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水而灵动。
由于灵动之水的哺育,王安石、黄庭坚、欧阳修、汤显祖……“江西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光华熠熠,照彻古今。而且,因为水,因为拥有了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江西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生态大省。
江西水多,大大小小河流不计其数,其中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这“五河”注入鄱阳湖,经湖口流进长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赣鄱大地的江河穿越历史,流淌到今天,在“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赣鄱大地的水依然是那么清澈,那么灵动。为了始终如一地保护好江西生态环境,为绿色崛起拓展更大的空间,江西省实施了“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保护水环境,控制污染排放。2010年,我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5%,11个设区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加强源头保护
江西省境内水系完整,一湖连五河的水系格局,孕育了江西独特的生态优势。长江下游超过六分之一的水量来自鄱阳湖的调节,多年平均汇入量超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总和。五大河流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造就了全国第二的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优美已成为江西最大的品牌。“五河一湖”源头区域有60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水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水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鄱阳湖的水质,反映全省水环境质量现状。
“江西的水系对全国的水系贡献如此之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江西境内,我们有责任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只有加强鄱阳湖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才能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从水的源头抓起,投资135亿元,实施“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保护水环境,控制污染排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早在2007年,我省就实施了工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专项行动、五河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专项行动、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水零排放专项行动、设区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和尾矿库整治专项行动等五个涉水专项行动,掀起了水污染防治风暴。省政府还下发《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划定总面积达9985.72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为有效开展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全部取缔。
擦亮“城市之眼”
水,是“城市之眼”。
象湖污水处理厂建设之前,南昌城南地区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象湖。而象湖是抚河公园河水的源头,这也成为抚河几经治理仍有异味的一个原因。同时,象湖湖水已经开始富营养化。2008年年初,象湖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如今,象湖和抚河周边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家住抚河南路象湖源小区的曾女士每天清晨都要到湖边打太极拳,她说:“水干净了,环境好了,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
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我省从城市污染源头抓起,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速,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全省84个县(市)建起了85座污水处理厂,被媒体称为“江西速度”、“江西模式”,目前,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100座,日处理能力达270多万吨,成为全国第五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省份,大大改善了我省城市水环境。
擦亮“城市之眼”,还得出重拳、动真格。
2008年,我省下发《关于采取坚决措施促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采取超常手段,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仅当年就对6个设区市进行预警,限批8个县,关停企业38家,停产整顿企业12家,通报批评污染治理工程进展缓慢企业9家。去年,又提出了三级预警调控措施,对未及时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由省监察厅追究责任。
连续八年,我省多部门联合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仅全省环保系统,去年就出动执法人员1.5万余人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28家,全省上下形成了针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规范了企业的排污行为。
建立长效机制
“坚持绿色发展护生态,再大的项目也要为节能减排让路。”省长吴新雄的话掷地有声,更加坚定了全省各地保护生态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把好项目准入关,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准建设,成为各地政府的自觉行为。去年,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化工项目想落户九江市,由于环评不过关,被婉拒。近三年来,像这样因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被暂缓、否决的项目共有107个。
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而保护绿水青山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省加快了“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调研。同时,全面落实市、县政府减排责任制,对超标排放、整改不力的市县实行“区域限批”,并将污染减排任务考核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评先创优实行污染减排、环境保护“一票否决”。
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资金,对“五河”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县给予奖励,2009年奖励资金增长到8000万元,2010年增长到10400万元。为推进减排,我省还在国内率先对减排工程按实际减排量进行奖励,实行减排“以奖代补”。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重点改扩建5个省级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1000个城镇垃圾处理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治理废弃矿井5000口,治理重点矿区54处,保护天然湿地面积3100平方公里,建成各类湿地公园20个,工程总投资100亿元。
“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我省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描绘的灿烂前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环保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江西的水一定会更清、更甜。
更多“管”信息人因水而灵动。
由于灵动之水的哺育,王安石、黄庭坚、欧阳修、汤显祖……“江西智慧”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光华熠熠,照彻古今。而且,因为水,因为拥有了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江西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生态大省。
江西水多,大大小小河流不计其数,其中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这“五河”注入鄱阳湖,经湖口流进长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赣鄱大地的江河穿越历史,流淌到今天,在“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赣鄱大地的水依然是那么清澈,那么灵动。为了始终如一地保护好江西生态环境,为绿色崛起拓展更大的空间,江西省实施了“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保护水环境,控制污染排放。2010年,我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0.5%,11个设区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加强源头保护
江西省境内水系完整,一湖连五河的水系格局,孕育了江西独特的生态优势。长江下游超过六分之一的水量来自鄱阳湖的调节,多年平均汇入量超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总和。五大河流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造就了全国第二的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优美已成为江西最大的品牌。“五河一湖”源头区域有60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水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水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鄱阳湖的水质,反映全省水环境质量现状。
“江西的水系对全国的水系贡献如此之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江西境内,我们有责任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只有加强鄱阳湖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才能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从水的源头抓起,投资135亿元,实施“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保护水环境,控制污染排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早在2007年,我省就实施了工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专项行动、五河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专项行动、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水零排放专项行动、设区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和尾矿库整治专项行动等五个涉水专项行动,掀起了水污染防治风暴。省政府还下发《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划定总面积达9985.72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为有效开展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已全部取缔。
擦亮“城市之眼”
水,是“城市之眼”。
象湖污水处理厂建设之前,南昌城南地区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象湖。而象湖是抚河公园河水的源头,这也成为抚河几经治理仍有异味的一个原因。同时,象湖湖水已经开始富营养化。2008年年初,象湖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如今,象湖和抚河周边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家住抚河南路象湖源小区的曾女士每天清晨都要到湖边打太极拳,她说:“水干净了,环境好了,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
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我省从城市污染源头抓起,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速,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全省84个县(市)建起了85座污水处理厂,被媒体称为“江西速度”、“江西模式”,目前,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100座,日处理能力达270多万吨,成为全国第五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省份,大大改善了我省城市水环境。
擦亮“城市之眼”,还得出重拳、动真格。
2008年,我省下发《关于采取坚决措施促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采取超常手段,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仅当年就对6个设区市进行预警,限批8个县,关停企业38家,停产整顿企业12家,通报批评污染治理工程进展缓慢企业9家。去年,又提出了三级预警调控措施,对未及时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由省监察厅追究责任。
连续八年,我省多部门联合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仅全省环保系统,去年就出动执法人员1.5万余人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28家,全省上下形成了针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规范了企业的排污行为。
建立长效机制
“坚持绿色发展护生态,再大的项目也要为节能减排让路。”省长吴新雄的话掷地有声,更加坚定了全省各地保护生态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把好项目准入关,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准建设,成为各地政府的自觉行为。去年,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化工项目想落户九江市,由于环评不过关,被婉拒。近三年来,像这样因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被暂缓、否决的项目共有107个。
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财富,而保护绿水青山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省加快了“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调研。同时,全面落实市、县政府减排责任制,对超标排放、整改不力的市县实行“区域限批”,并将污染减排任务考核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评先创优实行污染减排、环境保护“一票否决”。
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资金,对“五河”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县给予奖励,2009年奖励资金增长到8000万元,2010年增长到10400万元。为推进减排,我省还在国内率先对减排工程按实际减排量进行奖励,实行减排“以奖代补”。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重点改扩建5个省级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1000个城镇垃圾处理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治理废弃矿井5000口,治理重点矿区54处,保护天然湿地面积3100平方公里,建成各类湿地公园20个,工程总投资100亿元。
“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我省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描绘的灿烂前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环保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江西的水一定会更清、更甜。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