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施行,《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出台,环保标准不断提升,给石油石化企业带来了哪些挑战与机遇?石油石化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平衡?
“最严”环保法,考验企业行动
“新环保法出台后,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环保处罚力度的加大,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企业合规经营压力大了很多,违规成本也明显提升了。”一位石化企业环保工作者提到。即使在经过“十二五”大力治理、环保处罚次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2016年企业处罚金额较2015年依旧成倍增长。石油炼制和化工行业最新排放标准实施后,在现有排放水平下,达标率下降了近20%,达标升级改造迫在眉睫。快速收紧的环保要求下,石油化工行业面临较大挑战。
业内专家分析,我国油气田点多、线长、面广,环境敏感度高,升级改造周期长、风险管控难度大。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就已开始油气生产,生态红线制度出台后,很多油气田历史形成的生态红线内生产问题凸显,如何化解历史性环保冲突、守住生态红线,困扰着许多石油化工企业。
与此同时,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挤压、包围建厂时远离市区的化工企业。据了解,长庆石化作为咸阳市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尽管建厂之初选址郊区,但随着大企业集聚效应和地方城镇化发展,公司周围的荒地已建起高楼和道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厂”。民众的环保“焦虑”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压力。
为了让公众放心,长庆石化设立了公众开放日,请来民众、记者和人大代表参观。“到厂里才明白,我们看到的烟囱是企业投资了近亿元打造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不是排污,而是去污。”人大代表点头说道。
基于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地方环保标准升级步伐更快、更大,如何跟上频繁加速的政策步伐,避免建设即落后、投运即超标的窘境,实现成本不超、环保达标且生产不停三者的平衡,也考验着企业的智慧。
优化资源配置,环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环保门槛提高,企业内部压力随之增加。本报曾组织基层石油化工企业调研,300余份问卷中,一半呼吁增加环保投资。
实际上,不仅员工看到应该增加环保投资,国家大型石油公司很早就开始了不断加大环保投资的行动。
以中国石油为例,在面临巨大经营压力,投资规模、管理成本下降的情况下,环保投入不降反升。2016年中国石油环保投资104亿元,比上年增长49%,今年预计将达到136亿元。
如何用好重金投入?精准定位环保需求,提升环保认识,优化环保资金配置尤为关键。各企业环保需求不同,“要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不同业务特征协调投资布局。”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政策法规与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嘉麟说道。
“环保是企业生产的底线,是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行的必要投入,要让保障环保投入成为企业合法经营的自觉行为。”中国石油质量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周爱国说道。
在优化资金配置的基础上,“还可以参照国际石油公司做法,建立环保基金蓄水池,更灵活地进行资金整合及分配,以应对大规模或突发环保资金需求。”业内专家建议。
在人员配置方面,“专职环保人员不足”“人员配比不够合理”“环保工作者职业上升渠道不够明晰”等问题被频频抛出。还有员工提到,目前的环保工作主体责任不够明晰,各个流程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都积压到了末端,最终导致了环境问题集中爆发。
对此,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环保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兴春分析,与安全工作相比,环保工作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隐蔽性大,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等问题,更需要专业人员负责、实施环保专业化管理。
多重困难下,石油化工企业如何探索发展新路径?
化挑战为契机,多管齐下驱动企业优化升级
抓住环保标准升级契机,推动技术攻关、优化资源利用,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转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各企业化解难题的突破口逐渐清晰。
废旧钻井液与固体废物的处理,一直困扰着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工作者。塔里木油田全面推广钻井液清污分流减量化措施,把“体外循环”转变为“体内循环”。2016年减少钻井废弃物7.7万立方米,将绿色环保融入油气勘探开发整个生命周期,保障了“生命禁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低碳循环。
塔里木油田的做法,仅是中国石油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中国石油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问题作为HSE重点实验室攻关项目,并强化相关基础性研究。截至2016年年底,105万吨钻井废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技术攻关是实现清洁生产的保障。据介绍,在国家863、97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石油着力开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研究,取得了核心技术突破和现场先导试验的成功。捕集的二氧化碳反过来又能助力油田增产。目前,吉林油田每年可以使用25万吨捕集回来的二氧化碳,增加开采原油59.4万吨。
技术革新的同时,管理升级更不容忽视。“管环保要有专业的明白人,要由简单的安全环保检查型管理方式向环保专业化系统管控模式转变。”中国石油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李巨峰说道。兰州石化设立了独立环保处,为主要污染装置车间配备专业环保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具备环保管理资格的专业人员独立上岗,全员参与监督,将环保要求和现场生产进行深度结合,确保达到超前预防、提前治理的目的。
为破解“城围炼厂”的邻避效应,云南石化、长庆石化等诸多企业设立公众开放日,提升生产运行透明度,摸索出了“城市型炼厂”发展模式。同时,加强与政府及公众的沟通,“监督者”变为“合作者”,协同参与、责任共担,营造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无论如何,环保还需意识的源头驱动。“环保事故事件对企业有颠覆性影响。”重要是从根源入手,转变环保认识理念。要真正树立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构建以企业法人代表或委托法人代表负责制为基础的生产全过程管控体系,要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把污染治理设施作为生产装置进行管理,把污染排放当作产品进行调度,把超标排放当作事故进行处置。“少排污就是增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爱国说道。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