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在未来的8年到10年间,很可能会迎来上万亿元政府投入的“大蛋糕”。这并非空穴来风,在经历了多场城市内涝后,社会公众乃至决策层终于认清了一个现实:城市排水体系建设的滞后,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绊脚石。
排水管网建设滞后
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在去年“7·21”北京特大暴雨过后,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方面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了调研、追踪、讨论,意识到城市内涝,不仅是城市排水系统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实践。
在2012年年底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上,住建部要求各地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编制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规划,成为2013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铺设成本费用高昂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重地上而轻地下,城市管网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当管网升级成为国家重点工作后,需要的将是巨大的财政投入。
据了解,地下管道的铺设成本十分高昂,直径1200毫米口径的钢混排水管道综合成本为每公里160万元;直径2000毫米的钢混排水管道成本达到每公里约 400万元。如果要建成综合管廊,那么每公里投资额将达上千万元。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市政管网总长度大约4万公里,包括上下水、雨水、污水管道等,如果要把排水管网及排涝系统全面改造修缮,需要几百亿元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排除隐患。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江表示:“2013年上汛之前,北京市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和泵站改造,其中泵站改造将投资近30亿元,并重点将对20个立交桥积水地区及‘断头管’进行改造。”
技术规范体系缺乏
据了解,在管网升级的顶层设计上,住建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起草了《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未来8年到10年中,“雨污分流、标准升级”将成为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建设的指导方针。
对此,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周玉文认为,在管网升级改造中,缺乏的并非技术和顶层设计,而是将之变为现实的庞大技术规范体系。“法律法规方面,城市排水条例正在制定中,并包含了城市内涝的内容。政府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在牵头搞城市雨水管理和内涝灾害防治的研究,并调整城市规划导则。这些调整涉及很多技术标准和指导条款,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修订,需要详尽的技术规范体系才能实现。”
管理机构调整步调不一
据了解,北京市在2010年将原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的管网及人员,全部转移给了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公司。
而同样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市,在排水管网的管理上却比较复杂。其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相连的主干管,由水务集团下属的排水公司负责技术维护管理;其他的道路上的市政管网,由各辖区负责维护管理;另有市政管理局,负责主干管道外的管网管理,多头管理的局面比较复杂。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在我国并不少见。
对此,有专家表示:“原则上,如果‘九龙治水’都能各司其职,工作不一定做得不好。但是现实中,部门管理的权限交叉,让很多责任难以界定,尤其是在问责制要实施的情况下,打板子都不知道要打在谁身上。机制和体制的调整势在必行。”
周玉文也表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平必须提高,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必须变革,如果不提高,则难以支撑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此外,教育体系的调整也应提上日程。“目前排水涉及的两个专业,分别是城市给排水专业和水利专业。但解决城市内涝不能仅靠管网,而是一个交叉的复杂学科,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