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产业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2-01-06
环保产业正日益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国环保产业被纳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产业规模 也逐渐壮大。

环保产业正日益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国环保产业被纳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进入了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产业规模 也逐渐壮大。与此同时,环保产业发展也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发展本地环保产业,各地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在紧锣密鼓地进 行,环保产业区域布局和空间格局也初现雏形。

一、中国环保产业区域布局特征

1、已形成“一带一轴”聚集发展的总体格局

目前,中国环保产业在全国已有所布局,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从各区域环保产业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环保产业基础最为良好,是我国环保产业最为聚集的地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宜兴、常州、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为 核心的环保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在人力资源、技术开发转化方面优势明显。北京、天津分别为我国北方环保技术开发转化中心和国家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山 东、辽宁环保产业基础雄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和技术方面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此外,珠三角地区的佛山,中西部地区的武汉、西安、重庆,东北地区的哈尔滨等城市纷纷打造自身的环保产业园区,并逐步上升到国家级园区的地位,形成了本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2、重点发展区域特征

(1) 环渤海区域

环渤海地区在技术开发转化、人力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区域内,北京市是我国北方环保技术开发转化中心,天津市是北方重要的循环经济城,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 再生资源专业化园区;山东省环保产业规模雄厚并不断扩大,在环保技术和装备方面具备优势,具有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辽宁省正在从单一环 保产品向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全面拓展,其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北京:具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环保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先进骨干企业。

天津:国家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在城市污水、污泥处理、膜生物反应器及工业水处理药剂膜产品等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辽宁:从单一环保产品向资源综合利用、环保服务、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全面拓展。以沈阳、大连为环保聚集地。

河北:产业规模较小,但在环境监测、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山东:产业规模雄厚并不断扩大,在环保技术和装备方面领先,重点在水、大气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2) 长三角区域

长三角地区环保产业基础最为良好,是我国环保产业最为聚集的地区,其中江苏和浙江环保产业规模分别占据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江苏省环保产品门类齐全,水 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全国领先,初步形成环保产业集聚区,环保产业主要聚集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盐城等城市,其余城市集聚程度较小。浙江省 在除尘器、工业及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填料和工业滤料、垃圾焚烧设备和节能与综合利用设备等领域具有优势,其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温州和台州四个 城市,这四个城市的环保设备(产品)产值约为100亿元,占全省环保设备(产品)产值的80%以上。上海市经济基础较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在污水处理设 施、烟气除尘脱硫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设备和垃圾焚烧设备等领域形成了环保强项产品。

江苏:产业规模全国第一,环保产品门类齐全,向高端化产品发展,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全国领先,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区。

浙江:产业规模全国第二,除尘器、工业及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填料和工业滤料、垃圾焚烧设备和节能与综合利用设备等领域具有优势。

上海:形成了污水处理设施、烟气除尘器脱硫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设备和垃圾焚烧设备等领域环保强项产品。

(3) 珠三角区域

珠三角区域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环保服务业、环保产品和洁净产品生产。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区域环保服务业两大核心地区,正在建立多 个环保专项技术研发中心,成为珠三角区域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地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四个城市环保产业产值占珠三角地区90%以上。

珠三角地区环保产业产值占广东省90%左右。广东是环保产业大省,其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全国排名第三,其中环保技术服务年收入列全国第二,资源综合利用 和洁净产品年收入列全国第三,环保产品生产相对落后,年收入列全国第七。广东环保产业全国领先,仅次于江苏、浙江,技术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和洁净产品位于 全国前列,环保产品生产相对落后。珠三角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广州、东莞、深圳、佛山4个城市,占珠三角地区环保产业年总产值的90%以上。

(4) 中部沿江发展轴

该区域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安徽建有一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力争建成具有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湖北不断加大环保 投资,重点发展脱硫脱硝、固废处置、水处理设备制造业等领域。湖南拥有我国最大环卫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环保节能设备、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固 体废弃物利用为主导的环保产业。重庆是我国三大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基地之一,在环保成套装备等领域具有发展优势。

陕西:构筑关中、陕北、陕南三大产业基地,重点培育西安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园等十大环保园区。

重庆:三大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基地之一,重点建设环保成套设备等四个国家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安徽:发挥合肥科技创新城市优势,环保产业发展以合芜蚌地区向周围延伸。

湖南:培育6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2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湖北:以武汉青山(国家)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中心,加大环保投资,重点发展脱硫脱硝、固废处置、水处理设备制造业。

二、中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发展情况

1、园区总体布局

自1992年,第一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宜兴环保产业基地)批准以来,国家部委为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先后在全国批准了14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和基 地。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分布特征与中国环保产业总体分布特征类似,基本呈现“一带一轴”的分布格局,即北起大连南至珠三角的环保产业“沿海产业 带”,以及东起长三角西至重庆的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2、重点环保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1) 宜兴:国内环保产业发展龙头

