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文章来源:赵辰看期货 发布时间:2017-10-23
我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15年全球产量占比36%,绝大多数化工品产能都已居于世界第一。

1、我国正成为崛起中的化工强国

我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15年全球产量占比36%,绝大多数化工品产能都已居于世界第一。

可是全球化工50强却只有中石化上榜,难免给人以大而不强之感,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龙头企业未来几年也只能达到海外可比公司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但对任何产业而言,大都是强的基础,先有高产量和高营收才能有其后的高利润和高附加值。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化工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尤其是近几年技术提升速度极快,各个子行业都不断有世界级装置投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先进性都居于全球前列,随着盈利的大幅改善,未来技术升级速度还会更快。同期欧美企业却受制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削减了资本开支,装置不断老化,新产品研发也趋于停滞,对我国的优势大幅削弱。目前我国化工已到了可以和欧美全面竞争的临界点,未来10年将会有一批龙头企业实现对海外化工列强的追赶和超越,中国也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

1.1从MDI看国产化工的突破

说起我国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市场第一反应无疑是万华化学。02年万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出MDI生产工艺,实现了巨大的产业突破。但当时万华只有2万吨产能,无论是成本还是质量都远逊于海外企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16年万华MDI产能已达到180万吨,跃居全球第一,成本和工艺能力也居于全球最高水平。并且万华还通过投产PO、TDI,完善了整个产业链,成为各类聚醚材料的一体化供应商。在扩充上游原料的同时,公司还不断研发MDI下游更为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如HDI、TPU、改性MDI等等,可以说公司正在成为全球MDI领导性企业。其实万华的成功只是我国化工产业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取得突破的子行业还有很多,以下仅举几例:

1.2丙烯酸产业链

09年国内最大的丙烯酸企业还是以BASF、台塑为代表的外企在华子公司,其产能也不过16万吨,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民营的卫星石化在短短5年里,产能就从4万吨产能扩张到48万吨,18年公司还将再投产36万吨丙烯酸,同时上马两套45万吨PDH实现上游原料丙烯的自供。届时不但总产量将赶上BASF,Arkema和Dow,居于全球第一梯队,装置的单套规模和成本控制也将达到全球最高水平。在丙烯酸最大下游尿不湿用高吸水性树脂(SAP)领域,公司过去5年产能也从3万增加到15万吨。但考虑该产品国内80万吨和国际350万吨的需求规模,目前又主要依靠进口,对应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并且全球现有5大厂商中的三大雅、住友和Bayer都缺乏上游原料丙烯酸配套,相比之下卫星的全产业链优势非常明显。未来5年如果能够复制丙烯酸的赶超经验,跻身全球5大,公司也将成为和BASF并驾齐驱的全球性丙烯酸龙头企业。

1.3C4产业链

C4比C3产业链的产品规模要小很多,依然涌现出齐翔腾达这样的优质企业。其10年上市时只有4万吨甲乙酮产能,规模在行业内并不突出,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扩建到18万吨产能,占国内70%和全球50%的市场份额,远超当年全球最大企业日本丸善化工。而且公司还依托甲乙酮,新建了20万吨异辛烷、35万吨MTBE、20万吨顺酐和15万吨丁二烯产量,构建起完整的C4下游产业链。尤其是丁烷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改变了其传统只来自大炼化副产品的工艺路线,达到全球该领域最高技术水平。而丁二烯又是C4下游体量最大的产品,总量高达15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虽然目前该工艺由于成本偏高还不具备经济性,但是未来随着全球轻质化带来的丁二烯供给不足,如果价格上涨超过新工艺的成本阈值,公司也将有望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

