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广州段的整治注定将载入历史:不仅因为这项庞大工程与第16届亚运会相关联,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南中国新发展观念和意识的真正觉醒。
被当地人称为“龙须沟”的广州荔枝湾涌整治是此次珠江整治的焦点,它见证着“潮流”火炬席卷南粤大地,见证着珠三角的新转折。
南中国,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广州“龙须沟”治理引人关注
在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史上,“龙须沟”不仅是脏臭河流的代名词,也是成功治理脏臭河流的奇迹的代名词。位于广州荔湾区的荔枝湾涌在上个世纪急剧的工业化、城市化中成了污水横溢、臭不可闻、蚊蝇乱飞的“龙须沟”。
荔枝湾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200多年,“黄梅时节、红荔湾头”被称为“岭南第一景”。随着工业化在广州的展开,“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风情在老广州人的记忆里一天天远去。整个城市看不到一丝水乡风情,空气、水的质量逐渐恶化,珠江广州段水质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恶化到劣五类,被世界舆论定格为“褐黑色的河流”。
1993年,荔枝湾涌被“整治”,上面修了一条马路把整个河涌“全封闭”。50多岁的广州人郭平至今还记得荔枝湾涌“加盖”时的情形:垃圾浮满了水面,臭气熏天,几十米外就能闻到。
广州“龙须沟”从视野中消失了,但人们从没忘记这个问题:荔枝湾涌能有变清的一天吗?
2010年4月,当荔湾区政府开始“揭路复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家住荔枝湾涌旁边30年的李宝清就是反对者之一,她说:“上面被马路盖住,一些地方还有臭气飘出来。我们反对,是怕揭了‘盖’情况更坏,政府处理不好。”
万人空巷看“大变”
“揭路复涌”工程在骂声中开始了。荔湾区委书记周亚伟说:“我们有信心治理好荔枝湾涌,因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式都在发生根本改变,荔枝湾涌‘揭盖’后肯定能够做到碧水清流。”
荔湾区压力很大,投入了大半人力,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督查。“这个工程借了亚运的东风,但绝不是面子工程,是为了荔湾长远的发展。我们有时候被骂得很郁闷,最终坚持下来了,就是因为坚信这一点。”荔湾区建设和园林绿化局党委书记吴永祺说。在荔湾区的设想里,这里将是一个具有南国风情的文化休闲长廊,将为这个区带来清洁的GDP。
雨污分流、生态修复,这个地处广州西部的老城区在骂声中创造了“荔湾速度”:半年时间里,揭盖6687平方米,清淤1.3万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设1400多米,拆除建筑物2.6万平方米,新种大树727棵,新增绿地面积1.7万平方米。
2010年11月,荔枝湾醒了过来。一湾碧水蜿蜒,几只画舫悠游。岸边,古榕树茂密的根须下,有刚刚栽上的鲜花、曲折的廊桥,还有整饬一新的老屋。
“揭路复涌”完工的那天,岸边挤满了看热闹的老广州街坊。“岸边全是人,侧着身子都挤不过去,有点万人空巷的感觉。”荔湾区老街坊廖新强说。
当初的反对者李宝清则说:“水质好多了,晚上涌两边又亮了灯,好靓。现在到处是游客,没有一个不拿相机的。”
整治后的荔枝湾涌风景如画。 记者王燕摄
珠江的“凤凰涅槃”
在大战“龙须沟”的同时,广州在全市范围内排兵布阵,全面系统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340多亿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治污工程之一。
5年前,广州市领导开始带头游珠江。一度成为坊间茶余饭后的笑谈。然而,游珠江是一种意志的宣示、一种决心和信心的宣示。
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和48座污水泵站,整治河涌121条;污水管网从1813公里增至2907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至 465.18万吨/日;新增水边绿地面积586.56万平方米,新增水域面积277.8万平方米,新增绿道323.4公里……
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广州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广州市水务局局长张虎说:“如果市民呼吸不上新鲜的空气、喝不上干净的水,再快的发展速度也没有意义。”
通过截污、清淤、调水补水、堤岸建设,改善水生态、美化水景观,广州基本解决了河涌水体发黑发臭问题。在一些以往黑臭极度严重的河涌里,人们已经发现鱼、龟等水生动物。广州市水务局介绍说,广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已提前两年实现100%达标;珠江部分河段水质也已达到Ⅲ类标准。
荔枝湾涌靠近荔湾湖的亭子里,几位老人自发搭起“私伙局”,吟唱着低回婉转的粤曲。“我们一家五代都住涌边。小时候,我们是跳进去游泳的。说不定不久的一天,我的孙儿能再跳下去游个痛快。”56岁的荔湾老街坊刘永树说。
珠江水系已经开始涅槃重生。
“首善之区”引领珠三角新开始
宏大的治水工程背后,珠三角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也在悄然转变。
2008年,广东提出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广州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身负南粤“首善之区”重任,广州在下大力气“治水”的同时,积极推进“退二进三”,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对接并举实现产业布局内外重新调整,向绿色国家中心城市冲刺。2009年,广州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1%,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说,广州治水,不仅是为了迎亚运,更是为了后亚运的发展。在广州,“治水”是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治的不仅是废水、污水,更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发展理念。
在南粤“首善之区”的引领下,这种广义的“治水”在珠三角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一些曾经被过度推崇的开始淡出视野,一些曾经被过度忽视的重新提上议程。在广州之外,深圳积极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佛山文化先行,力推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四化融合”,建设“智慧佛山”;惠州打造“惠民之州”……
转型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已经出现并逐渐深入人心。珠三角工业重镇的发展重心开始超越经济范畴,转向更为注重民生、和谐的全方位发展。
“没有这些基础,珠江治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广州也不敢揭河涌的‘盖子’。”中山大学学者蔺志强说。
“大决心、大转折,带来了广州和珠三角的大变化。”周亚伟说。在广州,经济总量并未因“腾笼换鸟”、产业结构调整而“后退”,相反在“天更蓝、水更清”中呈现更稳健的增长态势,2009年当地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
亚运即将在珠江的海心沙拉开大幕,“治水”过程中,无论是广州还是广东,都已经拥有了科学发展的信心。那一天,当国际友人带着“褐黑色”的记忆再度站到珠江边时,他们将惊叹不已。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