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现状 尚未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文章来源:水世界 发布时间:2011-08-10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专制王朝由治水而产生.历代有为君主都把兴修水利,作为仅次于保境安民的大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唯有成功治水,才能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专制王朝由治水而产生。历代有为君主都把兴修水利,作为仅次于保境安民的大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唯有成功治水,才能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兴修水利促进的是主要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那个时代的头等大事。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整个国民经济仍然以农业为基础。环视世界,凡是农业基础牢固的国家,无一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享有巨大优势,所以治水工程仍然极其重要。

近来锦涛同志提出:要力争通过5-10提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朋友自然要问,我国目前的水利建设局面究竟如何,在“十一五”结束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局面?

由于新中国初期的政策失误,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超越了土地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分布不协调,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长江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7%。由此而产生出一个庞大的南水北调工程问题。

1997 年以来,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占全部用水总量的比重,大致在60-70%之间。由于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总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为70.4%,2009年为 62.4%。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和广东5省市农业用水比重在50%以下;而河北、内蒙、黑龙江、山东、甘肃、青海、西藏、宁夏、新疆和海南10省区,仍占70%以上;其余16省区市农业用水量在50-70%之间。所以我省任务繁重。

由于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农村水利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等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到了2009年,全国 18.26亿亩耕地当中,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9.89亿亩,其中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3.86亿亩。在占全国耕地 48.7%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80%的商品粮和90%的经济作物。充分展示了兴修水利对农业的巨潜力。只要另一半农田也实现灌溉,就能使整个国家的农业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10年来的另一大成绩,就是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10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使近10年来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灌溉用水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比例不断下降。这又说明,最大的潜力存于高新技术。向技术要水,才是治本之策。

本人无缘实际调研,不得不“借花献佛”,从《2011年农业绿皮书》摘取相关段落,满足朋友们的求知渴望。

我国“十一五”期间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成效有五:

一、提前1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又有2.1亿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实现了千年首脑会议提出的“让不安全饮水人口减半”。

二、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新增农业节水能力90亿立方米。

三、灌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扎实推进,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

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启动850个重点县建设。

五、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到5.2万个,管理和灌溉面积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23%。

“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剌激经济计划。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多年未见。然而尽管如此,我国农村水利发展仍然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它体现为三点:

1、农田灌溉面积比重依然偏低,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当中,实现灌溉的耕地仅占48.7%,尚有9.49亿亩耕地仍是“望天田”。

2、灌区设施老化失修。除近年来新完成的3亿多亩节水灌溉工程之外,其余灌溉设施大多年久失修,完好率低下。50-70年大多为土法上马,手推肩扛,人海战术,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等。临到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渠道”,往往是最薄弱环节。

3、山丘区、牧区水利发展滞后。我国山丘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特别是西部比例更大。西北水资源贫乏,大多不具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条件;西南地区降雨量大,但修建水利工程又十分困难。

4、现有的节水灌溉规模严重不足。目前节水灌溉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43.4%,其中喷灌、微灌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7.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节水灌溉现状仍然严重滞后。

二、 农村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这表现为四点:

1、尚未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尽管近年来农田水利投资已占全部水利投资的40%左右,但与实际需要差距仍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10多年来,仅完成规划投资的约37%,以“最后一公里”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缺口更大。资金投入是最大的问题。

2、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事权划分不清,地方财政困难,普遍存在人员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难,改革难度大。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状况不佳、水价不到位、水费计收难,群管组织因为灌溉排水等工程公益性强、效益低,政府扶持不力,进展缓慢。

3、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不适应。由于诸多原因,体制没理顺,经费严重不足,无法适应5-10年一举赶上的要求。

4、对发展节水灌溉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根本性的问题是水费改革滞后,无法设置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集体的节水积极性。

从以上问题来看,要求5-10年一举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绝非易事,必须由最高决策层,着眼于宏观长远战略,高屋建瓴,痛下决心,建立专门账户持续不断投入,才能势如破竹,遍地开花。在这里,决定一切的又是中央政权的权威。

水利建设改天换地,投入源源不断,却不能立竿见影。农业生产又是一个周期漫长的生物过程。“为官一任,不过几熟”,只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治水经费最容易被挪用挤占,治水机构人员也最容易被临时派作它用。所以上上下下不仅要有高度认识,还需要有立法手段和机制保证,否则很难持之以恒。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