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套制水工艺方案保证南水喝出"北京口味"

文章来源:慧聪网 发布时间:2013-08-26
到2014年底前,北京市供水能力将从现在的318万立方米/日拟再提升50万立方米/日.

到2014年底前,北京市供水能力将从现在的318万立方米/日拟再提升50万立方米/日。在对自来水供应量上有所保障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将对水质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针对明年将进京的长江水,已确定了30多种北京水厂的制水工艺方案,确保“南水”进京后仍为“北京口味”。

□水量 实际供水量已接近极限

2012年4月20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郭公庄水厂工程正式开工。郭公庄水厂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投资35亿元,2014年底前具备通水条件,日供水能力将增加50万立方米。郭公庄水厂建成后,将极大缓解中心城区特别是城南地区供水压力不足的局面。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先后新建了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田村山、第九等水厂,到1999年,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全部完工。进入21世纪后,北京城区没有再新建水厂。

今年北京城区高日供水量达到294.1万立方米,城区实际供水量已经接近现有供水能力的极限,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悉,郭公庄水厂一期工程包括引输水工程、净配水厂工程及配套工程。工程铺设输水管线近4公里,将净配水厂与南水北调南干渠郭公庄分水口相连通。

一期建成的同时,规划2020年完成郭公庄水厂二期建设,使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75万立方米;该水厂远期规划日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两座水厂投用保高峰用水

前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三水厂和第八水厂应急改扩建工程——第309水厂和孙河水厂正式通水,新增城区日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相当于180万人一天的用水量,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318万立方米,可保障高峰用水。

据悉,因为土地和投资有限,两个水厂的改扩建工程主要是在现有水厂范围内进行,总投资不到2亿元,就实现了新增日供水能力18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厂。“如果要建设一座新的同等能力的水厂,所需投资大约要在此基础上翻几番,建设周期也要更长。”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自来水集团在建设309地表水厂前期,在改造中首次将传统的澄清技术与超滤膜净水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澄清式膜滤池一体化的净水处理工艺。这项国际国内首创的实用新型专利水处理工艺不仅提高了水处理效率,而且节省了占地,节约了投资,降低了产水能耗。309水厂也成为继第九水厂之后,北京第二座使用膜处理工艺的自来水厂。

309水厂作为南水北调的前哨水厂,对进京的长江水进行先期的导试和预警。

□水质 新管线保证水质能达标

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局限,建造的自来水管道经长时间后内壁容易锈蚀、结垢。此前本市水源水质单一,因此不会出现脱落铁锈、影响自来水水质的情况。但从2008年10月开始,北京水资源日益紧缺,开始引入河北水库水,“客水”与本地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盐含量有差异。这种硫酸盐成分对铁的内壁有腐蚀性,可造成铁锈的脱落。

2014年,江水将进京,由于“南方水”和“北方水”的水质存在差异,届时将存在发生黄水的风险。今年,市自来水集团计划新建改造供水管网520公里,全力打造“水质达标,输配稳定,运行安全,具有抗干扰力的供水设施”。

目前正全面推进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输配水管线建设,加快建设东五环、东坝、回龙观、海淀山后等地区的供水管线,提高地区供水安全保障度。

为了消除管网运行安全隐患,市自来水集团今年将计划完成白纸坊东街、亮马桥路、北三环四通桥东等53条隐患路段供水管线改造;完成5200余座老旧闸门、消火栓、排气门改造;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对300多公里供水管线进行内喷涂防腐处理。

“旋风修复”不污染管网

自来水集团介绍,直接更换管道不但费用高,而且会长时间阻碍交通,严重影响居民用水。因此,本市首次大规模从国外引进25台移动压缩空气机设备,实施不开挖的“旋风喷涂”修复技术,为中心城区的1800公里供水管线进行改造,实现不断路、最短停水时间的快速施工。

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张海祥介绍,该技术对城市供水管线中难以寻找到的“针眼”渗漏也有修复功能,不仅保证了自来水的水质,也解决了一些用户因供水管道堵塞、内径变小出现的无水或水微现象,可提高出水量。

经卫生部审核,该技术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达到了国家食品级标准,对自来水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在每次施工前和施工后,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都要对居民家中自来水进行检测,工程改造后的水质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广大市民完全可以放心。

据悉,城市供水管网还包括户内供水管线,户内供水管线要进行内喷涂防腐改造,除了该管线符合改造条件外,还需要政府和产权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目前,市建委正牵头研究户内供水管线的改造,预计户内的改造也将同步在2014年长江水进京前完成。

相关负责人强调,即使万一发生水黄,市民也不必担心,“我们准备了应急措施,包括应急供水车供水等。只要放水放一段时间,水黄自然就消失了。”对于自行将水所带来的水量消耗,市水务局表示,将采取减免水费的方式弥补居民的损失。

□对话

30多套方案留住“京味”

记者:入夏以来,北京市用水连续3次突破百年纪录,目前我们是否能保障用水安全?

梁丽(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上个月底,北京市的城区用水最高纪录是294.1万立方米,算上刚刚运行的这两座水厂,我们的日供水能力就是318万立方米,可以说居民用水是有保障的。

记者:就是说,我们的用水额度还是很有空间的?

梁丽:不能这样说,318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是我们在各项指标和措施全部正常的状态下,也就是说设备满负荷运行,水质稳定,甚至供电、机器这些条件都 100%没有意外。但是这些所有的最好状态并不是能完全保证的,我举例说,比如天气不好,这样可能河北进京的水指标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设备和技术提前应对,可能供水能力就有差别,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这个极限,目前最高供水量应该说已经接近极限了,市民要节约用水,我们应严格控制用水。

记者:据了解,比如电或者其他能源,都有应急预案,到极限的时候,可能会限电保民用,请问自来水有这方面的预案吗?

梁丽:我们不能对老百姓或者一些单位有停水的要求,这也不现实,我们主要的应急预案就是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比如说每天根据天气情况,我们会作出一个用水总量的预测,根据这个预测数值,我们就要做出计划,比如从北京的22个水源地,哪些区域调动多少水,各自的比例是多少,这样我们应用的工艺也是不同的,这样出水的效率也是不同的。

记者:长江水明年进京,目前为保证水质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梁丽:我们之前在丹江口建设了试验基地——“微型水厂”,模拟北京的制水。“微型水厂”浓缩了北京地表水厂“来水—制水—配水”的全部处理及检测过程,北京在用各水厂的所有工艺流程,在丹江口中试基地均能完整模拟一遍。为确保北京现有水厂处理工艺对丹江口原水的适应性,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30多种北京水厂的制水工艺方案,以应对丹江口水库原水水质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如浊度、藻类、嗅味等,确保2014年“南水”进京后,自来水集团生产的自来水是广大市民熟悉的“北京口味”。

记者:30多套方案都是制水的工艺技术吗?

梁丽:是的,为什么这么多呢。因为长江水都是地表水,长途跋涉进京,这样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水指标是不同的,30多套方案应对不同的指标,最终产生出一致的北京市民饮用的自来水。此外,我还想说一点,为迎接长江水,目前城区一些有隐患地点的自来水管线也全部启用新技术进行了喷涂,材料都是食品级的材料,这样可确保水质不发生变化。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