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乙二醇是实现自给必然道路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2-11-26
在石油资源短缺、高油价高成本、中东廉价产品冲击等因素下,国内传统石油路线制乙二醇缺乏竞争力,未来只有通过煤制乙二醇的发展才能将降低对外依存度.

2011年我国乙二醇表观消费量达到1047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乙二醇消费国。2011年我国乙二醇产量仅为320万吨左右,而进口量达到727万吨,对外依存度近70%。在石油资源短缺、高油价高成本、中东廉价产品冲击等因素下,国内传统石油路线制乙二醇缺乏竞争力,未来只有通过煤制乙二醇的发展才能将降低对外依存度。这是记者从11月22~24日举行的中国煤化工产业形势分析暨热点问题交流研讨会上获得的信息。

乙二醇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防冻剂、不饱和聚酯树脂、润滑剂、增塑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炸药、涂料、油墨等。近年来,随着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乙二醇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而国内乙二醇的自给率5年来一直徘徊在25%~30%。2011年中国乙二醇进口量为727万吨,比2010年进口量增长9.5%。

中东廉价乙二醇对我国市场有巨大冲击。2011年全球乙二醇生产能力约为2600多万吨,产量为2000万吨左右,开工率平均约为77%,全球乙二醇产能相对过剩。中东是主要出口地区,出口量占当地产量的93.9%,占世界出口量的51.4%。

目前国内生产的乙二醇主要采用石油路线,产品成本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价格随原油变化波动大。原料成本约占乙二醇总成本的50%。目前石油法生产乙二醇的成本在5500~6000元(吨价,下同),所以当乙二醇成品价格在6000元以下时,国内石油法产品趋于零利润。而中东地区乙二醇产品以油田伴生气中的乙烷、丙烷为原料,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使用,所以乙二醇到岸完税平均价格约为5120元,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在石油资源短缺、高油价高成本、中东廉价产品冲击、水耗大能耗高等因素下,国内传统石油路线制乙二醇缺乏竞争力。而以玉米为原料,采用乙醇—乙烯—乙二醇的生物化工工艺路线,由于受国家粮食安全的限制而行不通。因此煤制乙二醇路线是必然发展趋势。

据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马晓迅介绍,中国煤制乙二醇技术成熟后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煤价为217元的乙二醇与进口中东乙烷乙二醇的成本持平。在原油80 美元/桶的价格下,煤价520元的乙二醇可与进口中东乙烷丙烷乙二醇抗衡,煤价580元的乙二醇相当于国内乙烯法乙二醇的水平。据了解,煤制乙二醇设计路线基本以褐煤等劣质低价煤为原料,再加上乙二醇价格比甲醇高得多,因此煤制乙二醇的经济性很好。煤制乙二醇的能效为25.7%,符合煤化工示范项目的能效要求,大于25%。

目前国内的煤制乙二醇在建、拟建、规划项目近30个,总产能达800多万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煤制乙二醇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还没有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工业化装置,尚未得到实际生产运行技术和经济指标,煤制乙二醇目前仍未被聚酯行业普遍接受,很难对其作出全面准确的技术经济和竞争力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工业试验,不宜大规模全面推进,重点是搞好示范。

马晓迅表示,煤制乙二醇成本构成中,投资和人工费用占较大比重,因此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建设更大规模的生产装置可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中东乙二醇进口对我国乙二醇行业的冲击,需要因地制宜,开发更为廉价易得的乙二醇生产原料。如,东部地区的化肥企业可利用现有造气能力,建设乙二醇装置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焦化企业可利用副产的焦炉煤气生产乙二醇,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煤炭企业可利用煤层气,电石企业可利用电石炉为其生产乙二醇,在减少尾气排放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二三线城市可利用燃气替代后富余的煤气,建设乙二醇装置。

马晓迅指出,锁定资源,适度延伸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转化效率,是煤制乙二醇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期待“十二五”期间建设的若干套20万吨/年工业化生产装置投产,通过示范、调试、优化和完善,走出我国煤基合成气生产乙二醇的新路。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