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槽是炼油厂中的重要设备,而它并不是一个外表看起来的普通“大油桶”,注入的汽油与添加剂必须实现良好混合才能增大储罐的效率,大大提高炼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惠州走出了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的转型升级新路。日前,惠州召开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会议聚焦如何塑造新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为广东高起点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撑。惠州石化产业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就在市委全会召开前夕,7月18日,埃克森美孚化工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裴恩博先生带着他的团队第三次造访惠州。他此行的目的,仍是为推进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落地建设而来。
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契机。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石化综合体项目,背后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最高的安全标准和最优的运营经验作为支撑,其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能否转化成为惠州石化产业迈向世界级的“加速力”?
向世界级石化基地行军
过去10多年来,惠州一直为把大亚湾石化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而不懈努力。
从2003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功打下第一桩,到如今埃克森美孚、北欧化工等世界石化巨头纷纷加入,大亚湾石化区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和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园区,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名。
然而,从全球范围看,大亚湾石化区与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在产业集群化程度、产业创新水平、产业附加值等方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石化产业版图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新一轮发展窗口期正在打开,惠州石化产业如何在绿色化前提下,走好世界级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一些世界级石化基地的“先行者”中当可获得启示和借鉴。
从全球坐标找定位
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首位,基本建成“优等生俱乐部”
10多年来,大亚湾石化区在中海壳牌和中海油惠炼一期两大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企业投资78宗项目,其中31宗项目由1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基本建成“优等生俱乐部”
沿着大亚湾区石化大道一路前行,一片钢铁森林映入眼帘,这是今年5月份刚刚投产的中海油惠炼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是大亚湾众多重量级石化项目中的一个。
惠州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为引进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2001年,大亚湾石化区开始开发建设,当时规划面积仅为40平方公里。
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起点较高,发展步伐也较快。今年5月份,随着中海壳牌化工二期项目投产,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首位。
10多年来,大亚湾石化区在中海壳牌和中海油惠炼一期两大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企业投资78宗项目,其中31宗项目由1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基本建成“优等生俱乐部”。
和大亚湾石化区一样,细数全球排名前茅的石化园区,它们的发展路径模式基本一致,都是依靠聚集行业巨头实现快速提升体量。
比如,美国休斯敦石化园区包括22家全球500强企业总部在内,有70多家业务遍布全球的大型化工企业;新加坡裕廊石化工业基地汇聚了近百家世界大型石化跨国企业;荷兰鹿特丹石化工业基地则几乎集聚了世界上所有著名化工公司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
“聚集行业巨头是世界级石化园区得以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大亚湾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蒋兴镛分析认为,这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借助他们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
近年来,从中海油、壳牌到埃克森美孚、北欧化工,一个个全球石化行业巨头纷纷落子大亚湾石化区,其风向标意义不言而喻。
埃克森美孚化工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裴恩博先生认为,埃克森美孚选择与大亚湾石化区合作,看中的不仅是该石化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运条件,还有背靠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大市场。
纵观全球石化产业发展历程,能源化工一直是世界各国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发展大型石化基地。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激烈竞争,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着眼于未来,建设了一批超大规模的世界级炼油石化装置,逐渐形成日本千叶、新加坡裕廊岛、韩国蔚山、沙特朱拜勒和印度贾姆纳格尔等大型石化基地。
“大亚湾石化区要从区域和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大亚湾石化区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对石化产品需求量大,加强对石化行业的研究和石化产品的研发,是惠州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的必修课。“只有补齐链条,做大做强产业,才能在石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上拥有主动权,惠州石化产业才算真正步入世界级行列。”
从对标先进找差距
“长短脚”现象较为明显,空间不足成制约石化产业发展瓶颈
有专家认为,掣肘惠州石化产业迈向“世界级”的,首先是空间不足的问题。大亚湾石化区目前规划范围内仍有海域面积14.56平方公里。在陆地面积中,则剩余可开发的实际面积仅约1平方公里
一个世界级石化基地,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要拥有世界级的规模体量。按照业界普遍共识,世界级石化基地的炼油加工能力在4000万吨/年以上,乙烯加工能力在200万吨/年以上。
对比这一标准,惠州石化产业“长短脚”现象较为明显,乙烯加工能力达到220万吨/年,已经跨入“世界级”,而炼油能力仅为2200万吨/年,仍属短板。相比之下,休斯敦、新加坡、鹿特丹三大世界级石化基地,年炼油能力早就分别达到2.7亿吨、7000万吨和5000万吨。
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究竟还要多久?
