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德国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技术是发展的重点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流程工业》(化工) 发布时间:2010-07-05


市场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德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设备。

德国化工装备生产企业的客户大多集中在海外。随着项目规模不断加大,市场对节能型工艺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不仅介绍了德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如何拓展海外市场,而且您也将了解到德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所在。

无论是在石油精炼、天然气液化、煤转油等石化领域,还是在化肥、合成纤维材料、聚乙烯、电解等化工领域,德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都占有着领先的市场地位,而且根据市场的分析和反馈,这种情况还将保持下去。

德国化工装备生产企业的合同收入在德国整个大型设备制造领域内是非常乐观的。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的订单总和已经达到了21亿欧元。虽然比2007年时,创纪录的39亿欧元下降了46%。但是德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含他们在国外的子公司)紧随美国的承包商位列前茅。对德国化工装备生产企业来讲,较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是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南非。

全球化工装备制造业目前的总销售额约为700亿欧元,其中德国企业所占的比例约为15%。近三年来,全球市场对化工装备需求的平均增长率在20%~25%之间,与整个大型成套设备增长的速度保持同步。

海外市场火爆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大多数订单都来自海外,换句话说,对于化工装备制造企业来讲,德国国内根本算不上一个市场。虽然在2005~2006年度,德国国内的电解设备都进行了现代化的节能改造,一些新建的中型石油精炼厂和化工厂也提出了一些订单,但德国国内的市场终究太小,化工装备专业协会会员企业的国内合同额在2007年度明显的下降了62%,在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期间的合同额再次下降了40%,为910亿欧元(2007年度为1490亿欧元)。目前,以提高现有化工装置经济性的技术改造以及小型的开发项目是化工装备生产企业的大部分合同来源。化工装备出口合同占全部合同的96%(2007年度为96%),明显的高于整个大型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80%)。整个海外化工装备合同额的总值为20亿欧元,比2007年度(37亿欧元)减少了46%。在石油蕴藏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例如在北非、中东和南美州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占全部订单的70%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2007年在石油和天然气的精炼装置方面有不少的投资。此外,从化工装备生产企业的合同中还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化工强国、本地消耗急剧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的订单,例如中国和俄罗斯。

向超大型规模发展

超大型装置由于相对较低的单位产出投资,其数量和投资在世界各地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生产化工基础产品的过程装置,例如氨、乙烯或者甲醇的生产装置的平均生产能力在过去12年中都增大了2~6倍。向德国装备生产企业订购几亿欧元以上的成套设备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了。最大的一笔订单额甚至超过了十几亿欧元。由AGAB组织的装置制造充分地发挥了各生产厂的协作能力,以便保证这样的大合同顺利落实;同时也一起承担可能的风险。对于德国的装备生产企业来讲,过程装置向超大型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成为那些想要打入这一市场的新兴企业的障碍和门槛。只有那些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经验、资金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企业,才能够赢得用户和投资者的信任。


图1 超大型化工装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图示为一家化肥生产厂。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装置产能的进一步提高并不完全取决于装置规格的大小,它与工艺技术的进步关系更加密切。所以,大型过程装置的生产制造商们都纷纷在纳米技术、微工艺技术和微系统技术方面投资。这主要是由于,从设备运行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超大型流程设备不一定总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总的经济形势萧条的时期,超大型流程设备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模块式的流程设备方案,即装置的生产能力与产品的市场开发相匹配的方案则是这种大型、超大型装置有意义的替代方案。

产能的加速器——IT

尽管在2003~2007年度化工装备的产能翻了将近一番,但是德国化工装备生产企业的固定职工人数只增加了8%。产生这种巨大剪刀差,一方面是基于较低的生产负荷,使得化工装备生产企业在人员数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就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产能;另一方面是装置价格的飞速上涨。此外,在这一领域中还大量使用了临时工和借用工(2003年占5%,2007年占10%),以及大量的加班。但是无论如何,大型装置的生产制造能力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通过装置零部件的标准化和引入设计解决方案来实现的。

根据业内专家的估计,现代化的IT工具还将进一步的提高化工装备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全球化的项目开发合作和设计时,先进的信息交流技术也能有力的推动项目的进展。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面对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是工业企业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同样也是化工装备生产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不仅是装置的投资额大小,装置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也在日益为业主所关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德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为用户提供技术领先的低排放、高能源利用率的装置,以及现代化的工艺流程解决方案。


表1 部分装置领域中的竞争情况(2007年)

