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爆炸化工厂原合作工程师自述:安全隐患早有端倪,当地政商关系复杂
鹏卫国干了18年工程技术服务,他曾多次到过响水生态化工园,和天嘉宜化工公司更是有过频繁的业务接触。鹏卫国形容,他们彼此的关系就像“老朋友”一样。
3月21日,响水化工园爆炸的消息在化工圈的微信群里传开了,当看到“天嘉宜”三个字出现时,鹏卫国的心里“疼了一下”。
鹏卫国向深一度记者细数了过去多年,他在天嘉宜乃至整个响水化工园区的所见所闻,从生产安全到园区规划,再到政商关系,大大小小的问题早有端倪。“这里发生爆炸我并不意外,但毁灭性如此之大是我始料未及的”。
爆炸发生后,鹏卫国希望不只是响水,整个化工界以及各地政府,都该把这当做一次自省的机会,是时候考虑一下,如何才能让一个化工园健康的发展。
以下为鹏卫国自述。
爆炸后的救援现场
“最不稳定的因素是人”
我是从2007年开始和天嘉宜有接触的,那时他们正准备从江阴搬到响水。后来因为业务关系,我去过天嘉宜在响水的厂区很多次,最后一次去,应该是2018年的7、8月吧。
说实话,看到这次爆炸的企业是天嘉宜的时候,我心里“疼了一下”,无论它有什么样的问题,接触多年,我对它还有这片园区都有感情。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变成一片废墟了。
爆炸事故之后,我第一时间在网上查看了现场图片,推断爆炸可能是发生在固废仓库和焚烧车间那片区域,后来一些媒体报道也倾向于这点。
天嘉宜公司的固废焚烧车间位于厂区的最西侧,靠近围墙,外面就是公路。早年建厂时,包括天嘉宜在内的很多企业,对固体废料的处理都不重视,甚至随意掩埋,大约2015年之后,各个企业才纷纷投建了自己的固废焚烧车间。
按照天嘉宜生产的产品,它的固废仓库里多是易燃易爆品,比如硝化废料等等,一点明火都可能引起巨大的危险。所以在这种车间,电源系统、仪表仪器都做过防火处理,不会产生火星或者静电。
到天嘉宜公司走访时我注意过,固废仓库和焚烧车间的员工都穿了防火防静电的劳保服装。除非操作失误或者使用明火,正常操作下,设备自身和员工活动产生火星和静电进而引起爆炸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排除车间内部不规范操作的可能,一些外部因素同样可能引起爆炸。
据我所知,为了环保,去年开始,整个响水化工园区都进行了煤改气,但整个响水化工园区内是没有天然气管道的,大小企业都要使用外置的天然气罐。天嘉宜公司也从去年开始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固废仓库东侧不远的位置就是天然气罐的置放点,两者之间是一条过道,我目测有二三十米左右,理论上是安全距离。
更换天然气罐的时候会有运输车进来,一搬这种货车车体都很长。拿天嘉宜公司来说,虽然天然气罐的固定位置与固废车间距离是安全的,但是送气的货车在行驶、掉头的时候,难免会与固废焚烧车间离的很近,媒体报道里,爆炸时有天然气车出入。按照安全规范来说,这类车辆进厂时,都是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的,我不清楚,在天嘉宜内是否有这类相应的措施。
如果车辆产生静电,废料有可能会被引燃引爆。一旦固废车间起火或爆炸,天然气罐也有被引爆的风险。从爆炸后的航拍图上看,天嘉宜的天然气罐已经炸没了,一个气罐储量大约是4000立方,威力是十分可怕的。
另外,我觉得,最不稳定因素其实是人。比如说一个运送天然气的物流公司,他可能有十辆或者二十辆车,每辆车的司机工作方式和习惯都不一样,他到了新的一个地方送气,可能对这个工厂的环境,安全范围都不是很清楚。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除了天然气罐车以外,化工厂内还有运送废料的叉车,这些叉车也是外包的车辆。叉车将废料从车间运送到固废仓库,再运到焚烧炉。我到响水的厂区出差时听人谈起过,很多工厂的叉车都是向附近村里租赁的,按道理说,这些长期在厂区工作的车辆也应该做一些防火处理。
被救出的伤者
被“赶过来”的化工厂
早年,江阴市因为发展化工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污染,2007年,江阴地区进行结构转型,决定要把中小规模的化工企业“赶出去”,企业留在当地的运营成本增加,一些化工企业就跑到响水来了,天嘉宜等很多工厂都是在那个背景下来到了这里。
但是当时,响水地区的配套设施和化工人才都没有,园区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厂、没有统一的设备管廊,没有集中的固废处理厂,企业是看中响水地区的税收、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
在化工园建设之初,就有很多环境、安全隐患。建厂之初,各个企业直接铺设通往河道的排污管道,这在当地政府是被默许的,直到近年环保问题被抬上桌面,排污的情况才有所改善。
其实我们国内大多数的化工园区都存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拿响水化工园区来说,如果在园区里铺管道,集中提供天然气,再通过管道传输到各个企业,只要在企业留一个阀门就可以了。现代化的阀门都可以远程监控,这样的话就用不着车辆来运输燃气,也不存在外部车辆进入园区的风险了。
如果一个园区只有一个专门集中的供气点,危险源就只有一个。现在的情况是,天然气罐分布在响水化工园区不同的企业内部,危险源就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就我所知,江阴的工厂搬到响水时,一些有经验的员工跟着过来了,那批员工的“根”不在响水,是不可能长年累月在这里工作的,势必江阴这边过去的人就要回流。这个时候,工厂就开始接收大量的本地工人。