大亚湾石化区透露了他们的“时间表”:到2020年,石油炼制、乙烯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000万吨、500万吨,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世界级石化基地必须大型化、现代化。”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客座教授柳德舫说,世界级石化基地面积都在30至50平方公里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百平方公里,且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设施。
在他看来,掣肘惠州石化产业迈向“世界级”的,首先是空间不足的问题。
大亚湾石化区目前规划范围内仍有海域面积14.56平方公里。在陆地面积中,则剩余可开发的实际面积仅约1平方公里。
“能用的工业用地有限,即使项目招来了,也难以落地。”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纪红兵认为,破解大亚湾石化区空间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高门槛招商,卡住落后产能,引进优质项目,把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向周边县区拓展发展空间,把中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延伸过去。
“惠州在石化区周边谋划建设新材料园区,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及时、正确的决定,必将大大解决石化产业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纪红兵对此充满期待。
大石化需要大港口大物流,港口是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从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石化基地多布局于沿海地区,正是因为需要完善的港口设施配套。
美国休斯敦港是世界第六大港口,也是美国最繁忙的港口,外轮吨位世界第一。日本京叶和京滨重化工业带依托东京湾而建,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港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荷兰鹿特丹港港区有6个原油码头,年进港轮船3万多艘,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
而地处南海之滨的大亚湾石化区,港口条件同样优良,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截至“十二五”期末,大亚湾石化区口岸共有15座码头42个泊位。
但是,这些泊位中10万吨级以上的泊位都是中海油、中海壳牌和广州石化等企业自用,而公用码头泊位容量均未超过5万吨,远未达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标准。
不少专家认为,拥有丰富的海岛和优良的港口资源是惠州的优势,惠州应该进一步充分利用好海域资源,大力推进临海优良港口开发建设,使之服务于石化产业发展。
从协同发展找路径
引进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培育内生动力,做长做精中下游产业链
大亚湾石化区已形成上游炼油、中游乙烯、下游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化工产品就地转化率达71%,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85%,为建设世界级石化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石化产业链条长、环环相扣。”柳德舫说,根据市场需求,每个基地都有突出自己特色、链条完整的七八条甚至十几条石化产业链,真正做到主业生产和石化产品后加工、精细化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在石化行业,有这样一种说法:上游企业每产生1元产值,可带动中下游企业产生50元的产值,即上、下游产值比为1:50。
去年,大亚湾石化区实现上游产业链总产值705亿元、下游产业链总产值207亿元,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比为1:0.3,这说明石化区上游产业链对下游产业链的带动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如何做长做精中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在产业全链条配套、融合、深加工方面下功夫?
从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一体化建设模式是知名化工园区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实现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资相互渗透,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来,大亚湾石化区也在发展循环经济和“隔墙供应”。比如,中海壳牌公司产生的石化废气通过管道直达惠州凯美特气体公司,最终生产出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可应用于饮料、食品保鲜等领域。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形成上游炼油、中游乙烯、下游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化工产品就地转化率达71%,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85%,为建设世界级石化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条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时间。”纪红兵说,大亚湾石化区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关注,这个区域在不断成长,加上惠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定位高,按照招商图谱进行选商,且对入驻企业有明确的准入条件,因此产业链仍在培育之中。他建议,石化区应按照新增原料结合市场升级招商图谱,给相关成果转化预留空间,不断优化和提高技术的先进性。
新加坡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做法或许值得惠州借鉴。该国政府制定集群化招商引资战略,采用产业链招商模式,以其产业为依托,根据价值链链接关系的要求,将上下或横向关联企业一揽子引进。
得益于这一战略的实施,新加坡炼油公司炼厂可以为左邻右舍的10家企业互供超过17种原料、产品和服务,这个工厂的产品成为那个工厂的原料,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使各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的同时,又与工艺技术上和产品供求上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创造生产协同效应,由此发挥出极大的一体化优势。
要真正做到将石油资源“吃干榨净”,还需引进更多专业研发机构,产学研共同发力。
作为大亚湾石化区最早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通过建设产业化基地、与企业共建研究机构、以技术孵化企业等方式,在打通产学研链条方面正取得长足进步。目前,该院与50多家企业形成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18个院企联合研发中心。
“石化产业研发机构和人才的引进培育至关重要。”丁力表示,惠州可以参考东莞、佛山对民营企业培育和引进的做法,加大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强内生动力,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本土孵化推广应用,扩大石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专家观点
建齐补强产业链尚有较大空间
“补强产业链,是当前大亚湾石化区发展要重点思考的战略问题,这势必深层次地考量政府决策者的战略眼光。”蒋兴镛指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亚湾石化产业C1、C2、C3、C4等的应用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往下走可以发展精细化工。”蒋兴镛介绍,在建齐补强产业链方面,涵盖农药、染料、涂料、添加剂、催化剂、高分子材料等11大类的精细化工,尚有较大空间。同时,可以围绕“大乙烯、大化工”核心,继续做强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石化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等三个集群。
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大亚湾也有其他化工园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背靠广阔的华南市场和便利的港口交通。
蒋兴镛建议,可以组织一次专家研讨会,依托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这个专家平台,聚集国内外石化领域专家,对大亚湾石化区的未来战略布局来一场头脑风暴,总结大亚湾石化区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同时客观清醒地找准短板,有的放矢,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切实走出符合大亚湾产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结语
将身位优势转化为最终胜利
在百米比赛中,一开始就领先半个身位的运动员,获得最终胜利的概率无疑比其他选手更大。
根据《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我国将重点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
近年来,得益于大项目的引进,惠州石化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可以说,在与全国大多数石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中,惠州已经领先了半个“身位”。但是,要将身位优势转化为最终胜利,我们还得多下功夫、下大功夫。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对于石化产业发展,大亚湾有明确的目标:壮大产业规模,新建2000万吨/年炼油、280万吨/年乙烯、50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延长产业链,发展二、三期下游深加工项目28个,重点发展部分高端、新型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品……目标明确,前程远大,前景鼓舞人心。
打造产业集群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们需要加强与上游企业沟通对接,推动其将更多的化工原料产品留在园区向高端下游产品转化。同时,进一步优化招商图谱,重点锁定世界化工50强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著名化工企业精准招商,引进更多优质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
有良好的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有高远的定位、科学的方法和创新创业的激情,我们相信大亚湾石化区一定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迈向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十亿美元投资回顾
2017年11月1日,惠州市政府、惠州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与埃克森美孚化工投资公司在广州签署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谅解备忘录。
埃克森美孚公司副总裁、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总裁Neil Chapman专门致函对双方合作协议的签署表示祝贺。他在贺函中说,埃克森美孚化工投资公司拟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惠州建设一个具有领先技术、最高安全标准和最优运营经验的化工综合体,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投资运营符合环保和经济要求,能为当地带来积极影响。
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将包括一套世界级蒸汽裂解装置和配套的烯烃衍生物装置,并采用埃克森美孚世界领先的专有技术。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强强联合,在共同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携手建设惠州大亚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