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拟建设大水网解决长期以来缺水之痛

发布时间:2012-02-21
一年之计在于春,工程建设正当时。新春伊始,山西省水利厅新成立的大水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就开始加班加点,研究山西大水网建设的各项工作,新一轮水利建设大会战已经在三晋大地拉开序幕。

一年之计在于春,工程建设正当时。新春伊始,山西省水利厅新成立的大水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就开始加班加点,研究山西大水网建设的各项工作,新一轮水利建设大会战已经在三晋大地拉开序幕。

山西之长在于煤,之短在于水。为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该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兴水战略”,使全省水形势实现了“短板制约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跨越式转变。“十二五”开局之年,山西省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构想,力争实现供水向“安全保证型”的又一历史性跨越。

建设山西大水网,奋力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既是饱受“水”困的3500万山西人民多年来的梦想,更是该省在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中变“水瓶颈”为“水支撑”的努力实践。

35项应急水源工程让“短板”变“保障”

煤长水短,是对山西自然资源禀赋特征的典型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累计生产原煤120多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加之采煤对水资源的严重破坏,山西长期以来饱受缺水之痛。

数据表明,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5.8毫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81立方米,为同期全国人均值的17%,属于全国水资源短缺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干旱是山西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在山西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毁灭性灾害和社会动荡都因旱灾所致。中国近代史上的十大灾荒中,就有4次发生在山西及周边省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全省性的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近10年中就有7年出现大旱和局部大旱。历史证明,山西一旦发生全省范围的特大干旱,出现严重的水危机,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由于山西是全国的能源基地,输出电力占北京市用电量的四分之一,出省煤炭占全国省际调运量的70%,26个省市的火电厂依靠山西的动力煤。因此,兴水治旱,确保水安全不仅事关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也事关国家能源安全。

针对上述状况,山西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主要水问题,于2007年初作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策。力求通过建设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在丰水年和正常年份,主要使用地表水,有效涵养地下水,使地下水储量逐步得以恢复;在特殊干旱年份,如果地表水供给不足,由地下水予以补充。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目前35项应急水源工程已全部完工,兴水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去年年末,全省水库蓄水量达到20亿立方米,是“十五”期间年均蓄水量的3倍。这部分水源工程全部下闸蓄水之后,加上已除险加固的百座病险水库,全省境内水库地表水供水总量将达到37亿立方米,地表水供需可达到宏观平衡。

受益于“兴水战略”,山西省已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一些多年旱地变水田,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全省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供水体系,可基本满足正常年份和一般干旱年份的供水要求,水源工程实现了从“短板制约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跨越式转变。

密织大水网力推供水向“安全保证型”跨越

去年4月8日,山西省委、省政府针对新形势需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启动了大水网建设。水利部已将山西列为大水网建设试点,并组织专家对《山西大水网规划》进行了专项审查,为山西大水网建设把脉会诊。

潘军峰说,兴水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山西省面临的主要水问题也由“十一五”时期的拦蓄不足转为水资源配置能力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如何把费很大劲蓄起来、拦起来、提上来的地表水和黄河水送到最缺水、最需要水的地方。

山西8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和丘陵,而总面积20%的平川区集中了83%的GDP和72%的人口。由于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十分严重。此外,根据“十二五”时期山西主要经济指标翻番的要求,即使采取严厉的节水措施,全省总需水量仍将达到85亿立方米,需要新增25亿立方米左右的供水能力。在此背景下,实施新一轮的大规模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基于对水问题的深刻认识,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山西大水网建设。其总体框架是:以纵贯山西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两纵),以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通过河库连通工程建设,将黄河、汾河等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供应,丰枯调剂、结构合理,稳定可靠、配置高效”的供水网络,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

山西大水网供水区总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4%,覆盖全省六大盆地、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中的91个县(市、区),受益人口284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3%,区域GDP占全省的91%。到2015年大水网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后,全省年总供水量可达到91亿立方米,以有效解决全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区用水差异较大的问题,在空间和时间上满足各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用水需求。

潘军峰说,山西大水网建设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将蓄起来的水和黄河干流的水配置到需要水的区域;二是河库连接后,提高各区域特别是城市和经济中心区用水的保证率,尤其是能够保障特大干旱年的稳定供水,实现从“基本保障型”向“安全保证型”的又一次历史跨越。

不懈追求让“水瓶颈”变“水支撑”

从严重缺水到“基本保障型”供水,再到预期实现的“安全保证型”供水,既是山西持之以恒谋求水问题治本之策的过程,也是该省历届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勤奋求实、科学治水的艰难探索。

“十一五”初期,山西省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扎实调研,并提出实施以35项应急水源工程为核心的“兴水战略”,将水利发展提升到全省工作的重要日程。“十一五”末期,该省再次开展大范围的长期调研,总结经验,掌握新时期新要求,进一步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建设大水网的规划。

扎实调研使山西省委、省政府更加准确地把握了全省水问题的真实情况,解决“拦蓄不足”和水资源配置不均的政策主攻方向也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山西省水利系统万余名干部职工在两轮工程实施过程中,拼严寒、战酷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完工。

有关方面预计,通过几年努力,大水网建成后,山西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