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湖之国"的芬兰如何治理水源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1-12-23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半个世纪前,郭沫若对芬兰的美景如此赞叹.芬兰有"千湖之国"之称,有18.8万个湖泊,作为全球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半个世纪前,郭沫若对芬兰的美景如此赞叹。芬兰有“千湖之国”之称,有18.8万个湖泊,作为全球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芬兰如何保持湖水清澈?近日,记者应邀到芬兰探访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多措并举呵护“清洁的水”

提到芬兰,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诺基亚和最近流行的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这两个芬兰创造的品牌已闻名于世。其实,清洁的水是芬兰的又一品牌。

在芬兰,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清洁安全的水,当地人钟爱这自然之水。在芬兰最大的水处理化学品公司Kemira公司采访时,桌上的水瓶里装的就是自来水,公司研发副总裁Kaj Jansson告诉记者:“尝尝这个!我们做过测试,芬兰的自来水品质比超市里买来的进口瓶装水还好。进口瓶装水从取水到装瓶、运输需要较长时间,水是死的,而我们的自来水是流动的,活水的品质更好。”

在芬兰环境研究院,水文学专家Markku Maunula给记者看了一张表格,芬兰的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万,年均降雨量660毫米,而世界的平均降雨量740毫米;芬兰年均蒸发量320毫米,世界平均蒸发量440毫米。他高兴地说:“芬兰的降雨量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雨季或旱季,这给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条件。芬兰10%的国土被湖水覆盖,其中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湖泊就有5.6万个。”

他告诉记者,芬兰有15个国家部门,其中多个部门有管理水资源的职能。环境部,负责水资源保护;农业与林业部,负责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卫生部,负责饮用水质量监测;就业与经济部,负责地区性水资源管理和监管工业用水处理;交通与信息部,负责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内政部,负责处理水环境突发事件。

芬兰环境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是芬兰环境部的下属部门,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研究院有600多位员工,去年的研发经费达5000万欧元,其中60%靠拨款,另一部分则靠为客户提供有偿研发服务。

严格的法律为芬兰水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芬兰在1962年出台了水资源保护法,其中重要的原则有4条:一是工业企业开工前必须获得环境评估后的许可证;二是法规具有开放性,制订前要听取专家意见;三是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四是在污水处理方面使用最先进的技术。1995年,芬兰加入欧盟,又根据欧盟的法律修订了水资源保护法,执行得更为严格。

记者多次听到“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在芬兰,哪家企业造成污染,必须负责彻底治理修复的全部费用,如果有居民提出赔偿要求,企业也要按标准如数赔偿。“赔偿没有上限”,这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正因为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芬兰的不少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一般都先处理后再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哪家企业排放的污水不达标,就要付出巨大成本。环境部门除了监管,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帮助企业找到污水排放超标的原因并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科技造就“聪明的水”

①在芬兰最大的水化学品公司Kemira公司,研究人员在测试水质。

②在芬兰赫尔辛基市区,鸥鸟、野鸭与人们和谐相处的图景让人心动。

③位于地下的芬兰赫尔辛基污水处理厂,从外观上看,这里绿草茵茵,人们不会知道这里是一座地下污水处理厂。

芬兰是世界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初就在首都赫尔辛基建造了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的臭味一直让人头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赫尔辛基把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在赫尔辛基污水处理厂,老工程师Lars Rundberg先生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赫尔辛基市就集中在这一家污水处理厂处理全市污水,这是北欧最大的污水处理厂,覆盖了85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年处理量达到1亿吨左右,投资额达2亿欧元,每年都有4000多人来参观。

