项目的审定是以2001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稳定运行为依据的,也就是说,EB在中国企业CDM项目审定完成并注册成功后又试图重新修改审查规则,“将危及国际社会此前建立起来的整个CDM体系,这种做法将使全球近2400个已注册的CDM项目的参与方在减排量申请签发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则可依。”

无论如何,在新一轮气候谈判即将来临之时,围绕这场中国企业国际碳市场的交易风波无疑给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实验场所,中国碳交易要真正发展起来,也正需要这样的博弈空间。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