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著名光化学家、北大名誉教授藤岛昭在央视《开讲啦》开讲。在与中国持续交流的40年间,藤岛昭培育了38名中国留学生,其中3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因此荣获2019年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
藤嶋昭生于1942年,197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2003年,藤嶋昭从东京大学退休,担任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席一职。同年他还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9年,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今年3月,藤嶋昭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多年来,他也是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呼声很高的科学家。藤嶋昭的研究领域是光电化学,被誉为“光催化之父”。50年代发明半导体之后,出现了半导体电化学领域,但是直到1972年藤嶋昭等人发现‘本多—藤嶋’效应,这一领域才拓展为光电化学。”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不会脏”的神奇纤维,不会起雾的神奇玻璃,“光催化之父”藤岛昭将这些神奇的光催化实验带到了节目现场,引得主持人和观众惊叹连连。他希望借这些实验让观众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从中感受到研究的快乐,正如他所喜爱的《论语》中所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藤岛昭用《知 好 乐》这三个学习的境界作为自己的演讲主题——了解、喜欢、进而以之为乐。他认为只有沉浸到学习的快乐中,哪怕是找到了一丝新的发现都感到兴奋不已,这才是真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藤岛昭不仅自己热爱中国圣贤留下的典籍,也希望中日青年们都能够好好学习这些中国的优秀古典文化。当藤岛昭在演讲中回忆52年前自己最初完成光催化实验时的情景,依然如同孩子发现最有趣的玩具般激动快乐。藤岛昭勉励中日两国的年轻人都要像他一样,以学习为乐。
“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成果让大家感到幸福”
作为前沿科技光催化的权威人物,藤岛昭也在节目中给大家分享了光催化的应用,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所使用的光催化自洁玻璃可以让其表面永远保持清洁、透明的光催化涂层则可以使镜子不产生雾气、甚至光催化还可以用在空调过滤器中来分解甲醛等有害气体。而光催化最新的应用竟然是用于疾病治疗,并且藤岛昭研发的光催化捕蚊器更是已经在疟疾肆虐的地区开始使用。
从最初发现光催化时的不被认可,到发表《Nature》后受收到追捧,再到现在光催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藤岛昭说他不断研究的目的和动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他的研究,缓解能源问题、洁净空气水质、减少疾病发生,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
藤岛昭说,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所有的研究人员齐心协力,才能发现科技宝藏,为社会造福,而这也是他自己对于最爱的诗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解读。
“一门三院士,桃李满天下”
▲从左至右分别为:学生刘忠范、桥本和仁(东大教授)、藤岛昭、学生姚建年、学生江雷
藤岛昭最初与中国结缘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这40年间,他培育出了38位中国留学生,每一位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其中3位更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藤岛昭在学生们毕业以后也依然给予全力支持,资助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回国研究。而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藤岛昭更是因此促成了一年一度的中日双边光电智能材料和分子电子学讨论会,自1994年延续至今。
藤岛教授培养学生向来以表扬为主,他认为表扬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对于无可救药、吊儿郎当,经常旷课、随心所欲的学生,他也会毫不留情地训斥。
节目现场藤岛昭的高徒之一——姚建年院士惊喜现身。姚院士回忆在日求学期间的点滴,感叹藤岛昭不仅是自己学术上的指路人,更在生活上给予了自己这样的中国留学生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学生们都称藤岛教授为恩师。曾经藤岛教授觉得学生宿舍条件太差,就把自己家里的冰箱、电视、洗衣机,亲自开车给学生拉到了宿舍。为了解决留学生的住宿问题,藤岛教授曾在日本买了四个单间的房子,给留学生住。
“不看动漫的日本教授”
生在动漫大国的日本,大家都觉得藤岛教授也是看过动漫的,然而在被问及喜欢看什么动漫呢?藤岛教授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说他没看过漫画或动漫,平时的娱乐活动是看书、思考,手机也只是用来接打电话。
“诺奖还为时尚早”
因为在光化学领域的研究,藤岛教授也成为了诺贝尔奖提名的常客,当被问及多次被提名却未获奖的原因时,藤岛教授回答道还为时尚早,光催化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然而每年揭晓诺贝尔奖的时候,许多日本的媒体都会到藤岛教授的研究室,每次藤岛教授都要因为未获奖而向媒体们道歉,这令他觉得不可思议。
东京大学的青年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向藤岛教授提问:科研时遇到困惑,该如何处理情绪?藤岛教授回答说,这并不需要感到不安,而是应该感到幸运,因为这个时候就是机会!或许可以为你打开新思路,如果即便如此,也不能化解情绪怎么办?藤岛教授开玩笑地说:“那就去喝酒吧!”
“中日青年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要永远抱持积极的态度”
作为舞台上中日交流的纽带,藤岛昭在被问及如何评价中日青年时回答,学生都是一样的,他从来没有按照国籍来区分学生,要说不同,只有在学习态度上,是积极地去尝试还是轻易放弃,他说年轻人就应该不断挑战,必须始终积极进取,因为人生只有一次,对有限的时间加以有效的使用,就像77岁的他一样,回首自己的岁月,不留任何遗憾!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