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炼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利用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2014年,全国已建成28个千万吨级炼油、1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其中,西部地区建成3个千万吨级炼油、2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炼油、乙烯能力分别达到3050万吨/年、200万吨/年,分别占全国总能力的4.1%和11.1%。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化集聚区初具规模,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能力分别占11.1%、13.4%、8.5%,小计33.0%;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能力分别占25.8%、22.3%、11.1%,小计59.2%。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家,除藏黔滇晋渝外,其他各省市区均建有炼油厂,平均规模为308万吨。
相比之下,全球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为742万吨。世界石化大国多以集聚发展模式发展石化工业:
例如美国44%的炼油能力、95%的乙烯能力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日本85%的炼油和89%的乙烯能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
全球大型石化基地炼油规模普遍在4000万吨级以上。
从欧洲看,荷兰鹿特丹基地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乙烯能力300万吨/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石化基地炼油能力3700万吨/年、乙烯能力250万吨/年。
从亚洲地区看,韩国蔚山炼油能力4200万吨/年、乙烯能力340万吨/年、对二甲苯(PX)能力100万吨/年;新加坡裕廊则分别达到6300万吨/年、387万吨/年、87万吨/年。
虽然我国乙烯行业大型基地布局相对集中,例如上海形成200万吨级乙烯基地,且杭州湾地区炼油总规模达到5000万吨、乙烯总规模达到300万吨,大连形成3000万吨级炼油规模,但与国际先进石化产业发展格局相比,我国炼化行业整体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均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炼油行业集约度较低,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明显偏低,呈现“多、小、散、乱”格局。国家制定并推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扭转我国重大石化项目布局分散的局面,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产业基础、地域和环境容量、安全防护纵深、港口集疏运条件等因素,集聚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
今后新建大型炼化项目,原则上优先布局在七大基地。七大基地全部投射沿海重点开发地区,瞄准现有三大石化集聚区,同时立足于海上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
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三大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该区域经济活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是石化下游产品消费中心,也是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关键交汇区域。
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两大基地位于泛珠三角地区,面向港澳台,区位独特,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承载腹地。
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两大基地位于环渤海地区,是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集中辐射区域。
从现有基地综合条件来看,预计2020年左右,长三角地区宁波、上海两大基地可望率先达到4000万吨级炼油、200万~300万吨级乙烯和芳烃的规模;珠三角地区惠州基地通过加快发展,也有望形成同类规模。与此同时,上海高桥石化将向上海漕泾基地迁移,南京金陵石化将向连云港转移,而大连地区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应逐步向长兴岛基地集聚。与长兴岛同处环渤海地区的曹妃甸,将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石化产业集聚发展。
此外,舟山新区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交汇点,利用海岛及航运等优势条件,将作为宁波基地拓展区,重点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以民营资本为主体,聚焦发展以化纤原料为特色的石化基地。预计2025年左右环杭州湾地区炼油规模将达到1亿吨以上,乙烯及芳烃规模均达到600万吨以上,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石化产业集群。
随着《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顺利实施,预计2020年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为7.9亿吨/年,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分别为3350万吨/年、3065万吨/年;2025年炼油、乙烯、芳烃生产加工能力分别为8.5亿吨/年、5000万吨/年和4000万吨/年。届时,七大基地炼油、乙烯、芳烃产能将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40%、50%和60%,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推动石化产业由大到强,从根本上推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附:七大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
2015年1月,曹妃甸千万吨炼油及下游化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2015年12月,恒力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奠基。
此外,上海漕泾、广东惠州、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等炼化一体化也陆续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或启动建设……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