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化工大学承担的“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项目——新型精细化学品超重力法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已通过课题验收,目前采用该技术已研制出近40种纳微结构药物颗粒产品;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选择性加氢催化剂(HPC)及其制备方法”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标志着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裂解汽油馏分一段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南理工研发透明AMOLED显示屏
近日,从华南理工大学传出消息,该校和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公司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基于金属氧化物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背板技术的全彩色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MOLED)显示屏,并相应研制出触摸屏和透明屏。金属氧化物TFT技术的迁移率适中,工艺简单,大面积均匀性好,成本低,容易适应大尺寸AMOLED显示的需求,可与目前主流的非晶硅TFT的制程兼容,是最有希望用于大尺寸AMOLED显示屏驱动面板的技术。
巴斯夫与MPI-P联合研发新型碳材料
巴斯夫和马克斯-普朗克聚合物研究所(MPI-P)近日在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基地启动合作研发平台——碳材料创新中心(CMIC)。CMIC的12个国际性研发成员包括化学家、物理学家及材料科学家,他们将进行新型碳材料的科学原理研究如碳材料的合成和特性表征,并评估其在能源和电子领域的潜在用途、开发应用实例。据称,双方对CMIC的总投资达1000万欧元,合作期限暂定为3年。据了解,MPI-P和巴斯夫2008年就展开了对碳材料石墨烯的联合研究。
超重力技术制备原料药获突破
2012年10月16日,由北京化工大学承担的“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项目——新型精细化学品超重力法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已通过课题验收。针对传统药物颗粒大、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工业难题,项目组创新性开发出超重力法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的新技术。目前采用该技术已研制出近40种纳微结构药物颗粒产品。
据悉,超重力法是药物纳米化的下一代战略性技术。目前项目组已构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低成本的纳微结构药物颗粒超重力法制备平台技术体系,申请发明专利17件,授权6件。该项目的许多技术产品已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北京化工大学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生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针对传统药物存在的颗粒大、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工业难题,通过对超重力结晶器中分子混合、传递及结晶过程调控机制等进行理论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超重力法制备纳微结构药物颗粒的新技术。新技术包括超重力反溶剂沉淀法、连续乳化法、反应结晶法及其耦合新工艺,采用该技术研制出以平均粒径25nm的水飞蓟宾、293nm的头孢呋辛酯为代表的近40种纳微结构药物颗粒产品。与原药物颗粒相比,纳微结构药物溶出速率显著提高,呈现出突出的纳微化效应。
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及制备技术获美国专利
2012年10月8日,由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选择性加氢催化剂(HPC)及其制备方法”获得美国专利授权。这标志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裂解汽油馏分一段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拉开了中国石油石油化工技术参与国际技术分工、化工催化剂产品进军全球市场的序幕。
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应用了静电微扰抑制催化副反应和催化剂中毒的新技术,首次将镧、铈及其组合元素引入催化体系,对钯原子的外层电子实施静电微扰,调变其固有的电子结构,恰当的弱化活性中心对单烯烃、杂质的吸附力,从而大幅提升了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和抗杂质性能,攻克了长期困扰本领域研究者的技术难题。
工业应用表明,与国际一流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产品相比,该催化剂加氢选择性高出11个百分点,积硫率、积碳率分别降低30%和22%。同时,研发人员根据国内实际工况不断改进催化剂性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实现了“量体裁衣、量身订制”的系列化生产,不仅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市场垄断,更进一步迫使国外产品快速退出国内市场。
近年,催化剂在选择性、抗杂质中毒性能、稳定性等方面不适应加氢原料的要求,严重影响了裂解产物的质量、收率以及装置能耗、物耗和长周期稳定运行。因此,中国石油着手开发新一代高选择性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催化剂。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