1.4我国化工产业赶超是全方位的

除了前文所述,我国在化工各个子行业都呈现了全面赶超的态势,很多企业都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如醋酸乙烯行业的皖维高新,玻纤行业的中国巨石,产能都居全球第一位;氟化工行业的东岳和巨化,分别是全球第二代和第三代制冷剂最大企业;预涂膜行业的康得新做到了全球第一,并还在进军光学膜领域;氨纶行业的华峰氨纶和炭黑行业的黑猫股份,都居全球第二位、钛白粉行业的龙蟒佰利也提升至全球第四位。再比如复合肥行业的金正大和史丹利、味精行业的阜丰和莲花、维生素行业的兄弟科技和广济药业、橡胶制品行业的三力士和圣奥股份等也都跻身于全球在该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我国全面赶超国际水平的优秀化工企业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属于中国化工的时代正在来临。

1.5兼并收购助力产业腾飞

行文至此,读者恐怕都会感觉到我国化工产业并不弱,甚至在很多细分领域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那为何全球化工50强中却难觅我国化工企业身影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化工行业过于分散、优质企业往往都只是在单一领域发展,不像国外发达企业大量通过兼并收购,业务领域横跨多个化工子行业,自然收入和利润规模也都远大于我国企业。因此我国化工企业本质上不是大而不强,而是强而不大,单科冠军很多,全能冠军太少。但从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周期性行业在发展中后期的产业集中度往往会快速提升,如洛克菲勒化工和卡内基钢铁的成长史中都有大量的兼并收购。而我国产业并购较少的根源还是在于部分国有企业即使竞争力不强,在预算软约束下也难于破产,民企中的落后产能又由于所在地的环保和税收监管不严而具备低成本优势,同样不易退出。可是去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环保严查,关停了大量落后产能,还借助国家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国企的兼并重组,甚至在民企集中的地炼行业也成立了地炼集团,创造性的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

除了国内并购以外,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也在加快。如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浙江龙盛2010年收购全球最大的染料企业德司达,一跃成为新的全球老大,其后行业老二闰土也收购了德国的约克夏公司,我国整体染料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2011年万华的母公司完成对博苏的收购,建立了在欧洲发展的桥头堡,并在随后几年大幅改善了博苏的经营绩效。另外中国化工集团近两年海外并购也是大手笔频出,先是收购了全球蛋氨酸巨头安迪苏和欧洲老牌轮胎企业倍耐力、再是并购全球农药第七大企业ADAMA,今年又斥资440亿欧元控股了先正达,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转基因种子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跃居全球最大的农业企业。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向全球化,产能走出去、技术引进来,也将助力我国化工企业获得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2、我国化工产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纵观过去30年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从最初级的尿素、甲醇、纯碱、氯碱、轮胎起步,逐渐扩展到三烯三苯、MDI、丙烯酸、工程塑料、有机硅等中游化工品,最近又开始向更高端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延伸,制造能力越来越复杂,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可以说我们每突破一个子行业的技术壁垒,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吸收知识、复制技术,并加以创新,最终凭借着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做到全球第一,进而又以此为依托,继续征服下一个子行业,全产业链推进的态势非常惊人,而其背后体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全产业链配套优势明显

在化工行业,我国的产业链配套异常完善,实现在从最低端的尿素、甲醇到最高端的新能源、新材料全覆盖,该优势不但冠绝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不多见。这既为下游提供了廉价和充足的原料保障,也为上游提供了海量的市场需求。展望未来,我国不多的产业链盲点也在被快速填补,如过去3年利用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丙烷资源,我国新建了500万吨PDH装置,实现了丙烯自给,其投产速度和规模甚至都超过了更靠近资源的美国同行,未来我们还将利用美国乙烷出口的契机,大量新建乙烷裂解产能,进一步实现乙烯自给。另外还将通过新建大炼油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PX高度依赖进口问题,基本填补上我国在上游的最后几个短板。如果未来油价涨回至80美元/桶以上,我国特有的各类煤化工技术也有望弯道超车,成为全球上游最具竞争力的工艺。另外我们在SAP、PMMA、丁基橡胶、TDI、PC、水性涂料和氯化法钛白粉等中游领域也在快速突破,并崛起了一批优质的企业。下一阶段只要再攻克碳纤维、石墨烯、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工品等几个制高点,就有望彻底打通整个化工产业链,届时综合配套优势将进一步强化。