宜兴以环保科技工业园和高塍镇为中心,聚集了1400多家环保企业,占无锡市总量的89%,环保装备的生产规模和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一。到2012年,宜兴将全面建成国家级环保设备质量检测中心,环保产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宜兴国际环保城设有产品展示交易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检测认证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环保工程设计服务平台、信息服务 平台、生产加工制造服务平台等十大服务平台,旨在打造全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基地,成为环保产业政、产、学、研链接的中枢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区内有 17家企业进入环保行业全国百强骨干企业阵营。美国、德国、丹麦、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环保城聚集。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国内环保产业发展龙头,已形成以高塍镇和环保科技工业园为主体的环保企业集群;规划到2012年,宜兴市环保产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环保产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具有较国际影响力的环保产业高地。

(2) 北京:环保技术开发转化中心

北京环保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目前有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等园区,形成了集环保技术开发、孵化、产品展示交易、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环保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以及华北地区环保技术开发转化中心。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规划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正建成“一个园中园、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服务区”,形成集科研、中试、生产、商贸、技术交易、 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一个园中园即仪器仪表园,两个基地指研发基地和中试孵化产业基地,两个中心指科普教育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三个服务区指综合管理 服务区、生活休闲区和商务区)。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现占地面积244公顷,定位为固体废物综合资源化处理中心、固体废物处理科研开发教育中心、循环经济产 业发展示范中心。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固体废物综合资源化处理中心。

北京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桑德集团、海斯顿环保设备、保绿再生处理、富鼎环保设备、志峰环保设备。

(3) 苏州:环保高新技术聚集地

苏州市以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节能环保 服务、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等。2010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超过700亿元,规模以上环保企业250家以上,形成了以科林环保、新中环保、苏州环境工程等为龙 头的环保企业。

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国内首家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环保企业、环保信息交 流、环保知识培训、环保产品展示、环保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以低碳与环境技术为核心、以中新生态科技城和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为中 心构建环保产业的“一区两园”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一区两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空气净化、环境处理技术与装备、环境监测仪 器等生态环保技术及产品;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引进环保节能、新能源企业,低碳节能,日光照明,LED等环保节能产品。高新区: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 业园。首家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集环保企业聚集、环保信息交流、环保知识培训、环保产品展示,环保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园区。

(4) 上海:产业链健全化与国际化的环保产业集散中心

上海以“国际化、国家级”为总体目标,以“市场化、服务型”为根本宗旨,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上海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上海市环保科技工业园等为据点,集聚环保产业领域的政府及行业机构、企业、人才、信息、资本等,形成协同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占地500亩,主要由在低碳领域具有优势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开发、建设和管理;是吸引世界先进节能环保理念、技术、产品,提高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转化促进中心;将发展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示范基地。

上海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着力塑造节能环保产业的展示、交易、集成、服务四大主题功能。区内展示了世界领先的几十种节能技术和工业、交通、民用、建筑方 面的节能环保技术;入驻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技术和专利权转让、排污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交易等。园区已发展成为服务长三角地区节能 环保产业合作发展的商务区。

(5) 天津: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城

天津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 业区和宝坻节能环保工业区等,引进南京大学光电源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再生资源研究所、循环经济科技研发中心等,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 资源综合利用等课题开展科技研发、加工制造和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 中日循环型城市合作项目,被先后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 重点发展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汽车、橡塑加工、废弃机电产品精深加工与再制造等产业;年拆解加工能力达100-150万吨,每年向市场提供铜40万吨、 铝15万吨、铁20万吨、橡塑材料20万吨,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市场。

宝坻节能环保工业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脱硫除尘、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设备、稀土节能灯具、工业用高效节电器等,成为京津冀间重要的环保产品制造业基地和航空、医用新材料制造基地。

(6) 武汉:中部环保产业发展新秀

武汉正在构建和完善武汉青山(国家)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目前园区主要企业是为武钢生产提供配套和服务;产值千万以上规模的节能环保企业有两家,从事的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材料产业。

园区正在打造“一园、四区、五群、两中心”的发展格局,将建成集研发、制造、咨询服务和生态宜居四个功能区为一体的国家节能环保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 和国家低碳循环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园区核心产业为脱硫脱硝、固废处置、水处理设备制造;计划到2015年,核心产业初具规模,其总产值达17.6亿元、企 业数达9-15家;到2020年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0-45家,其总产值达43.5亿元(五群指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材料 产业集群、冶金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与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产业集群)。

