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场化的国家石油公司,中化的前身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从事原油、化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属于典型的贸易型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中化上有原油进口渠道,下有加油站,唯独缺少中间环节的炼厂。
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是石油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
市场剧变,如何应对?只有积极转型,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中化才有生路。这是中化集团领导班子的共识。
从此以后,中化集团用了18年时间来打造公司的能源版图。
1、2002年集团成立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化的石油业务从贸易领域拓展到上游开发领域。
2、2005年中化集团决定自主投资建设大型炼化项目,2006年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标志着中化的炼化破局之旅正式上路。
3、2008年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开展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前期工作;2011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复;2012年8月20日,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4年7月,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2.34亿元。
截至去年,中化在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6个油气合同区块,权益内油气2P(证实与概算)储量超过8亿桶,全球原油和成品油经营总量近1亿吨,拥有加油站逾900座。公司能源板块业务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石油贸易、石油炼制、仓储物流和分销零售全产业链。
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国家“十二五”建成投产的重点项目,设计年加工原油量1200万吨,主要生产高质量煤油、汽油、柴油等产品,2006年筹建,历经8年,2014年7月建成投产, 2015年9月获得成品油来料加工出口资质,并在当年实现成品油出口。
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
大港应当“输”良油
自2015年以来,全国已有16家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还有3家正处于公示期,尚未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准,额度为984万吨。此外,有12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额度为4929万吨。
而反之另一面,据相关部门统计,到去年底全国炼油能力相比消费能力过剩1亿吨左右。随着地炼企业加入进口原油领域,市场供应更趋过剩。
自成立之初,中化集团泉州石化2015年加工原油997万吨,负荷率83%。2015年9月集团获得成品油来料加工出口资质,当年就实现了成品油出口。目前成品油出口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荷兰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占比在70%以上。
泉州石化项目的总体设计专家王玉翠认为,泉州石化的地理位置和中化发展思路都支持扩大规模,可以直接做到3000万吨炼油能力,并向化工下游发展。张强也表示,根据泉州石化发展规划,后续项目陆续上马后,泉州石化将建设具有3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规模的世界级现代化石化产业基地。
目前泉州石化已经供应汽、柴、煤油和聚丙烯等20余种石化产品。乙烯装置建好后,将在下游产品有更多拓展。泉州石化拥有优良深水港口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实现炼化一体化,将增强企业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
优良的港口条件、先进的技术路线选择、精良的工艺装置,再加上中化集团一直擅长的进出口贸易,使得中化泉州石化项目开工投运之后,产品远销国外,在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
高标准拼出“新高地”
国内炼化市场早已被“三桶油”占据,不断增加的炼化产能更是加剧了炼化市场的竞争。来自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已达24个,炼油能力已达7.1亿吨/年,总体过剩能力达1亿吨/年,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绝非易事。
中化泉州石化采用当前业内最先进的“渣油加氢+延迟焦化+催化裂化”加工方案,主装置均采用国内外一流技术组合,各装置采用的工艺技术,若国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则采用国内技术,如催化裂化装置等,国内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则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如渣油加氢、加氢裂化等。
据悉,渣油加氢4M150新氢压缩机是中化泉州石化的关键装备,该设备国内尚无满足要求的产品,国外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能够生产。国内近年新建千万吨级炼油厂此系列级别的压缩机均从国外引进。
“选进口设备,因为技术和应用经验成熟,决策者也不用担风险责任,选国产设备则相反。但问题是,重大项目都不给国产装备机会,中国制造又如何强大起来呢?”张强介绍说,中化泉州石化经过反复调研、详细论证,决定与国内石化装备龙头企业——沈鼓集团联合攻关,立项生产国内首台4M150新氢压缩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类似的国产化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为渣油加氢装置压缩机配套的大型增安型同步电机、用于焦化除焦的高压水泵、蜡油加氢裂化装置中的高压螺纹锁紧环换热器等过去依赖进口的高端装备,均在中化泉州石化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通过联合开发,实现了国产装备的突破。
中化泉州石化敢于“第一口吃螃蟹”,截至目前,该项目高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
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码头罐区
守得住绿水蓝天
野鸭戏水、白鹭飞翔、绿草茵茵,如果不是身边林立的炼塔,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置身在石化炼厂内。“气不上天,油不落地”的绿色炼厂发展新路在中化泉州炼化得以实现。
炼厂污水处理厂处理含油和含盐污水,各项指标都优于国家标准,从水池中取出的水处理前后完全不同,处理后的清澈见底,漫步厂区没有任何异味。可见对环保标准的执行非常严格。
而对于国家正在推动的油品质量升级,泉州石化在项目建设阶段已经进行了提前规划和建设。炼厂设计之初,考虑到满足国内外市场,已经考虑到油品升级,设计的产品就能达到国五标准。按照目前征求意见的国六标准,泉州石化已经具备生产92号国六汽油的能力。
除此之外,领先地位还体现在人数上,泉州石化公司当期炼油定员不超过1100人,含乙烯筹备人员,现有员工共1629名。而传统的炼厂历史包袱沉重,个别几百万吨炼油能力的企业就有上万人。
“这个项目采用了效率高、能耗低、操作性能好的技术和设备,例如强化装置间的热联合、蒸汽逐级利用、低温热的回收利用等,为企业开展节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强说,泉州石化节能管理工作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强化全员的能源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有效实施激励政策,坚持能源管理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项目投入正常生产运行以来,能源消耗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固废处理方面,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让中化泉州石化的安全环保走在了行业前列,多项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比如,2015年,中化泉州石化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8.511吨/年,远低于国家标准55.44吨/年;动力站CFB锅炉总脱硫率大于99.25%,二氧化硫排放浓度76.1mg/m3,而现行国家标准为200 mg/m3。2016年7月,中化泉州石化被授予“十二五”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好设备、好技术、好做法带来了好成绩。2015年,中化泉州石化加工原油997万吨,装置平稳运行,顺利度过试运行期,投产至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中化泉州石化生产实现安稳长满运行,未发生安全事故。
“第四桶油”成形
这两年,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国内成品油消费持续低迷。在炼化行业供应过剩的大环境下,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红海竞争”从未远离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为代表的“三桶油”。
而在炼化领域,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算是一个新面孔,这个以出口为主的新进者在2014年开始试运营后,便迅猛的崛起。其背后,是用高端装备“武装”自己的强支撑和硬保障,一举巩固了中国“第四桶油”的地位。
对于中化而言,未来的路还很长。按照规划,随着后续项目陆续上马,中化集团在泉州将建设具有3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规模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