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并因此改变了制造领域的投资和采购决策。拉美、东欧和亚洲的大部分国家依旧认为是低成本地区,而美国、西欧和日本则被认为是高成本地区。
但随着近年来工资、生产力、能源成本、币值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地图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巨大变化。为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大挪移,波士顿咨询集团依据四个关键因素(制造业薪金、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和外汇汇率)对世界前25位的出口经济体进行了分析。
(二)失利型
十年前,西欧的制造业成本相对而言很高。如今更是高居不下。比利时平均制造业成本上升了7%,瑞典上升8%,法国、意大利,瑞士上升10%,澳大利亚上升21%。(参加下图)
来源:美国经济普查;美国劳工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国际劳工组织;欧睿国际;经济学人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数据。
上升的能源成本、强势货币和低生产率是主要“罪犯”。这六个国家的电力成本平均上升了59%。自2004年,天然气平均上升94%。薪金方面高于美国将近10%,生产率却低于美国约10%。
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的薪金水平从2004年到2014年上涨了48%,而劳动生产率则几乎不变。
上一个十年里,亚洲对于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巨大需求量使得这一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对煤炭、能源工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大批投资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同时,也使得澳大利亚的经济在2008年到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依然强劲。
但随着澳大利亚资源部门的发展,它的制造业却衰退了。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尤其遭到重创。2004年,澳大利亚生产了40万辆汽车,价值约90亿美元。到2012年,其生产率下降了将近一半。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福特公司打算2016年撤销其在澳大利亚的工厂和生产车间。日本丰田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也已宣布在2017年撤销其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此举将会在汽车领域减少上以千计的工作岗位。
虽然澳大利亚小规模的汽车总装生产线不足以和大规模、高生产率的公司竞争,但通用公司和日本丰田公司将其较高的制造成本和强势货币作为撤资的理由。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里,澳大利亚的情况最为糟糕,相较于美国,自2004年下降了21个点,在平均直接成本上,低于德国、荷兰、比利时和瑞士。的确,澳大利亚在薪金、生产率、能源和外汇汇率各个方面均已失利。
能源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繁荣,通过拉高工资和汇率,引起投资撤离,最终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不足。过去十年间,澳大利亚的制造业工资上升了48%,资金从商品出口的流入导致澳元对美元增至了21%。与此同时,在过去十年间,已绝对价值计算的总生产效率下降了1%。
澳大利亚自2004年经济下滑部分原因是投资基金的缺乏。在2004到2012年,由于澳大利亚萃取工业的极速扩张,年均总投资激增了60%多,达到4300亿美元。但在制造业领域,却下降了6%,达到204亿美元。澳大利亚经济增速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五年制造业生产效率不高,因为其工作制度松散、技艺不精,和缺乏激励机制。
制造业的衰退对澳大利亚影响并不大,因为该国经济的其他方面一片繁荣。但是由于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部分的增速缓慢,作为经济多样化部分的制造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好消息是经济的其他部门,比如自然资源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企业也注重效率的提升。另一个好消息是虽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电子电路板等工业逐渐离岸,但一些需要创新和高超技艺的高市值商品,比如精密医疗器械和家用电子产品,对这些商品的投入增加。这是澳大利亚真正擅长的领域。
波士顿咨询公司驻悉尼的经理和合伙人大卫·塔珀表示:“澳大利亚欲成为高市值产品制造商,必须提高其成本竞争力。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投资以提高技术、技艺,激发效率,投资澳大利亚有竞争力的固定设备。”。
再来看意大利。意大利的表现和其邻居奥地利相差甚远。虽然奥地利在前25经济体中平均薪金排名第六,然而,其生产率抵消了这些增长,故而,其排名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动。
