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国际三足鼎立国内西部占先

发布时间:2014-10-30
目前,中国氯碱工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一员,与北美、中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集中在中国西部的电石法工艺,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氯碱工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一员,与北美、中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集中在中国西部的电石法工艺,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优势。记者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氯碱论坛上了解到,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煤资源和电石资源,氯碱工业中国特色明显,曾经备受争议的电石法工艺经过10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然而,要想将竞争优势保持下去,目前行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消化掉过剩产能,开发无汞工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升行业内在的竞争力。

中国西部:竞争力显现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未来最有竞争力的氯碱产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东,一个是中国。这3个区域正好分别使用3种不同的原料,在美国主要是以页岩气,在中东是以天然气,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则是以煤炭作为原料。”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李军告诉记者。

他进一步表示:“谈到市场,肯定要先谈到成本问题。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与中国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比如我们的煤炭资源是相对丰富的,所以可以把以煤炭为原料的氯碱行业成本和美国以天然气、原油为原料的氯碱行业成本做一个比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以秦皇岛价格为例,每吨价格在500~600元,折算成乙烯为原料的成本相当于每吨950~1075美元。其实在西部,很多企业电石、煤炭的成本是远远低于这个水平的。而在北美,原油以每桶90~110美元来换算成乙烯则为每吨1000~1300美元,天然气以每百万英热4~6美元来换算成乙烯则为每吨450~650美元。”

“再从电价的成本来讲,换算电解单位为成本单位(ECU的成本)来进行核算,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成本与中东和北美处在一个差不多的水平上。”李军说。

“不过确切地讲,中国中西部地区应当是未来很有竞争力的地区,在东部地区比如上海电价要接近0.7元,在这种情况下ECU的成本就会非常高。在西部地区电价一般不超过0.4元,假如有发电的,其成本还不到0.2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西部氯碱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PVC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从整个开工率来讲,也是呈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但总体来讲我们的开工率还不是太高,过剩产能的消化对我们行业来讲,是未来发展的挑战之一。”李军认为。

IHS化学咨询顾问罗家焕也看好中国未来在全球范围中的竞争力。他指出:“我们看到中国作为烧碱和PVC的生产大国,具有非常强的国际存在感,我们同时会看到能源的变化会决定各个地区的盈利能力。你会看到美国会进一步加强PVC和烧碱的出口,你会看到欧洲正在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烧碱会在世界范围内交易,一个地区的情况会影响其他地区,全球化格局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必须清楚,作为一个卖家,不同地区之间是存在着竞争的,比如说东北亚会与美国海湾地区竞争,作为生产厂家不只是和你临近的生产厂家竞争,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竞争。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成本和可持续发展。从买家的角度来看,买家现在他们可以选择在美国或者是在中国、日本来采购,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有价格优势的供应商会赢得更多的买家。”

除了成本的优势,国内强劲的市场需求也是为业内人士所看好的,这也为中国成为世界氯碱行业主力军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李军认为,中国国内强劲的市场需求是很明显的。以烧碱为例,从2010年以来,表观消费增长率几乎维持在10%以上,今年上半年也超过10%,我们预计今年烧碱消费量的增长有望超过10%。从PVC的角度来看,也是有非常好的市场需求,尽管比烧碱的增长幅度低一点,但近几年的表观消费增长率还是在7%~8%的水平上。

那么从未来市场的潜力来讲,这种增长是不是能够保持?

李军告诉记者,尽管中国宏观经济进入到一种新常态,跟前些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但是从PVC的人均消耗量来看,中国大陆去年的人均消费量大概是11.5千克,跟欧洲、美国相比,还是处于很低的一个水平,像美国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24千克。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内未来市场的潜力依然存在。当然从产能来看中国现在可能已经达到了人均20千克以上。所以企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还是非常明显的,产能已经达到美国的水平,但是消耗只有美国一半的水平。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均消费量什么时候能从11千克达到22千克,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消化过剩:将出现重组整合

虽然近些年,由于产能的快速增长,业内很多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但在这次国际氯碱论坛上,记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业内人士对未来的乐观,那么在他们眼里,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使行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使竞争力能显著提高?其中,消化过剩产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

