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就绪 碳交易有场无市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发布时间:2012-12-17
多哈气候大会没能如期闭幕,在各方交锋中推迟了一天,"碳交易"热度可见一斑.

多哈气候大会没能如期闭幕,在各方交锋中推迟了一天,“碳交易”热度可见一斑。

就在多哈气候大会召开前几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各试点单位有些已经开始就碳交易建立一些制度,也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机构、认证机构、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地区和城市基本上准备就绪。

从2013年1月1日起,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及广东和湖北两省将试行碳排放交易试点制度。

碳交易所达百余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测算,2008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9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2%。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有可能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

同时,中国又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最大卖方。据世界银行[微博]测算,中国可提供的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即主流的减排交易项目)占到世 界总需求的50%以上,截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获签发CER(核证减排量)数量超过4亿吨,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大的卖方。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年国内碳交易所密集挂牌和筹建。2008年下半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到2011年下半年,我国已经挂牌运营和在筹建的碳交易所就已经达到100多家。

中国碳交易目前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离真正融入碳金融交易市场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而目前中国的CDM项目主要是“出口”,国内市场几乎为零。湖南省CDM项目服务中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观望的比较多,CDM项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北京环境交易所网站信息显示,自2008年8月5日挂牌成立至今年9月中旬,共有91条CDM项目信息;到今年10月底,共有54条VER项目 信息。而在其网站上列出的成功案例中显示,仅仅2010年实现了两个场内成交的单边CDM项目。分别是:2010年8月5日,甘肃锦泰电力有限公司与摩科 瑞能源贸易公司签订的“金口坝28MW水电CDM项目”;2010年10月19日,大唐集团所属的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市场与贸易 公司签订的“六螯三期风电CDM项目”。据了解,在山东,126个已通过联合国[微博]审批的CDM项目中,除39个已经买方签发外,其余87个项目尚处 未知阶段。“价格低和难找买家”成为了最直接而简单的理由。

产业链逼迫企业行动

碳交易关键在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6%,碳强度要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要达到11.4%。

“国家近年来密集出台相关政策,足以说明对碳排放的重视程度。”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未来肯定是要朝着这个方向约束的。”

社会趋势逼迫企业不得不减少碳排放。钱国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相应的政策文件会逐渐完善,那么对企业的压力也将逐渐加大。同时,对企业 自身而言,全球都在做这个事情,你不做意味着未来你会有风险,会失去竞争优势,企业会有长期的经营风险,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增加成本。”

“当政策和消费者都对你提出了要求,你却不去执行,你未来哪里还会有生存空间。”钱国强举例说,沃尔玛、家乐福等上游厂商要求供应商必须完成碳 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沃尔玛给出的理由是增强全球社会责任意识,但在钱国强看来,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

“这刺激了中国企业竞相降低碳排放的热情。很多企业被动加入碳交易这个行业,尤其是一些电子企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苹果要求下游制造商富士康提供碳盘查清单,富士康就会将要求反映给其供应商。“环环相扣下逼迫企业不得不遵守游戏规则,减少碳排放。”

创绿中心资深项目专员陈冀俍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国内节能减 排的实践,会让谈判代表更有信心做出更加进取的国际承诺。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质量,对提高国内管理能源是有好处的。“对于企业,碳核 算与盘查现在看来可能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工作,但也许在未来这会成为和财务审计一样成为惯常的要求。”

“我们还是希望先把我们自己的交易制度、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取得经验之后,根据中国的经验来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最后建立一个符合各方要求、符合各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解振华表示。

但是在一位资深专家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尚无法建立全国性的强制性碳减排,因此对于碳交易,企业缺乏动力,市场缺乏需求。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