在很多失利的国家,相对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导致了高生产成本。法国,另一个生产率发展迟缓的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2004年到2014年,法国工人薪金增幅,相较于美国低14%。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国工作规定很死板,雇主必须每年给工人们30天的年假,且不允许加夜班。
(三)稳定型
在这25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里中,2004年到2014年期间有四个国家在全球能源成本上涨的环境中,却依旧保持了成本竞争力。它们是印度、印度尼西亚、荷兰和英国——与美国比较其变化幅度低于2%。
这些国家在它们所在的地区竞争力上升。比如,英国和荷兰的直接制造业成本结构竞争力相较于该指数里的其他十个欧洲国家和俄罗斯是上升的。同样地,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相较于其他五个亚太经济体的竞争力也是上升的。
在西欧,英国排名在西班牙之前,是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英国在该指数里的竞争力相较于比利时高出5个百分点,相较于波兰高出6个百分点,相较于法国高出8个百分点,相较于瑞士高出9个百分点。英国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使得其在经济环境改变时,更易于根据劳动力总数的多少来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从2004年到2014年,荷兰的生产率相较于美国有所下降。其制造业薪金水平年均增长约1.7%,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则增长约2%。天然气和电力成本相较于大部分欧洲国家低约10%到30%。
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成本变化巨大。甚至是过去十年间这两国的薪金上涨了两倍,不过被生产率的增长和货币贬值所抵消。自2004年到2014年,印度卢比对美元下降了26%,而印度尼西亚则下降20%。能源成本增速相对缓慢。从2004年到2014年,印度尼西亚能源年均增长5.2%,印度年均增长6.5%,低于亚洲其他制造业国家。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可以利用他们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以增加制造业商品的出口。即使印度尼西亚的直接成本结构是这25个国家里最低的,在物流表现里排名第59,在清廉指数里排名第114,在经商容易度里排名第120。另外,印度尼西亚需要提升其供应基地来减少对进口原料和部件的依赖。
印度
印度的的棉纺织和服装业充分受益于该国的低成本优势。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棉出口国,拥有增长中的巨大劳动力。在过去十年中,印度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其人力成本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使得印度在服装领域获得很大优势——印度30%的工人在该领域就业。相比之下,中国沿海省份的人力成本却相当于印度的三倍之多。
然而印度在全球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只占3%,而且也没有大量设立纺织和服装厂。相反地,印度很多原棉和纱线依旧出口到中国,在中国被加工后再在中国、孟加拉国、柬埔寨和越南制造成服装。
对于包括印度在内的这类经济体面对的挑战,是将低成本的优势转化成制造业投资和出口的优势。
在制造业直接成本方面,印度相较美国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在亚洲,印度有潜力成为该区域的经济上升之星。生产率的强劲增长和货币的贬值抵消了其制造业薪金的上涨。自2004年以来,印度电力和天然气成本的上涨幅度也低于亚洲其他出口经济体。
但除了直接成本之外的其他因素也给印度带来了风险和隐形的成本,从而降低其竞争力。印度海港的瓶颈延长了货物的运输时间。此外,在印度一般要花费六个月时间去消除监管障碍以建立新工厂。劳动法使得公司在闲暇时间很难管理劳动力,并且成本很高,从而使公司不愿意在印度建立大规模的高效工厂。虽然政府对最终消费者的电力税率很低,但实际上制造商比在亚洲其他国家支付的电费更多。因为这个国家长年缺乏电力,很多工厂必须自己购买昂贵的柴油发电机。
但也有乐观的一面。目前印度正在修建集装箱码头和高速公路。另外,该国将设立经济特区,加快行政审批速度。印度政府也为把印度建设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而努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驻悉尼的经理和合伙人阿伦?布鲁斯称:“在印度利用该国低成本优势之前必须对人力、能源,以及投资制度进行基础性改革。如果新任政府能做好这些改革,那么印度将会成为亚洲的制造业下一个冉冉上升的新星。”
英国
2008年6月,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斥资23亿美元收购了福特旗下的路虎,虽然因此产生了上以千计的高薪酬工作岗位,但很多人还是担忧另一个英国工业的传奇将会转移至亚洲。
然而路虎公司在英国的三个子公司情况却突然好转。路虎目前已极速增加投资用以扩张。今年3月,路虎计划开始引进一批新技术和低消耗的引擎。该公司宣布到2015年在索利哈尔将会新增1700个工作岗位。