李军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近几年烧碱,特别是PVC发展非常快,产能过剩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行业总体开工率还不是太高,背后反映了产业的集中度不高。以烧碱为例,全国现在170多家企业,平均规模还只有22万吨。这些企业中,年产能最大是110万吨,超过100万吨的企业只占到5.5%;PVC是同样的情况,平均产能只有27万吨,超过100万吨的企业比重只占到15%。未来消化过剩产能的任务十分艰苦。应该通过兼并整合,不断地提升行业集中度,对中国氯碱行业来讲,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新疆天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兼物流产业副总经理严健也指出,目前中国PVC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结束,行业整体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PVC产业已经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和整合,目前留在行业里的大都是具有规模成本技术和市场核心优势的企业。中国快速发展的PVC企业,必将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调整和整合,具有优势的企业在这个调整期内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还有一部分企业会通过独特的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得以生存,也必然有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其生存空间。相信通过这次深度调整,中国也将完成由PVC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的。

除此之外,严健认为将来差异化发展是主基调。他说,从大的发展环境来看,市场对高品质PVC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PVC发展的模式也开始由单纯提高产能转向以多品种迎接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差异化发展的紧迫性,一些PVC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密切联系,结合国家标准和下游用户的使用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企业产品的标准和牌号,细分市场,也得到的用户的认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来细分产品品种,坚持树脂专用化高端化的发展模式将会更加清晰。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首席分析师叶由忠指出,当前我国氯碱产品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集中在一些通用型号上,比如前几年大家都去做糊状树脂,现在市场就都是CPVC。企业在未来应该在PVC不同的专用料,特别是一些特殊用途的PVC的树脂上下功夫取得突破。我们中国市场对特种PVC树脂仍是保持着刚性的需求,特别是人们对衣食住行娱乐消费需求档次的提高,比如对汽车、建筑材料、油墨、包装、玩具、家具等要求越来越高,对PVC特种树脂的要求量也是非常大的。目前情况下,今年的PVC糊树脂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消费量同比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节能减排:突破制约瓶颈

毋庸置疑,中国氯碱行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前三甲之一,但要想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另一个重点工作是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李军指出,行业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汞污染防治问题,这是事关行业能不能持续发展非常重大的一个课题。行业已经提出了汞污染治理的路线图就是从高汞到低汞到无汞,现在正处在从高汞到低汞的过程当中,目标是到2015年底,整个行业汞的消耗要减少50%。要实现最终的无汞化目标,对企业来说要从两个方向来努力:第一,从催化剂的角度来形成无汞触媒的研发和规划;第二从非汞工艺的角度,从工艺路线创新的角度实现无汞化的目标。

严健告诉记者,与国际市场不同,长期以来电石法PVC装置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企业实力差,产品质量始终同石油乙烯法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影响了中国整体PVC产品质量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电石法PVC工艺的进步,预期自控技术的开发应用,使电石法PVC基本达到了乙烯法PVC的要求,尤其大型电石法PVC企业,其产品质量已经完全能够与乙烯法PVC相媲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电石法PVC也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因此电石法PVC的产品质量已经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中低端领域上占据了市场主流,高端领域的拓展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电石法是我国氯碱行业的特色,其市场份额占到80%,未来电石法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

严健说,2001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中,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截至2013年完成情况看,单位GDP能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前3年只完成总任务的54%和20%,与60%的进度要求有明显的差距。节能减排通过成本上升,电石法PVC向下游转移成本的能力有限,竞争优势一定会受到抑制。

据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国内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在节能减排上先行一步。齐鲁氯碱厂将PVC汽提塔进行有效改造,将汽提用高压蒸汽改为合成炉副产低压蒸汽。通过改造,汽提塔运转正常,PVC成品达到优等品标准。按高压蒸汽成本180元/吨计算,则每年可节约蒸汽约2万吨,节约费用约360万元。在二轮改造时,由德国伍德公司做基础设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氯乙烯生产技术――德国VINNOLIT生产技术。相对较为早期的平衡氧氯化生产技术,新装置在生产过程易于控制,产品质量优异,排放更少,综合能耗更低。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