2.2终端市场容量优势明显

我国人口规模高达14亿,是欧美的4倍、日俄的7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年,还在于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成长。沿海发达省份的3-4亿人年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能力并不逊色于欧美。内陆省份也在大量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如郑州、重庆等都建成了巨型产业基地,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而且我国政府高端关注民生,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过去5年累计脱贫人数近6千万,未来3年还计划实现剩余7千万人口的全面脱贫,另外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百姓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大力推进棚改和公租房,改善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这些举措都使得底层民众也可以分享到改革成果,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可以说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我国化工龙头企业哪怕只是做到工艺层面的改良创新,占据国内的领导地位,规模上就很容易做到世界第一。

2.3基础设施配套优势明显

千年以来,我们都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擅于用举国体制推进大项目,历史上就建成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09年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投入了海量资金,建成了全球最为高效的运输网络。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13.1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高铁总里程2.2万公里,比全球其他国家总和还多;全球最高桥梁的前六名都在中国,跨江大桥已突破百座;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国占据了7席,最大的上海港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占到全球10%,也是美国所有港口吞吐量的总和。如果将中美11年数据进行比较(其后美国不再更新),中国物流费用和周转量为8.4万亿和15.9万亿吨公里,美国为8.1万亿元和9.4万亿吨公里,吨公里成本为0.53元和0.86元,美国是中国的1.62倍。剔除仓储后的吨公里运输成本中美分别为0.28元和0.54元/吨,美国是中国的1.95倍。仅看公路的话,中美的公路物流总量分别是5.1万亿吨公里和4.2万亿吨公里,总费用为2.7万亿元和4万亿元,吨公里成本为0.53元和0.94元,美国是中国的1.79倍。

11年以后我国还处在基建高峰期,60%以上的高铁都是近5年开通,同期美国却受制于政府开支不足,基础设施日益老化,我国相比美国的优势还在扩大。而且美国已经是全球最发达的工业国,如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不单是交通基础设施,在电力和水的供应、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是全方位的领先。很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人力成本低于我国,但如果能源不能稳定供应、运输成本过高、产业链缺乏配套导致供货周期缺乏保障,制造业也难于我国竞争。另外我国电商发展领先全球,很多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都被简化,货物周转率大幅提升,企业库存成本显著下降。可以说物流网、能源网、信息网,三网融合正在共同编织起一个高效快捷的中国基础设施体系。

2.4政府支持优势明显

历史上我国的产业策略就是重农抑商,严厉打击投机,鼓励民间资本劳动致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也通过各种扶植政策鼓励制造业的发展。虽然近10年地价涨幅很大,但由于土地国有,即使商业和建设用地屡屡拍出天价地王,工业用地转让仍然维持在很低的价格,两者价差一般在8倍左右,甚至一线城市可以达到16倍之多,这方面的隐形政府补贴金额非常巨大。另外优质化工企业一般都可以享受到15%的高新企业优惠税率,其在技术研发和新项目建设上的投入还能获得政府补贴,如万华化学八角项目今年的财政补助就高达12亿元。针对化工产业高度依赖配套的特点,国家还通过顶层设计规划了沿海7大化工产业基地,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条件,建设了很多地区级的化工产业园。通过将上下游集中在一起,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供货周期;集中供热和排污也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并且产业高度集群也有利于副产品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可以说强势有为的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我国化工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3、海外化工竞争优势正在削弱

近两年我们在研究海外化工产业时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11年以后,随着页岩气革命的爆发,北美乙烷价格降至不足1000元/吨,是同时期我国石脑油价格的1/7,毛利率高达50%以上,但新增产能却很有限,而且至今都没有顺利达产;另外今年制冷剂价格大涨,R32从2万元/吨最高涨至10万元/吨,欧洲最大企业Arkema却在如此暴利的情况下选择了停产,完美错过本轮暴涨。上述现象以国内标准衡量无疑难以理解,但凡存在必有其合理性,这背后其实体现出海外化工有很多结构性问题,其相对我国的竞争优势正在迅速削弱,具体如下:

3.1低端产能退出造成产业配套困难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欧美很多中低端产能都选择了退出。但对于化工这种产业链漫长、上下游配套要求很高的行业来说,局部退出也会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例如随着欧美印染、电解铝等产能逐步关停,烧碱需求大幅萎缩,再叠加我国PVC海量扩产带来的激烈竞争,欧美氯碱行业出现大规模的退出,坐拥廉价页岩气资源的美国厂商都从5家整合为3家,成本最高的欧洲三大企业更是合并为一家,Arkema也在去年底选择了退出该行业。这就造成其下游制冷剂的原料氯气供应中断,氯气又极难储运,没有上游氯碱配套基本上是无法供应,制冷剂最终只能被迫停产。本土制冷剂产能退出又提升了欧洲冰箱、空调的采购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其竞争力。就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大是强的基础,欧美产能虽然看似高端,但丧失了中低端产能的原料配套,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多米诺骨牌正一块块被推倒。近年来欧美主流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剥离产能,退守至更高端的领域,我国则大举收购,也证明了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3.2北美产能为何不扩产?

页岩气革命后,北美化工坐拥廉价资源和先进技术,理应成为制造业再工业化的急先锋,可结果是只看到企业盈利改善,却没有看到大规模的产能扩张,令人大失所望。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美国化工产业已经去工业化接近20年,就业机会不断萎缩,年轻人很少报考和学习该专业,存量人员老化,缺乏新鲜血液,虽然页岩气革命给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会,却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储备去承接。据海外报道,连装置安装过程中的高级焊工缺口都达到了30%,更不用说经验要求更高的操作工;其二、北美新建产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配套,如港口、管网,铁路等,这在美国无疑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建成的;其三、美国本身是成熟市场,化工品需求增速很慢,大量扩产必然主要面向出口市场,不确定性也很大。因此廉价资源只改善了盈利,并没有带来产能的大幅扩张。

3.3北美资源优势正在削弱

展望未来,随着油价暴跌和廉价气头原料出口,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在大幅削弱。等热值油气比11年最高达到10倍,但其后油价被腰斩,气价又翻倍,现在已降至2倍左右。而且随着美国丙烷的大量出口,拉低了全球气价,导致其和美国逐步接轨,甚至有时阶段性还低于美国。未来几年美国乙烷和天然气也将大量出口,两者和全球价差有望复制丙烷经验逐渐被填平,美国成本优势还将进一步削弱。更为关键的是,近两年我国在煤化工领域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成本下降速度很快。例如虽然美国气价和电价都很低,但15年最大PVC企业Olin化工的EBIT Margin也只有9.3%,对应净利率为负,对我国西北煤化工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未来如果成本优势再被削弱,美国近几年刚刚有所复苏的石化产业,恐怕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3.4海外成本显著高于我国

近两年我们研究海外公司,最大的感触就是其在同种产品上的成本远超国内企业。例如MDI领域,16年巴斯夫、科思创与万华收入非常接近,相差不到10%,但盈利却只有万华的41%和23%,原因就在于前两者的三费高达19%和17%,而万华仅为6.4%。丙烯酸领域中由于卫星石化与Arkema收入体量不同,我们仅比较EBITDA Margin,分别是19.3%和11.7%,相差也接近一倍。尤其需要指出的Arkema是将丙烯酸及下游涂料做为溶剂板块统一披露,丙烯酸大体占到该板块收入的一半,涂料业务毛利率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远高于丙烯酸,所以两者的真实盈利差距还要更大。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只要海外企业没有技术专利保护,单纯在成本竞争层面,我国的优势是碾压式的。而这背后的原理也不难理解,毕竟欧美已经富裕了几代人,整体生活标准和收入标准太高,自然成本控制就很难做到我国的程度。仅以管理费用为例,欧美企业高管动辄就是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年薪,而我国化企高管连上百万人民币年薪的都不多见,两者在成本上如何竞争?除非海外企业肯将其收入降至与我国同等水平,否则在同类产品上的成本竞争就会一直处于劣势。

