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1-06-15

云南省日前公布的《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的重中之重来抓,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多措并举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确定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成效目标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突出仍然是水环境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决定》指出,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是解决全省工程性缺水的治本之策。

《决定》把“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作为2015年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到2015年,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生态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江河湖库和九大高原湖泊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65%以上;逐步建立起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据了解,截至目前,云南省已累计解决农村246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尽管如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依然是云南水利发展的薄弱环节。

《决定》明确,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的重中之重来抓。到“十二五”末,完成1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大含氟含砷饮用水地区改水力度。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加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保护

为确保全省水土流失不断减轻和水能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决定》对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工程进行了明确规定。

《决定》提出,继续抓好“长治”、“珠治”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及防护林建设。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和西南诸河、石漠化地区、易灾地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重要城市水源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径流区的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监测评价工作。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降到 33%以下。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力争建设26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40余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和160座电站增效减排项目,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制度,是《决定》的一大亮点。

《决定》明确,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对入河排污口严格监督管理,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或禁止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并严格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重要湖泊取水总量不得超过其多年平均可利用量,湖泊水位不得低于其生态水位。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主要河流有近40%的水体严重污染;16个较大湖泊中有7个污染较重,九大高原湖泊中还有5个水质属于劣Ⅴ类;全省城市河流普遍受污染,主要城镇附近的河流几乎均处于重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就是要对区域、流域入河湖排污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将入河湖排污从定性变为定量,超量排放将受惩罚。

探索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

《决定》提出,创新五大体制机制,即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水价改革,探索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水电站的综合利用效益。

对探索建立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决定》提出,探索建立水资源使用补偿机制,依法进行水资源使用补偿,完善水资源补偿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探索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域、大江大河源头区域及重大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区域的补偿机制,逐步形成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烟草和水电、煤炭、矿山等资源富集地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与使用补偿机制。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