在位于地下的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通道宽敞,通风和采光都不错,确保消防车等能开进去维修管护。通道顶端有各种颜色的管道,Lars Rundberg先生指着管道告诉记者:“黑色的管道走热水,白色管道走淤泥,还有灰色的管道走污水,我们有51位员工,日夜值班。我们主要在主监控室查看数据等,污水通过格栅―沉淀―曝气―二次沉淀―淤泥处理等处理程序,排放到海中,污泥也变废为宝,处理后制成化肥再利用。今年夏天,我们用淤泥制作的化肥已全部卖光了,淤泥不够用了!同时,我们利用沼气发电,沼气发电量达到20兆瓦/小时,基本能满足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有几个好处,包括减少二次污染、防止臭气污染环境、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等。建成后,地上栽植花草树木,又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可谓一举多得。此外,由于地下保温,污水处理的生化工艺需要一定温度,建在地下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不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上还是地下?Lars Rundberg先生认为还需因地制宜。芬兰的冬天很冷,赫尔辛基的地质条件也适合在地下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所以从1994年起,当地的污水处理厂都建在地下。而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附近的Saaremaa岛上,芬兰Preseco公司提供的污水处理厂解决方案就是在地上。这个污水处理厂建在临海的地上,每天处理1.2万吨污水,将污泥处理成化肥,同时,他们把岛上的生活垃圾与淤泥配在一起制造沼气,沼气发电可以解决污水处理厂的能源需要。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不失为海岛等分散地域解决城市污染的好办法。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信息科技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是芬兰水环境保护领先的秘诀之一。记者走访了几家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把信息技术与污水处理技术相结合,在信息采集、实时监控等方面技术领先,同时,他们销售的主要是“服务”而非产品,很多公司为客户提供的是解决方案。

PACS公司出口经理Heikki Tallgren告诉记者,他们为工业企业和市政管理部门提供污水净化解决方案。这家2008年成立的公司在杀灭微生物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在污水除臭方面有自己的化学产品。2009年,他们在俄罗斯、巴西、中国签下了合作项目,精确的测试仪器、实时的监控系统是他们的优势,精准的数据收集后,电脑系统可以自动控制投入化学药剂的数量,达到最佳效果。目前,他们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他说:“我特别关心中国污水处理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在合肥与一家污水处理厂合作。中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污水处理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未来中国的水务市场会加快发展。”

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市政污水处理厂及农业等领域将会有超过1万亿元的投资空间。世界三大化学品生产企业之一的Kemira公司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设立了生产厂。该公司总裁Harri Kerminen说:“调查显示,全球水行业有500亿欧元的市场,其中,水化学品制造拥有26亿欧元的市场。亚洲市场增长最快,我们在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又在上海开设了公司亚太区研发中心,2010年开始在南京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下一步还将加快在中国的发展。”

创新体系提供发展“活水”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都提到了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由芬兰就业与经济部于1983年成立。该机构是芬兰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重大科研和产品研制项目的资助者和促进者。国家技术创新局主要资助工业研发项目、大学以及研究所项目,尤其鼓励具有高风险性和创新性的项目。每年国家技术创新局给予创新计划的资助大约为6亿欧元。

国家技术创新局水计划负责人Tuomas Lehtinen告诉我们,国家技术创新局的主要目标是更新经济,提升产能,提供可持续产品。他们资助的重点领域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从2006年至2010年,他们已为3050个公共研究项目、6700个公司研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在生产污水处理机械设备的SLAMEX公司,公司主管Anh Thu Tran Minh女士告诉记者,在芬兰,所有的市政管网处理污水用的都是他们生产的器材,产品还出口俄罗斯、中国、越南等国家,去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欧元,出口占55%。

“芬兰的污水处理机械装备种类齐全,我们公司有50多种不同的机械,全部是自主研发,占芬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芬兰有100多家相关企业,有10家左右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有10家左右年营业额在300万至1000万欧元左右,剩下的都是中小企业。”她告诉记者:“我们自己投入研发的资金不多,国家技术创新局给我们拨款。”记者了解到,SLAMEX公司刚从国家技术创新局申请到3年共40万欧元的研发支持经费,其中一半属于拨款,另一半是低息贷款。如今,有2万欧元已经到位。

怎么能得到创新局的支持?Anh Thu Tran Minh女士详解了全过程:“首先要写申请报告,就项目对企业和社会有什么好处、在哪里有市场等写出详细报告,明确项目需研发多长时间及负责人,申报的项目要与国家技术创新局支持的战略相一致,申请的手续非常繁琐细致,报告要有说服力;项目申请后,每3个月要给创新局写一个进展报告,即使没有进展也要报告。同时,我们的财务工作要更加严谨,创新局会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拨款分期到位,前期我们要先垫付,如果创新成果不理想,创新局与企业共担失败风险,不会再追回资金。”

据悉,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提供资助的方式主要包括低息贷款和赠款等,具体资助金额依据研发阶段和项目性质而定。该机构对公司项目的资助主要包括工业研发赠款、研发资本贷款等,单一项目还可同时获得赠款和研发资本贷款等。

