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H影响到众多公司职能,因此所有相关企业都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果企业能将REACH法规当作一种战略机遇,那么它将帮助企业保障并且提升公司价值。
2006年12月18日,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法规(简称REACH)。2007年6月1日该法规生效。由此伴随而来的是将近3万种化学物质的6个月预注册义务及其运用:即从2008年6月1日起至2008年12 月1日止,只有在这期间对产品中所含化学物质完成预注册,才可继续在欧盟市场销售并享受正式注册的缓冲期。未按照要求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将失去欧盟市场。
根据REACH法规,参加预注册的企业按照不同吨位可以享受3年半、6年、11年不等的注册过渡期。在此期间,企业进出口可照常进行,原有的市场份额及业务连续性也不受破坏。对于制造商或进口商而言,免费预注册所提供的过渡期可方便信息共享,避免重复研究,从而减少企业成本。
反之,不参加或错过预注册则意味着不能享受3个相应过渡期的待遇,并必须在2008年6月1日以后按照要求进行严格的正式注册,否则就不能继续生产或进口,而直接进行注册需要购买大量数据,这样注册成本将大大提高。
因此,只有进行REACH预注册,才能赢得对欧盟贸易的主动权。
REACH带来的巨大冲击
REACH并不只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规例,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其影响范围极其巨大,不仅将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500多万种制成品全部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而且即便是欧盟自己生产的、用于出口的和从国外进口的所有化工及其下游制品,都必须进行注册并被许可后,才能在欧盟市场上流通。
可以说,该法规历史上第一次不仅涉及化工生产及销售行业,并且影响到几乎所有使用或者提供化学物质及其配制品的公司和企业;不仅开辟了欧盟人类安全及环境保护立法的一大全新领域,而且将极大地改变全球竞争环境和化工产业格局,给全球企业的产品出口及质量保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印染、机电、电子、玩具、家具、汽车等产业均在受控制之列,所涉及的产品多达数百万种。由于产品中的化学物质都要报经欧盟管理部门注册(据欧洲研究机构估算,每种化学物质的注册成本高达8.5万欧元),而所有物质检测和注册费用均由企业承担,故保守估计,中国企业每年为REACH所要负担的成本为5亿~10亿美元。
另据统计,REACH法规的实施将使中国企业向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成本上升5%,进口成本上升6%,中欧化工进出口总额下降10%,20万中国相关从业人员面临失业。可见,欧盟REACH法规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所遭遇的最大贸易壁垒。
实例与背景
单以中国江苏一省为例,其六百多家化学品生产企业及数万家轻工、化纤、工具、家电、医药等化学品下游企业都将面临REACH的严峻考验。因为欧盟早已成为江苏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贸易总额达到663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总额超过50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4强,在中国出口国别地区中名列第一,仅化工产品出口就达17.7亿美元。
再拿中国染料业打比方,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染料业来说,REACH更是一大挑战。中国是全球染料生产及出口第一大国,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口增长,仅去年染料出口量已超过全球的25%。其中对欧盟出口在13万t左右,占出口总量的约1/3,出口品种约200多个。 可见,欧盟是我国染料的主要出口地之一。据欧盟预测,REACH法规对中国染料行业的冲击指数(反映不同行业受冲击程度的指标)高达70%,可能使价格提高6%以上。
与此同时,包括中国纺织和服装供应商在内的众多化学品下游使用者也都被纳入到REACH法规的管制当中。
在这一巨大的冲击之下,一时间有关这一新立法的复杂性以及企业由此所承担费用的讨论充斥着当前各大REACH辩论会。中国国内目前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REACH专业服务机构,但其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范围各异,因此使用者应当认真甄别。
事实上,讨论和研究REACH法规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归根结底应当更倾向于考虑其对公司产品组合的影响,并由此延伸至它对公司的利润情况、业务计划乃至公司价值的影响。
按照“预期成果”措施进行实践评估
在公司实践评估中,最常用的措施要数“(预计)产值法”及“(贴现)现金流量法”。两种评估方法大体上是等值的,并且在同样的前提下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因为两者都立足于同一投资理论,即“资本价值估算”理论。
由于公司的价值都产生于公司所有者权益或者(自由)现金流量的货币价值,因此,REACH所造成的影响也应当照此方法从公司价值着手进行推导。这样的话,针对许多产品,公司就应当先审查其“期望现金流量”;刚好位于公司盈利能力门槛上的产品可能因为REACH而不再盈利,因而必须被剔除出公司的生产项目。如果由于业务政治上的原因,公司不得不死守不再盈利的产品时,则可能在REACH的冲击下对公司价值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作为一项新的化学品规例,REACH给公司管理尤其是公司的战略定位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REACH可能改变全球竞争环境,因而所有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产品组合的战略决策。此外,REACH还将对公司的各大业务部门和主要初级价值创造职能(如供应链、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等等)以及公司其他相关辅助职能,如IT 或者法律执行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变化进而将对公司业务的全局规划产生直接影响。而众所周知的是,公司的业务规划本身就是公司价值衍生的基础。