另一个全球汽车制造商也准备利用英国的低成本优势。自2010年,据《财经时代》的报道,汽车企业,如尼桑、本田和宝马宣布对英投资100亿美元。自2009年,英国汽车生产量增长约50%;据《财经时代》预计,到2017年将增长三分之一达200万辆。英国生产的超过80%的车辆都出口到欧洲的其他国家。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资的略微上涨,英国制造业直接成本结构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提升了10%。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如波兰和捷克,英国的竞争力基本不变。
因此,英国从玩具火车到时尚服装的所有制造商都在恢复本地生产。最近发布的一个制造咨询服务调查报告显示,11%的英国中小制造企业称过去12个月里他们从国外迁回的生产量是他们在国外生产的两倍。
英国的优势不仅仅是人力。英国的公司税是欧洲最低的,到2015年会从原来的28%下降到20%——这几乎是美国的一半。涵盖了工程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也出现在密德兰和牛津郡的汽车制造、布里斯托尔的飞机制造和伦敦东部以及沃里克郡的高科技制造中。
波士顿咨询公司驻悉尼的经理和合伙人拉玛?钱德朗称:“但英国的劳动灵活度是其独有的优势。根据菲沙研究所(Fraser Intitute)的排名,在劳动力市场规章制度方面,英国在欧洲所有国家中得分最高。这使得英国比欧洲其他国家经济重组的速度更快。一旦投资链恢复,英国对于建立工厂、新增就业就更具吸引力。拉玛钱德朗如是说。”
(四)上升型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和墨西哥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对这两个国家而言,依据生产力上调的工资和外汇汇率在过去的十年间基本保持不变或相较于其他国家,有所改善。而且,这两个国家都有非常有竞争力的能源成本优势。(参加下图)
图6 美国和墨西哥成为“上升之星”
来源:美国经济普查;美国劳工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国际劳工组织;欧睿国际;经济学人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数据。
墨西哥已重新获得其低成本制造业国家的地位。依据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国制造业投资激增,对美出口量激增。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很大一部分工厂转向了中国。但这一趋势现在发生了改变。
一个重要因素是墨西哥劳动力成本依据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了调整。2000年,墨西哥制造业工人的薪金高出中国两倍。然而,自从2004年,中国工人的工资上涨了五倍,而墨西哥仅仅增长了67%——以美元计算甚至少于50%。虽然中国生产效率高速增长,但墨西哥的薪金仍低于中国约13%。电力和天然气成本也低于中国约5%,低于美国约9%,低于波兰约10%,低于韩国约11%,低于巴西约25%。
墨西哥
在不到十年前,墨西哥制造业的起飞还很危险。在一个个美墨联营工厂在边界设立之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变了全球制造业的经济格局。美墨联营工厂的投资和就业率下降,因为各种商品的制造商纷纷进军中国,因为那里的劳动力丰富且薪金水平很低。
如今指针似乎摇摆回来了。虽然对中国的投资仍占主导地位,但墨西哥外资投资增多。自2006年到2013年,墨西哥电子产品出口量增长三倍多,达到780亿美元。亚洲公司(如夏普,索尼和三星)占墨西哥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比重从十年前的8%增至三分之一。事实上,台湾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巨头——富士康科技集团仅仅在通用之后。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力成本飙升而生产力没有相应的跟上。墨西哥2004年到2014年薪金上涨67%,但与现代工业部门生产率上涨和比索对美元贬值(约11%)相抵消。同时,墨西哥也受益于美国页岩气改革,使得其比大多数出口国家能源成本竞争力更强。
除了成本,其他因素对墨西哥也很有利。该国和44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一数目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凭借这一协定,墨西哥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免缴关税。
这个国家的人们很有职业道德:墨西哥人平均工作时间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其他国家的人们要长很多,并鲜有工作冲突。大多数公司已学着去降低与毒品相关的暴力事件的安全风险,虽然他们需时刻保持警惕。
墨西哥如今工业聚集群高速发展,包括交通设施、家用电器和电脑硬件。世界上89%的汽车零件制造商都在墨西哥。
波士顿咨询公司驻悉尼的经理和合伙人爱德华多?莱昂如是说:“新任政府雄心勃勃欲促进基础设施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并降低能源成本。比如说,欲开设能源部门允许私人开发页岩气和离岸石油,以加强该国能源优势。这些举措将会促使墨西哥成为全球制造业一颗冉冉上升的星。”
美国
自2004年至2014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成本的差距相差巨大。据估计,如今美国平均成本低于英国9个百分点,低于日本11个百分点,低于法国24个百分点,只有韩国——仅仅低2个百分点——已经很接近了。的确,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之前的研究中,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里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了。与此同时,美国已与东欧的低成本国家相差无几。与中国的成本差距急剧缩小,如果继续按照当前趋势发展的话,在未来十年里,这一差距将会消失。
