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讯
今天,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对原材料国际市场的依赖日益明显,而在输入性通胀的构成因素中,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旦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出现风吹草动,其价格影响将不可避免地通过进口商品输入中国,传导到相关产业。进入5月份,国际白银、黄金、铜、铝等大宗金属商品价格连续多个交易日出现下跌行情,对通胀忧心忡忡的人们不禁要问:这预示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迎来拐点,还是上涨大势中的一次短期盘整呢?
多数开始下挫,原油震荡明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发布的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研究报告显示,该指数自2009年2月见底以来持续攀升。其中,原油、金属、铁矿石、稀土等工业原材料涨势凶猛,有的已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高点。不断上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使得输入性通胀开始成为国内经济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进入5月伊始,包括油价、黄金、白银在内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原油价格甚至跌至每桶99.80美元,为3月16日以来首次跌破100美元;而白银5月份以来的累积跌幅更是接近30%。这让人们紧绷的神经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放松,但在随后的日子里,白银、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却忽上忽下,让人如坠云中雾里,难以捉摸。好在黄金、铜等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了“掉头向下”的现象。
以原油期货为例,本周一(5月23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到当天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40美元,收于每桶97.70 美元,跌幅为2.40%。伦敦市场7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29美元,收于每桶110.10美元,跌幅为2.04%。而到了周三(5月 25日),国际油价又出现了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73美元,报收于每桶101.32美元,涨幅为1.7%,创下自5 月10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伦敦ICE欧洲期货交易所7月份交割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40美元,报收于每桶114.93美元,涨幅为 2.3%。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47%。显然,至少从国际原油期货近一周的表现来看,现在断言其已进入下跌通道还为时尚早。
与原油期货价格震荡明显相比,铁矿石指数机构TSI的数据显示,目前矿价已经连续两周下跌。截至5月20日,青岛港品位63.5%的印度粉矿报价在181 美元/吨,与前一周相比下跌了4~5美元/吨,跌幅超过2%;与4月下旬相比已经下跌了4%,与2月中旬的高位197美元/吨相比更是下跌了8%。
记者登陆国内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100ppi.com)发现,其5月25日提供的资料显示,燃料油、天然橡胶、除铅外的有色金属、农产品中的大豆等商品现货价格均高于期货价格。这是否表明其中的多数商品未来缺少价格上涨空间,至少价格上涨的动力将会不足呢?
判断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趋势并非易事
引起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除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动外,还包括美元加速贬值,需求稳定回升,供给依然偏紧,商品投机增强以及涨价预期影响。而针对铁矿石下跌的分析不难发现,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在钢价持续弱势盘整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已开始下跌。资金链的紧张和下游需求的不明朗让产业链上下游都开始谨慎观望,铁矿石市场正受到持续打压,价格很可能进一步下探。而随着“电荒”的形势发展,限电预期又让市场担心钢厂生产将会逐步受限,更进一步加深了矿石需求的悲观预期。
至于钢材价格,目前钢材市场窄幅震荡,各品种走势分化。由于保障性住房陆续展开,螺纹、线材需求表现相对较好,价格较为坚挺。但板材产品由于近期下游制造业需求放缓,价格走势疲软。总体而言,钢材市场呈现弱势运行态势。有业内机构认为,目前钢价下跌“趋势性更加明显”。有业内人士判断,二季度后期,钢材市场存在下调的可能。
在通胀的压力下,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央行加紧了货币紧缩政策的力度,频繁使用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流动性趋紧使得市场资金面面临失血加剧的困境,股市、债市、商品期货均受到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自然难以上涨。而从大宗商品自身来看,在去年大涨的基础上,今年在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美元走软等因素刺激下涨幅已经相当惊人;大宗商品牛市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出现回调也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专家和机构的看法不一。事实上,判断其未来走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不再是一个仅仅关乎供需基本面的话题,而是牵扯到众多复杂且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美联储宽松政策的持续时间,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调整,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等。
那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通胀究竟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撰文对此进行了量化分析。假设大豆、铁矿石以及原油的价格在2011年出现“价格小幅上涨”、“价格较快上涨”和“价格大幅上涨”3种情境,其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体如下:
在“价格小幅上涨”的情境下,大豆、铁矿石以及原油的价格将分别上涨至500美元/吨、150美元/吨和100美元/桶,假设中国在2011年对这些商品的进口量不变,那么,中国对这3种商品的进口总值将上升至2962亿美元,相应的,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将降低573亿美元。在“价格较快上涨”的情境下,中国的全年贸易顺差将下降1165亿美元;在“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境下,中国的全年贸易顺差将下降187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全年贸易逆差。
对于通胀的影响,相关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如果中国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的上升幅度超过20%,其对PPI和非食品CPI的中期影响(3个月)将分别达到3.6个百分点以及0.72个百分点。如果其涨幅超过30%,其对PPI和CPI的影响则更大。
如何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对于如何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人认为,我们要多从内部找原因,因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例如,我们的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传统产业导致很多资源品需要进口,像铁矿石、原油等进口都占到50%以上。一旦外部资源品价格上涨,就可能引发输入性通胀。还有人认为,应对我国的进出口战略、外汇储备战略、货币战略、金融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整。如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减持美国政府债券、房贷证券等国外证券资产,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投资,尤其是能源、矿产和成长型经济体房地产等资源性实物资产的股权投资。
而刘利刚更是直接建议允许人民币升值,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为进口大宗国际商品支付的资金,而且可以减轻国内的通胀压力,据其计算,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10%,那么将在短期内(1个月)降低PPI达到2.2个百分点,并在中期内(3个月)降低PPI达3.2个百分点。同时,非食品CPI将在短期内(1个月)降低0.5个百分点,并在中期内(3个月)降低0.6个百分点。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