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创下2005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达到3.1亿吨,增长9.5%。有分析认为,国际油价的猛烈“跳水”,成为此番我国原油进口大增的主因。
国际油价时刻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却也从不缺乏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大幅重挫,英国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价格(BRENT原油)和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价格(WTI原油)的跌幅均在50%左右,令许多公司甚至国家倍感“压力山大”。走进2015年,国际油价继续起伏跌宕,北京时间1月19日,国际油价扩大跌幅,布伦特原油下跌1.3%,跌至48美元;WTI原油下跌1.9%,跌至47美元。
市场动荡中,国人愈加期盼我们自己的原油期货早日问世,以规避风险。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出资设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中国版原油期货上市被国内各界寄予厚望——能完善中国石油市场体系,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原油价格机制,有利于稳定石油行业生产经营,助推中国石油流通机制改革等等。
不过,多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的业内人士均坦言,原油期货上市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想令中国版原油期货真正成为价格基准,依然道阻且长。
“超级战略买家”没有定价权
目前中国推出原油期货是机遇
原油期货是最重要的石油期货品种,此外还有沥青、燃料油等期货品种。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有3个: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和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洲际石油交易所(IC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阿联酋迪拜商品交易所(DME)的阿曼原油。
2014年11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4》预计,亚洲发展中国家未来将占到全球原油需求总量的60%,中国将在未来20年内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然而,多年来,亚洲发展中国家并未掌握原油的定价权。
“中东同样一桶油,出口到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价格是不同的,也是我们所谓的‘价格歧视’。同样一桶油出口到欧洲,当地有布伦特原油为价格基准;出口到美国,则有WTI作为价格基准;而亚洲由于缺乏自己的定价基准,对国际油价只能被动接受。”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陈蕊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陈蕊指出,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巨大的市场需求量是中国的优势。2013年,世界石油供需已经从原来的偏紧转向了宽松,美国从石油进口国转为出口国,亚太地区成为了世界石油需求唯一增长的地区。在此情况下,多国油源均向亚洲寻找市场。而中国作为一个“超级战略买家”的地位在增强,但在世界石油市场却没有自己的定价权。
“最近两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形势发生了较大改变。”中国国际期货研究院原油分析师暴玲玲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美国页岩油产量飙升引起全球原油市场供需失衡,目前供大于求主导着全球原油市场基本面,供应充裕、需求偏弱是国际油市运行的主旋律。因此,未来由市场竞争而引起的价格战将频繁出现。此时,中国推出一个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原油期货市场,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
整体方案已完成并配英文版
美元或人民币计价各有利弊
事实上,中国原油期货曾经有过短暂实践。1992年,原南京石油交易所曾率先推出石油期货,其后,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原华南商品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等皆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曾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1995年全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包括石油期货在内的大多数期货品种被暂停。
时隔20年后重启原油期货,其合约究竟将如何设计?市场人士猜测,计价货币是人民币,交易所可折算美金;交割标的为中质含硫原油;参与主体是境内外投资者;而交割区域有可能在保税区。
对于市场的这些猜测,即将开展原油期货交易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方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请求回应称,目前合约设计的具体细则仍不便公开,但中心已完成了原油期货的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原油期货规则体系建设,草拟完成了配套业务细则,并完成了相关规则的英文版翻译准备。
事实上,原油期货合约如何设计、如何交割、如何计价,都涉及深远的利益考量。
就计价方式而言,究竟是以人民币计价还是以美元计价事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暴玲玲说,若原油期货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可能更容易被境外交易者接受,国内交易者则需面对汇率风险。而若最终以人民币计价,则可通过原油期货这个媒介,实现人民币境内外的双向流动。
而交割区域的选择则涉及原油流通体制改革。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此前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境内只有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具有上下游、内外贸完整一体化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具有独立的原油生产、炼制和进出口资格,其他原油生产、炼制和进出口企业的产业链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缺失。”
“交割区域的选择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原油进口权。”暴玲玲指出,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原油期货交割获得油源,从而突破进出口贸易限制,则石油产业链上中游的行业垄断将逐渐得到改善。
“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与原油期货的上市可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业内人士指出,“正在稳步推进的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将为原油期货提供坚实的现货市场基础,包括逐步增加原油进口主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领域等政策推出都将有利于增加原油期货市场投资者的参与、优化市场参与结构”。
至于中国原油期货究竟何时面世,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方面表示,原油期货作为我国第一个即将上市的国际化期货品种,其上市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所有配套政策的完善,上市时间点需要根据具体工作进度决定,难以预测。
为吸引国际参与者
监管层公开征意见
事实上,俄罗斯和日本分别作为原油出口大国和进口大国,也均推出了自己的原油期货品种,意图争夺原油定价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期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也曾于2002年正式推出中东迪拜原油期货,力图建立具有全球原油定价基准功能的期货合约,但运行两年后停止交易。
在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原油期货市场建立相对容易,而交易市场能否经得起考验,其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有没有人气”——大量的市场主体才是交易规模和交易活跃度的保障。
林伯强认为,目前我国的石油产业链上中游仍基本为三大石油公司所垄断,它们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原油生产、炼制和进出口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国内外石油公司、金融机构、石油贸易公司以及大型炼油商等参与石油期货市场仍是令人困惑的问题。此外,由于布伦特、WTI等国际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市场参与者或恐缺少参与新的原油期货市场交易的动力。
2014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就《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被业内视为为即将推出的原油期货铺路,并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吸引国际市场主体参与,提高国际化程度,这对中国原油期货的成功与否非常关键。”陈蕊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毕竟中国原油期货不是一个本土化的合约,想要使得中国原油期货成为与WTI、布伦特相比肩的价格标杆,成为亚太市场的石油价格基准,必须得到国际市场主体的认可。
林伯强则认为,原油期货能否成功吸引境内外市场主体参与,交易量有多大,仍是个未知数。“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应该太着急,哪怕只有三五个主体在交易,也是一个市场。基本的框架先搭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市场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林伯强如是说。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