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防城港市小峰水库内的网箱鱼相继出现死亡。养殖户排查发现有一稀土采矿点向水库排污,认为水质受到污染导致鱼死亡。因该水库是该市饮用水源之一,引起市民担忧。防城港市多个部门随即展开联合调查,将此非法采矿点端掉。经检测水质安全,未受污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二类标准
质疑
网箱鱼死与水质有关?
陈先生是防城区扶隆乡人,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两年前在小峰水库进行网箱养殖,主要养草鱼、鲤鱼、罗非鱼等鱼类。类似他这样的养殖户,小峰水库有4户。
8 月1日,陈先生发现,网箱周边的水变成了米白色,鱼显得烦躁不安,上蹿下跳不肯吃草。他误认为鱼缺氧,马上进行增氧,情况未得到改变。次日上午,鱼开始大批死亡。他向小峰水库负责人汇报后,环保、水产畜牧部门赶到现场调查。随后几天,网箱内的死鱼漂满水面,他将没死的鱼转移到鱼塘中,也无法挽救。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他请人进行清理、填埋。
8月7日,处在水库下游的网箱鱼也出现类似情况,鱼死过程如出一辙。养殖户曾先生说,鱼死之前,水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有一层白色的东西漂浮在水面”,他怀疑死鱼事件跟水质变化有关。
会不会有污水排入水库呢?接着,多名养殖户开始在水库周边查找,还真找到一条通向水库上游的排污沟。“顺藤摸瓜”循着蜿蜒的排污沟,一个隐藏在群山之间的稀土采矿点映入眼帘。采矿点的存在,似乎印证了他们的猜测,对采矿点进行拍照取证后,他们将情况反映给了相关部门。
调查
非法开采点盘踞山间数年
8月14日下午,在村民的指引下,南国早报记者看到,杂草丛中有一条排污沟通向小峰水库上游位置,深绿色的水积蓄在与水库一路之隔的水潭中。不过,排污沟中没有水流动。
顺着排污沟逆流而上,就是隐藏在山里的稀土采矿点。一条小溪旁边,采矿点傍水而建。从上到下,有七八个用来沉淀、选矿的水池。数十条塑料管在地上延伸,一直到上千米外的矿层下面,满地都是标有硫酸铵、碳酸氢铵等字样的塑料包装袋。
一名知情人称,三四年前,有一伙外地人来到垌平村,经过一段时间的地质勘探后,开始他们的“掘金”之路。他们主要采用比较落后的开采和选矿方式,露天开采、池浸选矿。这种方法对植被破坏极大,产生的尾矿(也就是废矿)很多,这种方式一度被喻为是“搬山运动”。
该知情人说,到了2011年,有村民举报,相关部门前来查处,认定是盗采行为。提前收到风声的盗采者全部跑了,这个开采点被捣毁。然而,没过多久,这伙人又出现在山间,四处寻找新的盗采点,并选中了现在这个地方。这次,他们直接从山上钻孔,将草酸、硫酸等药水通过孔灌入山体,再将稀土从山底提取出来,放到沉淀池选矿。
“他们排的污水把庄稼弄死了,村民经常跟他们吵架。”一位村民说,采矿点排出的污水流入村民的田地,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村民找他们理赔,总是没有结果。前不久,污水流到一位老人的鱼塘里,鱼都死了。报警后,当地派出所赶来处理,对方答应赔偿,可钱还没到手,采矿点就被查处了,老板和工人都不知去向。
打击
盗采点多次“死而复生”
稀土的得名,是因为其中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把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来,需要用大量化学药剂和水,用许多化学程序才行,废水包含了近百种化学药剂,其中还有放射性物质。因此,一旦产生污染,后果不堪设想,国家有严格的开采管理制度。那么,当地有关部门是如何进行日常监管的呢?
防城港市国土资源局防城分局黄副局长说,稀土被称作“工业黄金”,特别是近年来,稀土价格飞涨,让一些不法分子开始疯狂地盗挖盗采。2011年,发现有人在扶隆乡盗采稀土后,该局成立了打击治理工作小组,组织人员到村里进行宣传,树立和悬挂了相关标语。当年6月至7月,国土部门拆除了盗采点的活动板房、临时工棚,封堵了两个探矿点,并对填埋开挖的林地复绿。经过此次整治,非法盗采行为得到遏制,一度销声匿迹。
不过,随着稀土矿产品价格的大幅飙升,不法分子又开始死灰复燃。“他们转移盗采矿点位置,利用晚上盗采以躲避打击。”盗采者和他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专门请人在多个地点放风,一有“动静”就会停工撤离,甚至在路上设置障碍,阻止执法部门前去查处。因此,一直无法抓获盗采者。
8月14日,防城区政府再次组织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对小溪边的非法采矿点进行打击,捣毁了蓄水池、沉淀池10多个,销毁硫酸铵、碳酸氢铵、草酸等大批采矿化学品。
监测
水质未受污染安全达标
小峰水库库容超过一亿立方米,是防城港市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网上“水库被稀土污染”的消息让很多市民产生了忧虑。那么,水库的水质是否被污染,网箱鱼死亡是否跟水质有关,饮水是否安全?南国早报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
防城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专家提取了死鱼和活鱼的样本后,认为死鱼仅发生在网箱养殖水域内,初步判断是因鱼病暴发所导致的灾害事件,病因可能跟水温、饲料等有关。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