天嘉宜是入住园区比较早的工厂,也为园区培养了一批人才,一些员工在掌握了某个技能之后,就换到新的公司去领更高的薪水。生产管理是需要积累经验,一个员工对一个装置熟悉了,它产生问题,可能很快会知道问题点在哪里,但是对于新员工来说,肯定不清楚。员工流动性太大,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没有帮助。
这两年,我去响水园区时发现,包括天嘉宜在内,在厂房车间见到的员工总是不一样,可见员工流动性之大。
复杂的政商关系
在响水化工园区,政、商、民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工作多年,我也有一些见闻。
在新闻上,总能看到关于响水化工园污染的报道,但一些企业告诉我,当地还存在着一条举报“产业链”。比如说,一个企业发生了环保排放的问题以后,有一批专门举报的老百姓。举报之后,地方政府去协调,企业给举报者补偿款,举报者拿到钱就不再追究,当地政府也不再查了,政府肯定是希望企业连续的生产,带动当地经济。
甚至一些企业内部员工也会和当地百姓“合作”,假如某家企业的员工知道今天自己的厂子要排放污染物时,他会通知老百姓去举报,等工厂赔偿举报者之后,员工再从里面“提成”,当然只是一小部分人在这么做。
当地企业对响水政府也是既爱又恨。对于政府的态度,企业之间流传着一句“笑脸相迎,关门打狗”的评价。招商引资的时候,笑着脸,给你提供很多政策。等你进来了,买了土地要建厂了,开始“吃拿卡要”,否则会在小事情上“刁难”你。
比如说,我今天要去某委办局递交一份审批报告,按理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告诉我需要带什么材料。但是往往没有经过三次五次是办不完的,这个过程当中,他没有一次性的给你讲清楚,但要是请对方吃个饭或者喝个酒,问题也就解决了,慢慢的,政商之间的“餐桌文化”就形成了。
尤其过去,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作为技术服务方,也和企业一起参加过这种饭局。饭局上,总能看到当地官员出现,以前酒水档次要高一点,招待费用也更高,现在已经收敛很多。
我曾见过当地官员向企业提出“入股”的想法,在饭局上,官员直接把某些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带了过来,他们通常是官员很信任的人开办的。园区内的企业请第三方公司做咨询的话,这笔咨询费在账目上是合理的,至于咨询费的最终去向就不好说了。
后来,我自己在饭局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咨询公司出现,一下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但事实上,没有哪家企业希望和地方官员这样搅在一起。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之下,一个园区想要健康发展是很难的。
回不到的从前
在中国,很多化工企业的老板都是刚刚“洗完脚上岸”的农民企业家,在大家的观念里,追求经济利益是第一位,很难接受先进的办厂理念和管理理念。
在我看来,我们的很多化工园充其量只能算作“工业集中区”,园区内看似工厂很多,但产品种类很杂,没有一个合理的布局。
真正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园区内应该是上下游企业分布合理,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合作,节约成本。一个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园区,是未来园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世界上,欧洲已经进入到智慧园区的阶段,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在中国跑了很多的园区,包括宁夏、新疆、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都去看过,真正形成规模的、形成良性园区的,只在上海见过。上海这个园区内,各类企业都是上下游的产业关系,园区里面的水、气、电都是在公共的管廊上面经过的,跟响水园区的管廊相比整齐很多,管理也是统一进行。
中国的化工园区想要发展,首先在产业链的规划上要进行调整,化工园区在招商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产业基础。另外,作为地方政府,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下一些功夫,因为现在很多企业到一个新的地方来投资,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包括新疆内蒙都存在这个问题。
企业匆匆忙忙的花两三个月培训出来的工人,没有什么操作经验,刚进厂的工人就像刚进学校读书的孩子,对这个领域懵懵懂懂,只会操作某一个步骤,这对安全生产也不利。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也应该向欧洲的国家学习。据我所知,在欧洲,一个化工厂到某地落户的时候,地方政府会对这片土地进行采样,检查土壤的品质,如果企业搬离,必须要把这片土地恢复到原有的品质才行。这样的方式也促进企业自律,如果肆意污染,将来恢复土壤质量的成本就会很高。
在国内,污染严重的企业往往是呼之即来挥之则去,企业来的时候虽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往往带来的污染问题更严重,甚至有些企业在厂区直接挖坑填埋,那日后政府修复土地时,代价往往要比收益更高。
拿响水来说,如今化工园区去留是旦夕之间的事情,工厂炸掉可以换个地方重来,但对于世世代代生存在这里的百姓来说,有些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文中 鹏卫国为化名)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