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终于不是理综奖了!

文章来源:青塔 发布时间:2019-10-10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姆,吉野彰,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姆,吉野彰,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贡献。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高龄97岁的“锂电池之父”、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古迪纳夫为现代锂离子电池做出了先驱性和领先性的贡献,在1980年,古迪纳夫与日本学者水岛公一等人,突破性发明了锂离子电池的阴极材质钴酸锂(LiCoO2),开启往后30年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研究。

锂离子电池是可携式电子设备中可充电电池最普遍的类型之一,古迪纳夫团队的研究后来还发明了锰酸锂(Li2MnO4)、磷酸铁锂(LiFePO4)。索尼在1991年采用古迪纳夫理论,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陆续步入便携式新能源的时代。

古迪纳夫醉心于电池研究,打造出体积更小、容积更大、更稳定的锂离子电池,除了商用以外,锂离子电池可用于军事,纯电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2017年,当时94岁的古迪纳夫高龄打造出“全固态”(all-solid-state)锂电池。此次古迪纳夫喜提诺贝尔化学奖,刷新了诺贝尔奖得主最高龄纪录。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迈克尔·斯坦利·惠廷汉姆于1941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林肯郡斯坦福德学校接受教育,然后前往牛津大学读无机化学。他于1964年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获得硕士学位。作为锂离子电池之父,惠廷汉姆于2004年获得电化学学会电池研究奖,并因其对锂电池科学与技术的贡献而于2006年当选为研究员。2010年,他被授予美国化学学会 - 化学科学成就NERM奖,以及 GreentechMedia前40名创新者,为推动绿色技术做出贡献。2012年,他获得了国际电池协会颁发的 Yeager奖,以表彰他对锂电池的终生贡献。2015年,他因电池寿命贡献而获得NAAbatt奖。 

吉野彰

“锂离子电池之父” 吉野彰,1985年Yoshino研制出了世界首款锂离子电池模型,他目前是朝日化学集团的荣誉顾问,朝日化学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供应商。

上世纪 80 年代早期,Yoshino 开始在朝日化学的研究室研究聚乙炔,这种导电聚合物是由日本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Hideki Shirakawa 发现的。虽然这种材料大多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和半导体,但 Yoshino 敏锐地察觉到诸多需要可充电电池的小型电子设备开始进入市场,而后他便开始了该领域电池的研发。

获奖领域变化万千的“诺贝尔理综奖”
获奖领域变化万千的“诺贝尔理综奖”

说起诺贝尔化学奖,不得不提到它的俗名“诺贝尔理综奖”。

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被多次颁发给生物、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物理等领域,可谓是“不务正业”。据统计,2001年至2016年,在已颁发的15个诺贝尔化学奖中,与生物相关的化学奖达10次之多。

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比如:

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冷冻电子显微镜术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生物物理学家。

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进化控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生物学家。

因此诺贝尔化学奖曾被不少科学家戏谑称为“诺贝尔理科综合奖”。

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甚至被颁给了一个似乎属于农业领域的研究,表彰“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不得不说“贵圈真乱”。

当然,这并不是诺贝尔化学奖为了颁奖而“凑数”的“抖机灵”。事实上,诺贝尔奖的颁发一直以来都遵循“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那诺贝尔化学奖为何频频“张冠李戴”?

有分析称,研究生命问题时,研究对象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但在探究其内部细节的功能意义与变化调控时,实际上遵循的是化学规律,理应属于化学范畴。

二十多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2000年—2018年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8年:下村修(日)、马丁·查尔菲(美)、钱永健(美),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2009年: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英)、托马斯·斯泰茨(美)、阿达·约纳什(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贡献。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发明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

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迈克尔·莱维特(英、美)、阿里耶·瓦谢勒(美、以色列),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2014年:埃里克·贝齐格(美)、威廉·莫纳(美)、斯特凡·黑尔(德),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做出贡献。

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美),因“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获奖。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在开发对生物分子进行高分辨率结构测定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方面的贡献而分享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8年:奖项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实现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授予给美国科学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科学家温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们实现了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