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农药生产旺季,本为黄磷交易最为红火的黄金季节,但现实却事与愿违,黄磷市场一片萧条,近期演绎出了一波价跌量缩的背离走势。随着开工率的小幅提高,目前主流出厂价普遍下降,生产企业基本无利可图。究其原因,乃当黄磷市场稍有起色,各地的潜伏产能立即复苏,大量产品蜂拥而至,对产品价格形成急促而沉重的打压。
实际上,国内黄磷供需不对称已近10年了。虽然黄磷作为战略性物质,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是农药、磷酸盐等产业的重要原料,但其200万吨的巨大产能已远远脱离和超越了下游所需,形成了时刻威胁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农药、磷酸盐等下游对黄磷有着刚性需求,但需求增长缓慢,并基本都有迹可循,绝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更何况目前开辟新用途的机会还很少。因此,如果依赖下游需求自然增长,要使黄磷供求关系实现平衡,或将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可以说,如果不彻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黄磷市场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迷。而根本出路就是解除潜伏产能的困扰,实现行业“瘦身”轻装突围,从而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须知,黄磷潜伏产能多为单套5000吨以下的中小黄磷装置,其工艺、能耗、环保相对落后,但却有开停车灵活的便利条件,主要分布在滇黔川鄂等磷矿富集区。那么,作为落后产能的主要集群,它们缘何有着这么顽强的生存能力呢?
首先,监管缺乏刚性,淘汰力度不足。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发布了《黄磷行业准入条件》,《黄磷行业产业政策》、《黄磷能耗指标》、《黄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黄磷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制定了单座电炉产能、综合能耗、尾气回收等准入标准,还先后公布了两批74家黄磷准入企业名单,然而问题是,对于那些尚未达标的中小黄磷装置,并没有哪个部门出面强势阻止其生存与生产。而一旦行情回暖,这些装置照样送电生产运行。
其次,所有制形式多样,整肃阻力巨大。因黄磷进入门槛较低,对资金与技术要求不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磷矿产区雨后春笋般地矗立起一座座黄磷炉。其投资主体复杂,经济成分多样,有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个体资本、混合资本等,这无疑对行业重组整合和淘汰落后极其不利,形成了难于把控的潜在的市场冲击力量。
再次,由于黄磷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区,而这些地方一般为经济欠发达区域,地方基层政府普遍患GDP饥渴症,十分看重黄磷装置带来的经济指标和税收数据,且部分基层公职人员也有相当投资。因此对中小落后黄磷产能能护则护,能保则保,甚至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保其过关生存。
综上所述,如果不彻底消除过剩潜伏产能,黄磷开工率很难恢复到合理水平,行业运行质量难以改善,业内企业的苦日子就没有尽头,市场也就难现繁荣迹象。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