3.5海外装置严重老化

近20年海外企业在传统化工领域很少投资,甚至在这几年欧美持续零利率的刺激下,企业也宁可回购股票也不新建产能,03年至今的股票回购金额高达7万亿美元,经济严重脱实向虚,和我国同期的海量产能投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造成了海外产能严重老化,竞争力大幅下滑,像BASF路德维希这种圣殿级的产业基地,都是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40年历史,即使当时的设计理念和装置再先进,和以万华八角工业园为代表的中国最新一代产业基地相比,还是渐成落日黄花,甚至前期还屡屡发生铁路桥坍塌、管网爆炸等严重事故,体现出其竞争力的大幅削弱。而且海外像这样超期服役的产能还有很多,这就像当年的北洋水师,虽然号称远东第一,船龄却比日舰早了整整一代,同等吨位下的主力舰航速和动力仅是后者的60%和40%,最先进的速射炮数量比竟达到97:0,在与我国09年以后才建成的主体产能竞争时,难免会重蹈甲午海战的败局。

4、中国化工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欧洲和日本化工产能居于全球成本曲线的最高水平,在电动车、智能手机等新兴下游领域的发展又落后于我国,其擅长的高端精细化工领域也在坐吃山空,技术上不断被我国突破,未来将呈现持续萎缩状态。例如欧洲明年就将退出120万吨PVC产能,占比20%,日本未来3年也将关停近2千万吨炼油产能。美国虽然依托廉价原料,近两年化工有所起色,但从历史看,任何大国一旦开始去工业化进程,想再重拾工业化都鲜有成功先例,毕竟制造业赚钱太过辛苦,资本一旦习惯了投机的暴利,就很难再“由奢入俭”,更何况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资源即将被全球分享,成本优势正大幅削弱,再次复兴的难度很大。相比之下,我国还处在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历史进程之中,2010年我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截至15年已达到美欧日等西方国家总和的67%。如果未来两者增速差还能维持在6%,则2025年我国就将全面超越所有发达国家工业产值总和。化工作为给工业配套的材料行业,其全球占比也应和整体工业产值匹配,达到50%以上。

4.1中国化工未来发展两大方向

我国很多基础大宗品,如三酸两碱等全球占比都超过了50%,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未来上游发展方向无疑要在还大量进口的产品中寻找机会。其中16年乙烯和PX的当量进口量分别超过1400万吨和1200万吨,金额都在千亿以上,有待通过未来的新建大炼化和乙烷裂解填补。虽然大石化技术上比较传统,不为资本市场偏爱,但从海外可比经验看,全球化工50强中除杜邦等极少数企业,大都拥有相当体量的炼化产能,如台塑、雪佛龙等更是以炼化业务为主。另外大炼化还提供了三烯三苯等重要石油原料,给了企业相当大的向下延展空间,如陶氏化学、利安德巴塞尔、英力士等都是依托上游炼化成为中游化工产业巨头,因此这个行业是可以产生很多大市值企业的。而且我国绝大多数炼化产能都在中石化手中,新进入企业又都是民营PTA巨头,如果能凭借更为高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将PTA行业的发展历程复制在炼化行业,将有望实现市值的重大飞跃。

