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气长输管道能否正常运行,压缩机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被业内比喻为天然气管道的“心脏”。西气东输一线商业运营已有10年时间。10年来,这条管道为3亿居民平稳输气,离不开其“心脏”设备——压缩机组的稳定“搏动”。
平稳,源于高效优质的管理。在西一线源头,西部管道塔里木输油气分公司(简称塔输分公司)对压缩机组进行自主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现在,这个分公司今年已成为西部管道压缩机组故障停机率最低的单位,其保养水平跻身行业先进队列。
取得好成绩并非易事。虽然我国已有自主研制的电驱压缩机组,但在骨干天然气管网中,仍有一些压缩机组的维护保养由外国专家负责。数据显示,仅在六七年前,西一线西段的35台压缩机组中,2.5万个小时以上的保养由外国专家负责。
塔输分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所辖1023公里天然气管道上,11台压缩机都是罗尔斯-罗伊斯、GE等国外品牌。当时,由于技术瓶颈,外国“心脏”只能请“洋劳务”护理。
梳理发现,这种管理弊端明显:
从效益上看,外国专家的保养服务费昂贵。一台燃驱压缩机组2.5万个小时的保养费近50万元,而且仅限技术指导,不包括更换备品备件。现在,更换一个滤芯就要几万元。
从效率上看,外国公司在中国驻地多在大中城市,而塔输分公司的压缩机组全部在戈壁荒漠。从西一线轮南首站到最近的中心城市乌鲁木齐有700多公里。若机组故障,外国专家从700多公里外赶来的这段时间只能白白浪费。
不只是塔输分公司,压缩机布点散、管道线路长、维护效率较低,是部分管道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这种情况下,寻求更高效益和效率,如何另辟蹊径?
探索自主维护保养模式,是管道企业的选择之一,其中包括塔输分公司。
做出这种选择并不容易。塔输分公司管辖着国家骨干管网西一线起始端413.5公里管道,稍有闪失,下游约3亿用户用气就会受影响。因此,有人认为:“既然大多数企业都请‘外来和尚念经’,何不随大流?外国专家技术成熟,多花点钱,不仅保平安,而且能少担责。”
塔输分公司管理者不这么认为:“在保证压缩机组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施自主维护保养,既是提高效率、效益的需要,又是在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便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2012年,塔输分公司的自主维护保养拉开帷幕。分公司成立压缩机小组,主要负责压缩机日常运维管理、排除突发故障,并牵头组织各级别维护保养工作及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
基础管理是关键。塔输分公司重新解读进口压缩机组的核心程序,重新梳理流程图,让员工对机组的运转逻辑一目了然。在这个分公司的每个场站都能看到一本《故障库》手册,记录了西一线投产以来所有压缩机组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每一次故障发生的时间、原因、解决方法一应俱全。员工遇到类似情况,可随时参照手册排除故障。
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是基石。塔输分公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勤实践”的培训方式。当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时,所有相关员工到现场观摩、提问,并撰写总结。分公司采用逐员逐站、一对一的培训方法,2013年共组织员工集中学习6次,邀请专家对不同机型进行全面细致讲解。
塔输分公司还鼓励员工在日常维护保养中进行小改小革。某品牌机组航空插头常发生误报警导致机组停机。压缩机小组对损坏的插头线缆进行“解剖”,根据其内部焊接方式有针对性地购买合格的国产插头,与原线缆焊接后使用,一举解决多年顽疾。
塔输分公司自主维护保养模式取得初步成功:保养压缩机组已由外国专家指导和操作,发展到分公司员工具备独立操作能力。这个分公司所辖压缩机组的故障停机次数和管理成本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压缩机组故障停机后,员工能在第一时间处理,大大降低了停输的风险。
虽有成效,但塔输分公司的探索并未停止。这些探索引起我们诸多思考。
我国还将经历一段大规模管道建设期。资料显示,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管道里程将比目前增长约40%,加之装备国产化进程的提速,管道企业面临的压缩机组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这意味着安全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压,需要什么样的长效维护机制?
从管理层面看,近年来,为集中优势技术资源,一些企业集中技术服务人员,成立相应部门,解决压缩机组维护难题。但有专家认为,为了能快速处理故障,把风险降到最低,压缩机组的维护保养要结合属地管理,即把技术力量合理分布于各场站。这要求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满足“运检维一体”作业要求。无论哪种方式,企业需量身而定,基本原则是要以管道长期平稳运营为基础。
从技术层面看,对压缩机组的维护保养要不断细化,形成“经验模板”,以便企业内部高效作业。在这方面,塔输分公司已做出有益尝试。现在,螺丝紧到什么程度、操作时间精确到几分钟等,在这个分公司都有经验技巧可循,并已集结成册,广泛交流。
管道“心脏”高效护理机制,前景可期。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