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作者:王成玥 文章来源:《流程工业》2003年第8期 发布时间:2012-12-17
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浙大中控总裁,褚健在每日繁杂的工作中完成着一个个角色的转换.

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浙大中控总裁,褚健在每日繁杂的工作中完成着一个个角色的转换。从30 岁时的独步天下,到今天掌管产值超过4 亿的企业,10 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带着对浙大中控,这个十年即成长为中国工控界先锋的企业的好奇,带着对褚健教授,这个迄今仍愿意被人称为“褚老师”的总裁的敬仰,我们来到了西子湖畔。

走进浙江大学的校门,便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青山,古香古色的建筑和茵茵的草坪。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们的采访也从褚健由东瀛重返浙大开始了。

从DCS 到“SUPCON”

PROCESS:作为日本京都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年仅30 岁即被浙江大学特批晋升教授、博导的专家学者,您当初如何选择了从DCS 搞起的道路?

褚健:我认为是多种原因促使我们从DCS 开始的。首先,当时国家计委在浙江大学里设立了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希望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是,对于生产力转化需要的渠道和方法,并不是很清楚,还需要时间去进行探索。其次,我当时任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所里的金建祥老师开发出了冗余技术,并且在锦州炼油厂和杭州龙山化工厂都已经有所应用。虽然对浙大而言,强项是软件开发,可是由于国内对于软件的不认同,迫使中控必须走上硬件之路。金老师开发的产品是一个实验室样机, 没有外观设计,功能也不够完备,但是它具有核心技术。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将其余全部推翻,重新进行设计。就这样,在任务的推进和市场的压力下,中控从DCS开始了工业自动化之路。

PROCESS:从DCS开始,中控一路走来,这期间您肯定也经历了各种坎坷与磨难。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您是否有过动摇?甚至想过放弃?

褚健:回首过去,我们曾遇到的困难很多。如果说没有打退堂鼓,没有一丝犹豫是不现实的。在中国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我们也曾怀疑这条路是否走得通。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首先,我们认准这条路是正确的。只要为用户做出令他满意的产品,我们就一定可以得到回报。或许这种回报不是某个用户给你的具体的东西,但从宏观来讲,我们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其次,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的产品是好产品,就一定可以销售出去。有了这两个信念,好像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更何况,那时公司的平均年龄只有20 几岁,如此年轻的队伍,有什么输不起的呢?例如95 年时我带领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一家大型企业进行考察。看到国外的DCS 产品,我们的技术人员表示不过如此,非常有信心。那时,公司才刚刚起步,但有这样的精神,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够克服。

PROCESS:走到了今天,您认为浙大中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褚健:我觉得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指某一点、某一方面,它由若干方面组成。对我们来讲,首先是技术优势。我们有来自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只要把握学科的前沿和市场的需求,那我们就有很多机会去开发新的技术,如我们最近在进行研究的处于尖端的工业以太网技术。其次,经过10年的大浪淘沙,我们留下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员共同具有一种文化。我认为这批人加上这个文化就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文化是我们的企业精神——“敬业、合作、创新”。如果一个企业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或许它可以得到很高的利润,但它可能不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我们是为了中国民族工业,为自动化这个行业,在这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创造一种未来,那么这个竞争力就不再简单的是技术或价格。第三,我们本着对用户负责的原则,从上到下,将“为用户服务”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最后,我们现在可以提供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不再只有DCS、仪表或现场总线,还拥有先进控制的软件,实时数据库等等。在综合能力上,我们非常有优势。综合以上种种,构成了浙大中控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与人才

PROCESS: 对于“浙大中控”和“SUPCON”这两个品牌是否从一开始就有所刻意经营,还是在实践中逐步确定?

褚健:其实品牌就好像是我们的脸,如果不去好好爱护它、维护它,以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别人,别人永远不会一看到就记住你。同理,公司的经营也是如此。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注重品牌。但当时的我们还没有能力让它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我们没有条件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此外,即便我们这样做了,我们依然是一家小型企业,不会因为广告而有所改变。只有抱定“只要我们的产品是好东西,就一定可以销售出去”的信念,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我认为,品牌的经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经营中,不断地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服务,企业在塑造自己的品牌;随着品牌的发展,用户的要求反过来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动力。最近几年,我们提出了“用户的满意度等于我们的质量”的口号,因为用户不可能全都是满意的,所以我们也永远不可能达到100%,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这就是我们的品牌。我们要让用户知道,“浙大中控”这4个字意味着“认真的、对用户负责的一个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企业,能够为你们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要在用户心中树立的形象。

PROCESS:支撑品牌的核心是人才。您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与竞争?特别是在和外国企业的人才竞争中,如何留住人才?

褚健: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目前在浙大中控的这批人才本身是优秀的,不会简单地受到金钱的诱惑。这其中包括很多年轻人,虽然他的工资不是很高,但他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做出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在人才上我们本着3 个原则。第一,我们给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待遇;第二,给予员工一种成就感。成就感不是源自某个人,而是来自一个集体。浙大中控如果能够发展得很快很好,这就是成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贡献。第三,如果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可以让这个员工独立去开辟一个新领域。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培养我们的干部,让他们独挡一面。因为中控不是10年就结束了,我们希望成为百年老店,这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人不会随便地离开。虽然我们依然在创业,但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国货VS洋货

PROCESS:不可否认,在自动化领域还多少存在着对于外国产品的迷信。那么浙大中控如何进行突围,改变用户对国内企业的传统眼光?

