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广州治水曾是世界样本

文章来源:谷腾环保网 发布时间:2011-02-22

“水,搞掂!”上海世博会上,一句富蕴岭南味的口号,把广州的“水城故事”,展示给了世界。人们开始知道,古时广州就是地道的水城。“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山水格局一直是广州的骄傲。然而,随着六脉渠的消逝和城市变迁,“水城”广州渐行渐远。而广州市历时十多年的治水,让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再次因水而澎湃激扬。

曾经黑臭的东濠涌———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如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清水粼粼、瀑布飞溅……就在几天前,温家宝总理还专门来到东濠涌考察水环境整治情况。广州城里,同样“华丽转身”的,还有120多条曾经的“臭”河涌。

古广州曾是地道水城

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说,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水城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广州其实也是一座地道的威尼斯式水城,而且作为水城的历史比威尼斯还悠久。如今虽然城区大量湿地已被开发,古六脉渠水系也已经湮灭,但广州老八区的231条河涌,以及番禺、花都两区密集的河湖塘田与滨海滩涂,使广州仍然保持了一个湿地城市的特性。

曾几何时,在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膨胀的过程中,珠江、河涌俱受污染。于是从1999开始,一场关于河涌截污的战役在广州建设“山水城市”的蓝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源头截污到末端的污水处理,一系列工程启动,目标是使“水清、岸绿、堤固”的河涌成为广州的一道风景。其中,广州连续开挖白云湖、海珠湖、莲花湖等湖泊,大面积拓展水域,这在近数十年里城市水域持续缩水的背景下,尤为引人瞩目。

惊叹古水闸规模之大

对于治水,广州曾是世界的样本。

2000年4月,越秀区北京路街区光明广场大楼建筑工地,挖出了一座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水闸———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西汉南越国水关遗址。令专家们惊讶的是,这座两千年前广州水系建设的枢纽工程,在建闸材料的选择、地基和技术线路的处理、总体布置、流泄处理等诸多方面,基本上与现代水闸设计水平相当。

宋代,广州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开发建设,一是兴建了东西两城,二是开挖了六条排水、防洪,兼可防火、通航的大水渠,即“六脉渠”。梁国昭说,至少在宋代或更早时,广州城内就形成了六脉渠和护城濠两大系统,城内雨水、污水由街道小沟流入六条干渠,然后排出河涌,城外的则排出护城濠,再流入珠江,使城内无水患之忧。

新中国成立前,因城市道路建设,六脉渠被改建为马路渠,将流入脉渠的各个街渠接入大渠。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对六脉渠进行了全面清疏,1952年起,逐步对六脉渠进行改造,并以新建马路干渠替代。从建国后至上个世纪90年代,广州市的排水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吴学伟表示,广州市中心两千年来均未发生过改变,排水系统围绕着市中心,逐渐扩大,汇成网络,依自然地势形成了由总干渠、马路渠、内街渠三部分组成的市内排水系统。排水管网收集雨污水后排入马路渠或内街渠,再流入总干渠,最终汇入珠江。

治城先治水告别水浸街

广州,这个伴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治城先治水成为维系这座城市的关键。

一位业内人士说,1990年之前,广州城市的排水系统基本上是先建设后规划,地上与地下同步进行。1990年之后,城市的发展要求排水系统从粗放式排水向细化式转变,改变原有雨污合排的局面。广州市排水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划分为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合流排水系统和防洪排涝系统,并仍然采用重力自排的方式,依靠地势通过雨水管收集地面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河涌。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地表、地貌发生变化,加之原有地形限制,一些地势低洼地带便成了“锅底”,“水浸街”成了雨时城市的一道“风景”。2009年,广州水务部门投资9亿元,集中整治228个水浸“黑点”。随即,“一天一个亿”的治水行动,覆盖至几乎与水相关的所有领域,成效也已初见:120多条河涌整治和生态修复完成,水环境持续好转;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220多项水浸街改造工程全部完成,经受住了特大暴雨的考验。

再造“六脉通渠”特色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这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描绘。六脉渠基本分布在越秀区,这与越秀区是广州的中心有关,在很长历史时光里,越秀区就是广州城。目前,广州唯一按原貌保留的一条旧城护城河,是越秀区的东濠涌。

对于很多老广州街坊来说,东濠涌是一条让人涌起不少温情浪漫记忆的旧河涌。文史专家黄淼章说,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东濠涌的水还很清,可游泳,对广州这样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来说,曾经源自白云山的东濠涌的水,养育了广州人。明朝时,东濠涌曾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因其水质良好,又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然而,东濠涌也一度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不敢开窗。

整治东濠涌1.89公里明涌花了十多亿元,再造广州“六脉通渠”文化特色,成了其目标之一。如今,一条“亲水生态休闲文化走廊”沿东濠涌两岸横穿广州。走进国内唯一的河涌博物馆———东濠涌博物馆,恍如走进广州河涌文化的美妙梦境。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