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此前在采访一些民营化工企业时,一些老总有意无意流露出他们办企业的最大苦恼,就是众多政府部门对企业无休无止的检查、评比、调研,让企业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用这位老总的话说,政府不干扰或少干扰,就是对民营企业的最大支持。
这位民营化企老总的话,代表了众多民营化企的心声。一直以来,过度的行政干预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羁绊。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提高GDP,不顾当地民营企业的实力,要求企业上这项目、上那项目,造成民企债台高筑;有的地方招商引资答应的优惠条件,待企业建成投产后就选择性遗忘,甚至“关门打狗”;有的地方把民企当成自己的钱袋子,当地办学、修路等公益事业,时不时地让民企掏钱;有的地方部门吃喝之后抹嘴即走,却让企业埋单;有的地方对民企轮番检查、评比、考核,让企业不胜其扰。
对民企伤害最大的,还有法制环境的不健全,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民企多是草根,如果不攀龙附凤、不请客送礼,生意不好做,而一旦和权贵结交,稍有不慎,拿捏不准,又会陷入当地各种利益纷争的漩涡,弄得不好就会落得个鸡飞蛋打的可悲下场。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一位政协委员就曾说过这样的观点:我们不需要什么优惠,让我们公平竞争就好。以往,我国许多领域被垄断企业把持,民营经济难以插足,公平竞争无从谈起;如今,虽然中央要求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但国家对民企开放的领域仍然不够充分。由于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一些民企还担心一旦“混合”进去了,说不定会“穿着西装进去、穿着背心出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此后,政府已经多次取消了数百项各类审批权,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开始减少,民营化企感到了阵阵暖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将依法治国纳入议事日程,相信随着法治中国的不断推进,民营化企期盼的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正在到来。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