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治理?这是美丽中国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发达国家生态治理的经验可以给我国带来启示。
从整体发展路径来看,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耗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出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发达国家开始积极开展生态治理,使生态环境状况不断好转。
从生态治理的具体路径来看,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加强环境规制为基础,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环境规制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为了应对资源环境问题,通过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控,征收环境税,实施环境报告制度和环境责任保险、明确环境资源产权等,通过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的配合实施,不断提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成本。这迫使这些产业或者向国外转移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
把环境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用市场机制来引导社会生态治理。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也开始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经济生产生活过程,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社会生态治理。比如,西方国家开展的污染者付费、排污权交易、碳汇、环境税等经济政策手段实际上就是把环境要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污染企业必须像购买其他要素一样购入环境要素,才能进行生产。这实际上增加了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降低了其利润空间。同时,社会公众通过为绿色产品和绿色企业支付更高的价格来引导社会的绿色转型,使消费者利用货币选票来倒逼污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利用市场交易机制来引导公众、企业和社会来共同关注生态治理。
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原则,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有序、协调发展。尽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实现污染的总量控制,做到有序发展。如西方国家设计的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就是在污染总量控制的目标下,有序地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既保证人与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政府引导与公众互动相结合,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外部性等特点,政府在生态文明理念培育和生态治理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各种环境保护主义、绿色运动、生态思潮等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治理也非常关注,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创新,通过担保或低息贷款等方式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环保技术和产业提供税收减免,政府积极实施绿色采购等措施来引导社会公众、企业组织等实现绿色转型。在政府引导等作用下,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愿意为绿色环保产品承受更高的价格,呼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环保活动。这些都有助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