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院士、专家,同志们:
昨天,淮河流域综合规划通过了专家审查。今天,我们再次邀请各位专家对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成果进行审查。太湖流域是我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核心地区之一,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流域内各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完成了太湖流域综合规划成果,并已通过了水规总院组织的预审,今天提请专家进行正式审查。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各位院士、专家和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结合这次规划审查工作,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太湖流域的基本特点
规划的审查首先要认清太湖流域的基本特征,认清流域的内在规律。太湖流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太湖流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太湖流域就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区,"江浙熟,天下足",京杭大运河把太湖流域这一重要战略经济区与北方政治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太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水平讲,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面积、不到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2%的GDP。2009年,全国GDP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太湖流域占了四个,流域人均GDP近1万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3倍。此外,太湖流域城镇化率高达72.6%,是名符其实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引擎"。从流域未来发展定位讲,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太湖流域所处的长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导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必然会对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太湖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治太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初专门设立了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先后四次召开治太工作会议,实施完成了治太一期工程,特别是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引发流域部分城市供水危机后,国务院批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取更有力、更坚决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把'三湖'整治好",太湖综合治理步入了新阶段。
第二,太湖流域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征。在我国大江大河中,太湖流域自然特征尤为突出。一是平。太湖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其中近80%是平原,而且流域河道水面比降非常小,平均坡降只有约十万分之一。二是低。流域内大部分平原都在海拔5米以下,极易引发海水回潮和顶托,排水难度大。三是密。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流域内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3公里长的河道,是我国最密集的平原河网区。流域总的水面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5%,在全国各大江河流域中非常罕见。四是雨。太湖流域从3月到5月是春雨,6月进入梅雨期,8月以后为台风雨,持续时间很长,极易产生强降雨。因此,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不同于其他流域,其他流域用洪量、峰量来表述洪水并设置防洪标准,而太湖流域则用雨量来表述洪水,并按照防御不同降雨典型来设置防洪标准。五是敏感。流域内各省(市)对太湖的水位及流量都非常敏感,要求很高,导致流域的协调难度非常大。以上五个特点决定了太湖流域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三,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脆弱。太湖流域河网密集,水量丰沛,但经济规模大,流域内工业密布,每平方公里有5.7个工厂。随着流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快速发展,废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水污染问题逐渐成为流域治理的突出矛盾。即使每个工厂都达标排放,太湖流域也无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相对于太湖流域巨大的经济规模,流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表现出严重不足。同时流域河网地区河道上闸坝很多,如果调度不善,会因水流不畅降低水环境承载能力。
第四,太湖流域治理难度很大。目前,流域内水脏、水多、水少的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不同行政区、不同涉水行业,上下游、左右岸关系复杂。如何妥善处理流域与区域关系,统筹防洪、供水和改善水环境,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大型浅水湖泊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太湖流域肩负着为我国乃至世界同类湖泊治理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的重要使命,流域综合治理极具代表性和示范意义,举世瞩目,难度很大。
从上述太湖流域地位的重要性、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治理的复杂性等方面,可以充分认识到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重大意义。希望大家在审查中高度重视,本着科学的精神,认真做好审查工作。
二、深入分析太湖流域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情、工情的变化,太湖流域治理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相对于太湖流域的战略地位,供水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太湖流域不缺水,也不缺钱,关键是缺好水,缺优质水。流域河网普遍受到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近些年的重点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虽有所好转,但形势仍不容乐观。2009年,太湖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到三分之一,太湖全湖平均水质劣于Ⅴ类,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供水量合格率仅为40%,其中江苏无锡、浙江嘉兴和上海水源地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前一阶段,杭嘉湖地区计划从新安江上游引水,这不是因为当地没有水,而是没有好水。因此,太湖流域治理应该统筹兼顾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只有切实保护好水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太湖流域的供水保障能力。
第二,相对于太湖流域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防洪排涝形势依然严峻。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尤其是十一项治太骨干工程的实施,太湖流域已初步形成太湖调蓄、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格局,防洪减灾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但对太湖流域的防洪仍不能有丝毫麻痹。一是流域引排通道不足,蓄滞洪压力大,尤其是骨干排洪河道相对不足。太湖流域周边省市基本都建成了各自的防洪除涝体系,排水能力很强,但各省市将洪水排入太湖后,太湖仅能依靠太浦河和望虞河两条通道排水,排水能力明显不足。二是流域防洪风险增大。太湖流域人口、城市、财富高度集中,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近8000万元,约为全国平均的30倍。未来流域经济财富聚集程度还将不断提高,一旦发生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将十分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防洪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充分研究各种内外条件变化对防洪安全的潜在影响,综合分析流域未来可能存在的防洪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第三,相对于太湖流域脆弱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了"还太湖一盆清水"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讲,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源头治污。治污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成效。