人力成本是美国竞争力日益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拥有世界上最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也是这25个国家里劳动力规章制度最有利的国家。据估计,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东欧和日本约20%到54%。
美国的能源成本状况已经得以改善。虽然世界工业用天然气的价格上升,但在美国却下降了约50%。中国、法国和德国的天然气成本约是美国的三倍多——日本甚至是四倍。除了是化学产品的主要给料地,低价的页岩气也使得美国的用电价格相对较低。天然气成本只占美国制造业成本的2%,电力成本只占1%。但是在其他主要商品出口国家,天然气成本约占5%到8%,而电力成本约占2%到5%。由于储藏量丰富,美国未来数十年天然气的价格会保持在每千立方米4美元到5美元的价格。另外,其他国家需要时间来大规模使用页岩气或者美国可以出口其国内资源,那么其能源成本在未来五到十年里,依旧会保持在稳定的水平。
(五)其他国家
还有一些其他领先的制造业出口经济体并未出现在该指数里,因其成本结构的变化并不属于这四种。(参见下图)
图: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成本指数
来源:美国经济普查;美国劳工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国际劳工组织;欧睿国际;经济学人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数据。
然而,德国和日本相较于英国丧失了优势,再比如,荷兰相较于中国、巴西和很多欧洲国家保持稳定状态。韩国和台湾的成本地位相较于美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下降,但相对于新兴市场,如中国、俄罗斯、泰国、波兰和捷克依然处于有利地位。虽然加拿大相对于美国,其成本竞争力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因为它的天然气成本下降了,所以并没有达到失利型的标准。
四、适应激烈竞争之道
全世界关于高成本和低成本制造地区划分的观念,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为公司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也许应当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点。
十年前,很少有人会预计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有如此巨大和持续的薪金与能源成本的变化。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我们有理由去相信相对成本竞争力会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不能对他们目前的状态自满。已经在成本竞争力处于劣势的国家需要采取行动以防制造业继续衰退,那些竞争力优势的国家也不能举步不前。
而对于制造商来说,必须采取更深入的举措,来适应这一转变。比如:
一是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曾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薪金的差距已经缩小,那么对制造商来说提高生产率异常重要。绩效考核和一些其他措施将会大大提高生产率。
二是考虑综合成本。虽然直接成本,比如人力和能源会对工厂选址产生影响,但其他因素也很重要。物流、经商容易度、隐性成本和扩展全球供应链的风险,会抵消很多人力方面的节约或者是有利的外汇汇率。短距离供应的成本也很重要,比如说,到市场的速度、更大的灵活度和对特定市场的贴合度。
三是开拓更长供应链。虽然在给定的国家里,直接成本可能相对较低,企业必须把对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考虑在内。企业或许不一定能找到特别可靠的本地供应商,在其他情况下,拆析价值链会涉及到额外的物流成本、预料之外的关税或者罚金。企业必须从首尾相连的供应链角度来避免任何意外。
四是重塑商业模式。为了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采取同样的流程和一成不变的原材料并不是最佳方案。很多公司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使用当地的原材料或者当人力高于资金时采取机器人或者3D打印这样的新制造技术。做出这些改变会让企业更好地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这样会比使用在其他地方同样的流程和原材料更节省成本。
五是重新配置全球资源。重新配置本公司全球生产和资源网,依据全球经济的变化进行调整,评估出世界每个区域现在和将来的商品需求,并在全球基础上重新配置商品和服务的最佳资源。
对很多企业来说,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要求企业用新思维来应对。不再是用以往的低成本与高成本观念去看待,而是在区域里基于对竞争力更全面更详尽的理解去做出投资和资源成本的决策。对于有待提高生产能力的企业来说,如果依据过时的成本竞争力概念调整的话,可能会忽视长期发展趋势的规划——这样将会导致它们在未来二三十年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依据全球经济大挪移做出调整的、依据经济体发展而改变方法的灵活性企业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全文完)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