创新,为芬兰的环保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后劲。

经济转型确保绿色“有优势的水”

像许多国家一样,芬兰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被称作“绿色金库”。上世纪70年代,由于大力发展造纸业,河流污染也曾让芬兰人头痛。芬兰外交部的前任水务专家Eero Kontula先生回忆道:“我1971年毕业后就从事水务工作,刚工作时,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让河流变得又黑又臭,湖里也没鱼了。”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芬兰在欧洲较早开始对水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芬兰相关法律规定,凡是居住人口超过50人的居民区、旅馆、度假中心和其他设施,必须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有关部门还通过取样检测对水资源质量实行不间断监控,并定期检查和维修供水系统和下水管道,制定应付水资源污染重大突发事故的措施。

拉赫提地区维斯亚威湖的治理是一个典型案例。维斯亚威湖一度是芬兰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开始着手对湖泊进行治理。通过严格立法等手段,经过15年的治理,维斯亚威湖又恢复了秀美的景致。

赫尔辛基市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师Lars Rundberg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芬兰的湖泊水质已得到改善,我在北部的湖上钓鱼,渴了捧起湖里的水就能喝!”

经济向绿色转型,从根本上减少了污染。上世纪90年代,芬兰调整产业战略,对传统的造纸、金属、机械等行业进行重组,并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和扶持,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电讯设备制造业飞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芬兰已跻身于世界信息科技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列。目前,以诺基亚公司为龙头的信息科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4%增加到10%,其中,诺基亚公司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4%,诺基亚的出口对芬兰总出口的贡献达20%,相当于芬兰整个造纸工业的出口总值。同时,他们继续保持着传统森林产业的优势,目前芬兰是世界第二大纸张和纸板出口国。芬兰的造纸厂都建有配套的采用先进技术的生物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造纸工业废水的净化问题。

芬兰正力图在清洁技术方面打造自己的优势。如今,芬兰超过60%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属于清洁技术范畴。启动于2007年的“芬兰清洁技术”品牌推广计划的长期目标是到2012年,芬兰成为著名的清洁技术国家。

全社会参与织就环保网

有人说:“从芬兰带走的最好礼物是水,可惜成本太高。”虽是玩笑,但也耐人寻味。让每个市民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洁净安全的水,背后的功夫值得研究。

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芬兰的环境保护织就了一张世界领先的网络,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市民都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出台法规政策,并给予资金扶持;行业企业大力创新,占领市场制高点;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为政府部门或行业企业破解关键技术;社会组织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市民积极参与,保护水源。正因为系统性参与,芬兰的水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芬兰人才能以水资源保护的先进技术赢得市场。

除了森林和湖泊,芬兰并无其他可供大规模开发的自然资源。芬兰既无煤矿,也无石油,国内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约有70%的能源是从俄罗斯、挪威、丹麦、波兰等国进口。加上芬兰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不仅民用能源需求量大,传统的森林和冶金等优势工业更是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撑。然而,芬兰却并没有因自然资源的缺失而陷入能源危机之中,他们依靠科技的力量突围,通过发展低碳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走出了一条绿色科技之路。芬兰有几项世界第一:环境可持续及绩效指数;生物能源利用;水质指数。在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中,芬兰连续多年被评为第一。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把芬兰列为“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在森林里散步,在湖面上泛舟,芬兰人生活得十分惬意。据调查,芬兰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城市中心湖泊边的木制别墅”,清澈洁净的湖水让他们享受到自然的乐趣,呵护环境的理念成为每个芬兰人的行为。

不仅仅是水资源保护,在芬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渗透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芬兰各城镇的居民区和购物中心都设有不同颜色的废品分类回收箱。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芬兰的垃圾箱分为四格,每个格子颜色不同,标有文图两种标示,包括报纸、果皮、空玻璃瓶和塑料制品,即便是不懂文字的人也可以根据图标正确分类。不少地方为垃圾分类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而苦恼,原因之一是人们搞不清垃圾究竟该怎么分。而这小小的设计,让芬兰的垃圾回收变得简便易行。

政府主导、企业创新、技术突破、社会组织及市民参与,这张环保网越织越密,形成了芬兰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