治污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太湖流域的经济结构,而这不是在短期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本次太湖流域综合规划必须把环境综合治理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把提高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引江济太一系列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和调度管理对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相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流域综合管理更加紧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从流域管理的现状看,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众多部门和两省一市,流域机构的管理协调难度很大。流域内航运、交通、渔业、旅游、电力等行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增加了流域水域管理、河湖岸线管理及水土保持等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流域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有效管理和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因此,本次流域综合规划要统筹协调整体与局部、流域与区域、上下游、左右岸、水利和涉水行业等方面的关系,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涉水事务管理,努力提高流域综合管理水平。
三、准确把握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点
新一轮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要针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重点:
第一,着力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精华所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一是要保证太湖洪水安全蓄泄,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实现洪水"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和城市防洪标准,疏浚整治区域性骨干排水河道,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上游水库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圩区建设管理和滨湖地区治理。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流域与区域的关系,防止"弱干强支"的现象继续恶化。目前,太湖流域内区域防洪能力强,区域性工程建设进度很快;而流域防洪能力较弱,流域性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在本次流域综合规划中,必须对这一状况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加快望虞河二期等流域性工程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使流域和区域的防洪能力相互匹配。四是加强科学调度。规划必须把流域防洪的科学调度、统一调度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保证流域和区域防洪安全。五是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引发的洪水风险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第二,着力增强流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满足流域日益增长的用水要求是流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强化节约用水,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二是实施必要的水资源调控工程,进一步扩大流域引江能力,改善流域水资源条件。同时加强对新孟河、望虞河、太浦河等流域骨干河道口门的有效控制,改善供水水质。三是合理配置本地和过境水资源,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上下游、不同涉水行业间的用水关系。四是调整和优化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布局,逐步将饮用水水源调整到水量充分、水质相对较好的长江、钱塘江、太湖、太浦河、黄浦江上游、山区水库。加快水源地保障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提高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要从根本上保障太湖流域供水能力,从长远来看,关键在于改善水环境;近期,要在抓好水环境建设的同时,抓好第二水源建设,有效提高供水能力。
第三,着力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2008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要让太湖这颗江南的明珠重现碧波美景",这也是太湖流域治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改善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关键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三条红线"的管理。一是真正做到节水为先。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太湖流域的现状人均耗水量仍然较高。要做到根本性改善流域水环境,必须强化节水。二是抓好治污,尤其是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突出对太湖、望虞河、太浦河等重要水域的水资源保护,明确入河排污总量和断面水质浓度"双控制"要求。三是完善流域引排通道工程。加快引江济太一系列调水工程的建设进度,完善流域引排通道工程,促进河湖联通和水体有序流动,加快水体置换速度,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第四,着力提升流域综合调度水平。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具有防洪、除涝、供水、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流域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统一调度是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保证流域和区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做好流域综合调度,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防洪调度和生态调度之间的关系。太湖流域蓝藻爆发和洪水来临都在夏季。治理蓝藻要求抬高太湖水位,增加太湖水量;但防洪要求降低太湖水位,减少太湖水量。因此,如何实行科学、实时的调度,解决防洪和生态调度之间的矛盾,是流域综合调度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是加强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真正实现对太湖水体的实时监控。二是在规划编制中必须坚持统一调度与分级调度相结合,加强对流域防洪、水资源调配和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调度方案研究、协调和制定。
第五,着力促进河湖水体有序流动。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布局的完善和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促进河湖水体有序流动,实现雨洪资源利用,增加河湖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供水与水环境的综合作用。在规划编制中要考虑两个层面的有序流动,一是在洪水期,要进一步发挥太湖等河湖调蓄作用,提高北、东、南三向排水能力,实现洪涝水的快速排泄、有序排泄;二是在平枯水期,在流域面上合理安排北引长江、太湖调蓄、下游供水,在水利分区内,根据其地理特点和工程状况,形成相应的局部有序流动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
第六,着力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在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保障太湖流域成为我国现代化先导区的战略定位。一要加强水法规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力争早日出台太湖管理条例。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加强对河湖水系、地下水、河湖岸线和圩区的全面管理。三要强化流域机构对各类涉水事务的有效监管,统筹交通、航运、农业等行业发展需求。四要完善区域水事协商平台,充分发挥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等制度作用,统筹协调和科学确定流域治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实现流域和区域"共赢"。
以上六个方面提请大家在审查中给予重视,在规划中进一步突出,完善相关对策措施,使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四、认真做好太湖流域综合规划审查工作
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这次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开展了大量的现状调查评价、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对流域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规划成果十分丰富。希望各位专家和代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认真把关、严格审查,以便我们更好地完善规划修编成果,形成高质量的规划报告。也希望规划编制单位认真听取专家和代表的意见,逐一解答专家的质疑和提问。会后,抓紧修改完善规划报告,加快规划征求意见、修改协调和报批工作,力争尽早报国务院审批。
再次感谢各位院士、专家和代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预祝审查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