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C 2010展商风采: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0-11-23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发起共建,成立于2008年,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机构编著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其业务范围为开展围绕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和医疗仪器研发、继承和产业化应用业务,先进技术引进、孵化、在创新开发,产业化配套技术服务,相关知识产权转让、转化、服务以及相关的检测、培训、教育等服务。

膜项目工作分成膜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三个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言和国家建设急需的高科技领域,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膜的形成机理,传递机理和仿生学基础。用分析设计,传递数字模拟,仿生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来研究膜的形成机理,控制膜的结构和预测掌控膜的分离性能,质量传递和信息传输功能。在应用方面,根据膜基础研究的成功,采用仿生学和合成化学相结合的办法来设计特殊的高选择性、低能耗、耐污染的膜;刊发这些具有仿生学特点的膜在生物制药、胰岛素生产,疫苗分离提纯,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分离提纯等方面的应用。

汲江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膜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工作。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85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建安大麦克马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有机/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大连工学院担任讲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担任助理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高科膜系统公司分高级研究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命科学部及全球研究中心任资深研究员。在高分子复合膜形成理论,界面聚合反应动力学以及膜制造技术领域有重要贡献。

2008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搭建品太,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即专注于基础研究同时兼顾中试和产业化,同时也承担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一些试点工作。实质是建立一个基础化研究向产业化转化的示范平台,以满足国家在该技术领域的需求。汲江博士感慨地说,“诚如我早上演讲所陈述,我国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仅有的几个发展较好的行业产品,其高端市场仍然被国外的行业企业所垄断,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决心也有能力迅速改变目前的这种局面,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端产品。”

在谈到选择回国创业发展是,汲江博士表示,“选择回国发展的动力所在就是因为我看到了中国对膜技术有迫切需求,作为涉足该领域的华裔科学家,并拥有独特的知识产权,我认为我有义务回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主要从事的是膜科学的基础研究,也就是膜材料的研究、膜制备的工艺研究等。这次参展的展品主要是以UF和微孔滤膜为主,最终产品方面,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平板膜膜生反应器,该产品是目前巨大型号的膜生反应器,其流量、通量、选择性、抗污染性及使用寿命,在装填密度上也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空间利用的更加合理;从商业角度来看,该产品生产成本是国际上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同类产品的1/2~1/3,在化学清洗方面,通过特殊的设计该产品具有自清洗功能(从仿生学的角度来说,该产品相当于人的肾脏,肾脏具有非常好的过滤功能,并具有自清洗功能,这也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上的突破)。此外,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平板膜行业产品无需现在普遍采用的厚支撑层,这使该产品填充密度更大,生产成本更低。”

从膜工业产品上来讲我国的分离膜技术产品已经可以跻身世界前列,某些国内行业产品已经非常出色(特别是UF膜和微孔滤膜技术)。“但是,我国的微孔滤膜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还较为落后,仅有部分产品可以跻身该行业的产品竞争。因为生物制药行业对膜技术的应用相对门槛较高,而我国目前的膜工业企业规模还相对较小,其技术能力和产业化条件依然不足,所以在生物制药行业市场的培养及产品竞争力依然较弱。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的膜产品需要拿到中国卫生部的许可证,这相当于美国FBA的许可证,这对于我国的膜生产企业来说,非常昂贵而且需要2~3年的操作周期。因此在这个领域,膜产品的终端市场均被美国公司垄断,这也是中国膜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在上海建立一个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就是想尽力快速扭转这个局面。”汲江博士解释说,“我们的产品不仅在生物制药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在水处理方面也有几个成功案例,特别是最近发生在大连的中石油油罐爆炸,导致原油泄漏污染海面,我们的膜产品在该地区已经完成了油水分离的试验工作,效果非常好,目前我们已经和大连海事局联合立项,准备开展全面工作;同时,在大庆油田我们也正在进行多项应用实验工作,包括针对大庆乙烯工业中产生的含有大量BOD、COD及悬浮粒子的晴纶废水以及油田回储水方面的处理,我们都正在展开工作。目前,我公司得到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的支持的无锡当地的‘530计划’,既重点引进科技技术及人才项目,与无锡尚德太阳能合作,主持设计并实施了国家的试点工程,即‘在太阳能行业实现污水零排放’工程,该项目在国际太阳能应用领域也是首屈一指的,设计日处理能力3000多吨。该项目在2010年3月份签订合同,5月份正式施工,7月份全面完工,是一整套大型的污水零排放系统,目前运转良好(该项目的难点是如何除去污水中的重金属成分,因为太阳能行业、半导体行业及电镀行业在生产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镍、银、銅、磷污水,为了满足国家要求的污水排放指标,就必须要达到生产污水零排放,以实现循环利用,良性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对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该项目的试点成功,我们也将向全国进行推广应用。”

立足上海 服务中国

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都在上海,因此我们将以上海为操作平台,展开对全国的技术和产品服务,重点关注水的深度处理(RO技术)。目前由于公司刚刚起步,在RO领域还没有实现完全的产品化,但在该领域,从研发到产业化准备,目前已经开始相关工作的准备和预研。预计在2011年实现产业化。作为中国的本土企业,可以及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同时有能力短时间内生产出特殊需求的高端膜产品,从而实现对中国膜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特别是生物制药方面的产品,目前我们和东北制药集团合作,正在开展针对维生素C大规模生产的终试实验和产业化工作。

最后,汲江博士透漏,“无论从平膜的生产,到RO膜的生产,我们将不再采用外国生产国内组装的工艺模式,所有生产设备均为自主研发,实现100%国产化。此外,UF平板膜的价格会低于市场价格的1/3~1/2,但对于企业仍然有足够的利润空间。2011年RO膜批量生产的,其价格将向下浮动20%~30%,产品性能,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的膜工业在十年之后将成为世界一流产品,市场份额也将逐步扩大,中国的本土企业会将中国60%的市场份额从外国企业手中夺回来,我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结果,并且我也在为此而努力;国际市场而言,中国品牌将占有30%~50%的市场;全球50%以上的膜产品将在中国生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汲江博士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