(7) 深圳:环保产业集约化和专业化演进发展之都

进入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以来,深圳越来越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园和环保技术研究院,即“一园一院”建设项目,是深圳市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重大部署。该项目将打造国内第一个环境优美、环保高科技企业云集的环保科技村、污染零排放的低碳示范社区。

环保产业园内将建成环保技术研发中心、环保设备总装中心、环保科技信息中心、环保产品展示中心、环保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六大中心;开展建设低碳社区的评估 体系和碳计量研究等;3-5年内,建设成为华南乃至中国的环保产业总部基地、环保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环保技术转化中心、环保项目融资平台。

深圳京能科技环保工业园是中节能(深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的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它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00 平方米,与思达仪表、五洲龙汽车、兴日升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相连。区内主要企业有深圳恒仁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动力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三、中国环保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1、区域经济不平衡引导环保产业差异化发展。

环保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重庆、陕西、湖南等诸多省市都在制订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区,制订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理顺环保产业管理机制。

然而,区域各部分产业布局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也造成污染类型的差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布局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发展水平及关注点的不同,也 会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例如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依托政策、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优势,定位于国际一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带动 基地、中国北方地区的“城市矿山”。西安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园充分发挥西安科技和装备制造优势,重点发展冶金、炼焦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及机动 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

2、环保产业聚集区将自东向西逐步扩散。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环保产业发展 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经济实力、投资能力、外贸优势,抓住先机,推动环保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且紧跟甚至引领世界环保领域的先进水平,在环保技术 研发、环保项目设计和咨询、环保企业投融资服务等高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和要素限制等,环保产业的发展滞后且速度较 慢,基本停留在环保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数据显示,东部环保产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津、京、沪、苏、浙、鲁、粤等省市,而西部的广 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七省区环保产业总产值还不及江苏省的三分之一。

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和劳动 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未来,环保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等公共环保事业将在国家环 保政策和东部相关环保技术的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重庆、西安等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等,将承接东部地区环保产业尤其是 环保制造业的转移,有望成为第一批实现环保产业成功对接的示范城市。

3、环保热点区域走向强强联合,整合创新。

环保产业是在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深入中自发或转产形成的,它虽生长在开放的环境中,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但规模小、分散、档次低的格局不利于它的先进 技术的攻关、规模效益的形成等,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国各区域环保产业实现强强联合,化解工业化作业空间不足,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中,江苏宜兴素有“环保设备之乡”的美称,已初步形成含环保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安装、售后服务等综合性系列化的环保工业体系。苏 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方位、多功能、高起点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开发建 设,在投资软、硬件环境方面形成优势。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环保产业加强区域合作,未来,长三角环保企业与园区将在技术、投融资、公共平台等多 领域开展合作。同样,在环渤海区域中,北京将依托技术、人才优势,以北京通州国家环保产业园、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及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为载体,结合天津 循环经济和制造业基地等优势,致力于形成我国北方环保技术开发转化中心。

四、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策略

1、着重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及路径,但是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毋庸置疑。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需资金的支持,各地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注重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科学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不断发展的投入机制。

可以设立城镇环境设施运营专项基金,解决城镇环境设施运营资金缺乏的瓶颈;完善落实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进一步明确投资企业可以用特许经营权进行质 押贷款,并协调银行系统落实执行;鼓励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环保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引进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依照 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环保产业投入实施评估机制,适时对投入的效果进行全面回顾和评价,对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深入分析,并作相应改进,确保环保产业投入机制取得实效。

2、完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养特色环保基地。

不断完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技术进步。通过企业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方式,有重点地突破环保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组建环保技术推 广转化中心,完善环保先进技术的推广转化机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研发一批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发展一批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占有份额大的 主导产品;突出区域培育环保产业的重点领域,巩固和扩大特色产品优势,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地方政府在完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应着力培养特色环保产业基地,以环保产业基地的形式吸引投资,注重环保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创新活力。并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发展环保产业园区、形成集散与处理区域中心,以提高本地环保产业的集聚度。

3、鼓励形式多样的国际化发展,以企业合作带动产业发展。

适当引导在产品、规模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环保企业,推动其国际化发展。包括与非洲、中东、南美和东南亚等产油国建立能源—环境战略同盟,实施绿色援助贷 款或赠款,支持其建设环境公共设施;通过设备出口卖方信贷与买方信贷、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加大对我国节能环保设备出口的支持力度,鼓励环保设备由以单 机出口为主向成套供货为主的设备总承包和工程总承包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到境外参加环境治理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竞标,承揽境外各类技术咨询培训、 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营项目,大力扩展环保设备出口和服务输出;鼓励国内环保企业通过合作、并购、参股国内外先进环保研发和设备制造企业,整合战略资源促进产 业升级。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