褚健:应该说和从前比,现在已经好多了。在大型项目中,国家不会对国内企业有所照顾。也正是如此,我认为,在DCS 方面发展了最充分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如果破除对国外产品的迷信,我想我们的企业机会更多,发展会更快。当然,很多国外优秀的企业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虽然我们有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的产品的确有更好的地方。但真正超过国外企业,还需要一个过程。

PROCESS:由于中控的出现,使自动化领域内国货与洋货的价格比从10年前的1∶3 降为目前的1∶1.3,这曾传为美谈。现在随着国外产品价格的降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除去价格因素,和国外产品竞争的优势还有哪些?

褚健:其实在这10年间,我们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开始,为了让用户认识我们,不得不采用价格战术。因为那时,我们一无所有。随着市场逐步扩大,我们的品牌逐步被接受,我们的用户越来越多的时候,国外产品就不得不降价,否则就意味着失去市场。从2000年开始,我们调整了方针。现在和国外产品较量,第一是比技术,我们的产品性能指标不比国外的差;第二,比工程服务的水平。每做一个项目,我们都希望能够做到最好。浙大中控的员工大多是过程控制专业出身,对自己的产品很熟悉,而国外企业多由代理进行服务。第三,和国外企业比服务。最后,才是价格。因此,只要我们有高质量的产品、出色的工程水平和完备的客户服务,我们没有理由输给国外企业。

美好的未来

PROCESS: 您如何看待西门子的TIA、施耐德的透明工厂、ABB的工业IT、罗克韦尔的e-manufacturing等概念?浙大中控也推出了特别是针对流程工业的InPlant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请问InPlant 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

褚健:每个企业都有他自己的理念,这是对未来的设计,如ABB的工业IT。其实我们所做的,如果从IT 角度来讲,也是工业IT。因为常规的IT是网络通讯的内容。如果将网络通讯,应用到工业上,自然成为了工业IT。但我们所关心的是工业IT 的内涵是什么,能够为企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才是浙大中控生存的基础。

对于现代工厂而言,最关心是效益。至于装置如何,自动化水平怎样,相对并不重要。而“效益”包括产品的质量、产量,节能降耗以及企业管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技术就是自动化技术。对于流程工业,如果没有自动化技术来解决企业的控制,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就无法实现信息化。随着DCS的大量应用,数据随时可以采集到。但是在很多工厂,大量的数据被放在硬盘中,甚至被删除。实际上,这些数据隐含着大量信息。如果能够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就可以用于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工业的发展,原料带来的压力非常之大。所以,智能工厂首先强调的是在达到同样的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原材料消耗最少。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这样的竞争力,肯定会遭到淘汰。

当然,企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达到智能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工厂的水平。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第一步要实现基础的自动化。对于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生产能力,自动化技术是最简单、投资最少的手段。其次,利用实时数据库来建立数据平台,根据每个企业的需求和目标,去挖掘有用的信息。

浙大中控这些年在基础自动化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能力提出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即我们的InPlant 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InPlant的最大的目标是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能力,帮助用户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综合竞争力。

InPlant之所以能为用户实现以上目标,是因为我们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支撑,并且有机整合各种独立的,分离的产品和技术,打破壁垒,实现1+1>3 的目标。它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也将为用户节约大量的物力成本与人力成本。

PROCESS:早先,浙大中控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那么现在的市场策略又是什么?

褚健:那时从中小型企业做起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无法参与到大项目,只能从“农村包围城市”。10年前,在大家都不重视我们的时候,市场也不够开放的时候,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为中小型企业和老企业技术改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我们的策略是“巩固根据地,占领中心城市”。从前年开始,浙大中控就开始向大项目,特别是石化行业的大项目迈进。去年,我们成立了海外部,逐步打开国际市场。今年,更是直接有产品销售到海外去。这是我们走向国际的开始。我相信,这个过程会比当初我们开拓国内市场要容易,至少我们有一点经验了。还是上面提到的,我相信只要产品是优秀的,我们就一定可以销售出去。

回首往日,逝去的3000多个日子里,浙大中控风雨兼程。然而,风雨之后的彩虹也分外美丽。谈及这10年来的最大感受,褚总告诉我们是留下的一批人才,正是这些人团结在一起,为理想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这是中控人的骄傲,更是那些为民族自动化付出心血与汗水的科研人员的骄傲。我们见证了中控的第一个10年,我们期待它的下一个10年,20年,甚至100年。我们期待中国民族自动化屹立世界自动化舞台的那一天!

“希望中国的流程工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应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增强自身的优势,推进竞争的进行。”——褚健

自信源自实力

在本次采访过程中,褚老师始终面带笑容,那笑容中流露出的自信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从最初小小的自动化公司,到今天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中控,实力才是成功的基石。作为国家863 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他们几乎每3 个月就要推出一项新技术、新产品。其中许多产品都已经赶上和超过国外产品。在访谈中,褚老师一直强调“只要我们的产品是好的,就一定可以销售出去”。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如此之强的实力,哪里还有不自信的道理?中控的优势在于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褚老师认为这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在。多年的市场经验,让他知道市场的需求;同时,作为在校的老师,又可以让他了解到科研的前沿。二者的结合让中控在自动化领域上游刃有余。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褚老师热情地邀请我们参加9 月下旬的科技园落成典礼。这是浙大中控10年的总结,更是全新的起跑线,正如褚老师在年初致辞中提到的,“中国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发展的机会,我们的潜力为我们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我们的信心为我们树立了发展的目标——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