未知的影响范围
针对REACH采取的措施,其影响范围及所涉及的众多行业分支往往是未知的或者是不可预测的,请看以下的例子:
纺织行业是否被波及?回答是肯定的,尤其在中国的纺织和服饰行业中,经常会使用到许多化学品,如染料、添加剂、涂料及稀释剂等等。所有这些产品中所使用的化学物质都必须严格遵守REACH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预注册和注册。
涡轮生产商经常使用化学物质或其配制品对建筑元件进行表面加工,他们也常常按照自己的配方对化学品进行混合,那么他们也将受到REACH法规的限制。
又如,许多中国企业在生产配方中使用一些化学物质或其配制品,以满足其客户的个别特殊需要。这些被使用的化学物质往往只是些很少量的特殊产品,往往缺乏许多必要并且可信的专业解释。
在以上所有这些例子中,首先,第一大风险在于,这些化工产品以后可能在欧盟市场上不再供应,因为其供应商碍于(相对盈利潜力而言)过高的注册成本而不予以注册。由此整个产品生产线则可能陷入瘫痪,并可能进一步威胁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其次,在公司对其机密信息进行公布(如SIEF——“化学物品信息交流平台”)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风险,即:从公司欧盟客户的角度而言,它可能导致欧盟客户(在掌握产品原材料购买渠道后)转变产品购买策略。因此这一点必须相当谨慎地列入中国生产商的营销策略当中。
再次,REACH的出台使许多公司的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组合”也随之发生变化。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小型供应商们可能因为无法参与联合注册或者认为不值得自己注册而退出未来的供应市场,由此则很可能在供应商市场上形成寡头甚至垄断。全面的视角
为了帮助中国化学品制造商,供应商和下游用户尽早将其各项业务引入到REACH的轨道上来,从而化REACH为战略机遇以提升公司价值,PwC(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打造出一套“RE(A)CHeck your Portfolio ”(“重新审视您的产品/业务组合”)服务。
右图显示:REACH不应当只被简单地视作一种一次性的成本要素,因为几乎所有重要的公司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REACH法规的持续影响。
从公司财务制度(如设立公司准备金)到保护公司无形资产(在成立注册共同体时),从引入现有法规执行机制到保障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再到业务拓展及企业管理(“业务计划审查”)。只有对REACH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其复杂性。
缩小产品组合
对于年销售额在1~5000万欧元(当前汇率10.6510)之间的中型企业而言,其专属供应商们尤其能够感受到REACH的强烈冲击。
过于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其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盈利或者盈利少的产品。如果公司能及时发现这些利润贫瘠或者没有利润的产品,就可以大大降低REACH影响的复杂性,从而使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产品层面上得以优化和提升。
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公司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如果技术上可行,公司应该为盈利多的产品创造更大的生产能力,并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盈利少或不盈利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些生产能力既包括公司闲置未使用的冗余生产能力,也包括公司目前所能维持并扩展的生产能力)。当然,在必要情况下,公司也可以通过降低生产能力以减少固定成本,从而优化公司的整体价值。
在多数情况下,一项系统的产品/项目分析及优化措施可以帮助企业缩小产品组合。这样,不仅降低了产品组合的复杂性 ,而且让公司节省了由REACH带来的相关费用,原因在于通过该措施,公司能够将与REACH相关的化学物质从其产品组合中剔除。
REACH的利用——公司并购
针对REACH所进行的各种战略思考将我们进一步拉到全球竞争环境及化工行业经济周期形势上来。新的欧盟化学品规例——REACH无疑将给全球化工产业结构造成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该法规也刺激了整个化工行业内公司并购活动的日益频繁,并进而对公司并购程序以及并购规模和力度产生影响。其结果可能导致各种产品及业务组合的改进并造成附加的并购交易,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领域。
化工行业的并购动力不断提升,导致近年来的并购交易总额也急剧上涨。近两年,尽管全球经济遭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公司并购相关的评估业务仍然频频接近2000及2001年的历史最高值。如此高的“倍数”(特指公司价值评估中所使用的“EBIT-乘数”及“销售额乘数”等等)以及由众多市场参与者共同做出的2009年化工行业“经济腾飞”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促使各大公司股东或管理层将“公司出售”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拉入其考虑范畴,同时(在实施繁琐的REACH法规执行程序之前)可能付诸“公司上市”以达到优化公司价值的目的。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