除了上游大炼化以外,未来更大的发展方向无疑就是我国尚未攻克的产业短板和新能源、新材料。从历史经验看,我们每突破一个下游应用,都会给上游产业链中的化工企业带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如伴随着显示面板行业京东方的崛起,康得新等电子化学品企业就获得了快速的成长。未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芯片国产化,与之配套的光刻胶、电子特种气体、封装材料、高纯试剂等行业无疑也会迎来大发展。还有我国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的发展,对碳纤维、聚碳酸酯等高端工程塑料也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外新材料领域的聚苯硫醚、聚酰亚胺我国都还有待突破,新能源领域的各种锂电池、燃料电池材料等未来也存在着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4.2研发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式主要以数量型为主,强调成本控制和产业规模,这也成为我们最关注的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甚至这两年的周期性行情还进一步强化了这个选股逻辑。但展望未来,我国企业已经进入和发达国家全面比拼品质、比拼研发的阶段。相应这就对企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以成本控制、产能扩张见长的企业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向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这才是未来最重要的选股逻辑!我国化工研发人员数量庞大,水平普遍不逊色于欧美,但薪水却只是其几分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做同样的研发,投入远少于发达国家。其实相比大宗化工品原料高度依赖进口油气,我国在研发投放所需人力资本上的禀赋优势无疑更为突出。而且随着近两年的周期反转,很多化工企业盈利都达到几十亿的规模,未来如果能找到好的产业方向,完全有能力大手笔投入研发,积极推进上下游整合,最终发展成为平台型企业,并冲击世界化工50强。

4.3“中国版”世界化工50强

我国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在钢铁、水泥、家电、汽车、手机等行业的全球50强中,都有大量的中国企业,但化工行业却只有中石化上榜,这既表明了不足,也代表了巨大的发展空间。16年化工50强最后一名是科莱恩,其收入规模为413亿人民币,今年万华化学前三季度收入已近达到389亿元,全年营收大概率就将冲入全球50强。并且凭借着今年近百亿的巨额盈利,公司未来有几百亿的投资能力用于新项目建设,营收规模还将继续大幅增长。康得新作为国内化工行业市值第二大的企业,一直以3M为对标企业,致力于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在预涂膜、光学膜、柔性材料领域都是国内龙头,并且还在进军裸眼3D、VR显示等新兴领域,集团层面也在大力推进碳纤维项目的商业化,其16年收入为92亿元,净利润近20亿元,过去5年收入和利润的复合增速为43%和81%,如果线性外推,再有4年收入规模就将达到550亿元以上,大概率也将冲入世界50强,如果以利润衡量其超越所需时间还要更短。荣盛石化作为我国PTA的龙头企业,未来还将通过新建的浙江石化切入上游炼化领域,19年1期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新增收入将达到上千亿元,届时公司也有望冲入全球50强。其实国内正在快速发展的化工企业还有很多,如立志成为全球最大丙烯酸企业并进军乙烷裂解的卫星石化、PTA另三家巨头恒逸石化、恒力石化和桐昆股份,都有望最终进入全球50强俱乐部。

4.4中国化工未来在品牌和创新

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规律看,只要政治稳定,30年必有所成、50年则有大治,70年就将进入盛世。从78年改革开放算起,我们已经和平发展了40年,积累了相当的国力,未来配合技术进步和精细化程度提升,10年之内就有望在高端制造领域与日本、德国并驾齐驱,中国制造也将成为全球一流制造的代名词。国内化工在现有绝大多数产品上都有望做到全球规模和效益第一,我国也将崛起为世界级化工强国。20年内如果再依托“一带一路”和军事现代化,构建起人民币主导的全球化金融体系,综合国力将和美国全面接轨,我国制造业也将具备全球性品牌溢价。我国下游消费类化工品,如轮胎、涂料、日化、润滑油等行业将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品牌,有望复制阿克苏、路博润等50强企业当年向全球品牌输出的成功经验。从更长期看,我国将凭借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创新人才集聚,拓展出人类生产力的新边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并推动全球进入下一轮康波繁荣期。我国化工产业也将承接发达国家停滞多年的技术创新,研发出新的颠覆性产品,替代现有成熟产品替代,化工龙头也将再现从0到1的成长性。30年后,我们会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