例如,在过去的15年Uhde公司就成功的通过工艺技术的改进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保证装置生产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氯碱电解生产节能20%~25%的目标。这家企业通过成功的工艺技术研究和开发远远的把竞争对手抛在了后面,从而实现了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凭借其双压合成氨生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大量的用户。

Lurgi公司开发出以天然气为原料的超大规模甲醇生产工艺(Lurgi Mega Methanol)。这一技术能够减少35%的CO2排放、减少氮氧化物排放至75%,同时比传统工艺的运行费用降低10%。在天然气价格和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些工艺技术非常具有竞争力。Lurgi公司还在生物燃料生产装置的研究和开发中处于领先的地位。Lurgi公司设计制造了一台两级的生产定制燃料的试验装置。它所生产的合成燃料可以无限制的与石油提炼的燃料混合使用。这种燃料完全不含铅,排出的有害气体非常少。只要加上少许定制燃料,汽车尾气中的CO2就可明显的下降。

Linde公司的工程技术部则集中精力研究和开发从火力发电厂的废气中分离出CO2的技术。他们在德国RWE火力发电厂建造了一台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采用了巴斯夫公司最新研发的、被称之为“气体洗涤”的CO2分离工艺和试剂。Linde公司在这一合作项目中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气体洗涤试验装置。这一项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能将火力发电厂燃烧后排出废气中90%的CO2分离出来,并将这些分离出来的CO2保存在地下。


表2 化工装置将继续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谈到化工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时,能够减少硝酸生产时排出的NOx的工艺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由Uhde公司研发的EnviNOx工艺技术能够将这种300倍于CO2的有害气体几乎完全分解为氮气和氧气。目前,世界各地的许多工厂都采用了这种新的有害气体分解技术,每年可以减少NOx的排放量为850万t。

在生产氢的大型装置的研发和制造中,德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也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氢除了可作为能源外,在原油的清洁和脱硫方面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现有石油精炼设备旁加装On-Site设备,可以使石油燃料生产厂能够生产清洁的燃料油,从而也有力的保护了环境。

天然气、煤炭和生物质

几十年来,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一直是石油。但石油资源的日渐减少和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使得化工企业的原料逐步转向天然气、煤炭或者生物质了。如今,那些煤炭蕴藏量丰富的国家(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煤化工项目已经纳入了计划或者已经开始实施了,例如利用煤气化生产合成燃料、发电等工程。但快速发展的煤气化技术受到了高投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CO2和硫的阻碍。德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在煤气化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降低CO2排放方面拥有领先技术,可望彻底的解决CO2排放问题。

在这些技术中有一些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例如:优化了的合成天然气洗涤净化技术;向存储石油的矿层中回输CO2以提高石油产量的技术;或者向地下空洞、地穴中输入、存储CO2。可再生原料应与更好的化学转换技术以及增长的化工需求一起同步发展。石油价格的上涨也使得可再生能源作为化工原材料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结语

有利的经济环境促进了化工装备制造企业的飞速发展。尽管人们都预计到2008年不可能再现2007年度创纪录的经济效益,但是仍然很有可能超过(1998年至2007年)多年的平均值21亿欧元。对于德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来讲,令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生物原料生产装备的制造。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时全球所需燃料约6800亿升——几乎无法用古生物燃料和可再生燃料来满足这一需求了。在过去的一年里,德国的装备制造商已经在上述领域中获得了大量的合同,为了未来的发展,他们也与国内的技术工艺师和承包商签署了不少的合同。
来自海外的需求是德国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其中,产油国家和地区、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南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等是这些装备的主要销售地区。一些化工产品消费大国,例如中国、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也都加大了化工装备方面的投资。与此相反,德国国内石化化工企业的工艺技术改进和扩大需求仍然保持疲软的势头。

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在1965年以前,国际市场上的化工装备市场主要由东欧和北美洲的企业所垄断。在6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例如:Chiyoda,JGC和Toyo公司)进入了这一市场,80年代,韩国企业(例如Hyundai、Samsung公司)也参与进来,这使得国际化工装备制造业也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化工装备生产企业也逐步进入了这一市场。目前,中国与竞争对手主要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进行竞争。

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自德国的竞争对手的看法是:“尽管是一个主要的化工装备制造竞争对手,而且是一个生产能力很高的竞争对手,但还不能在这一市场领域中成为新的化工装备供应商。他们相对较低的流程工艺技术水平阻碍了他们进入国际市场,而且他们的英语能力比国际化的俄罗斯的化工装备制造商要差。印度的化工装备制造商们还没有迹象要进入国际市场;由印度化工装备制造商开发的几个中东地区的小型项目仅仅是个别的例外。在过去的几年里,欧洲的中型化工装备供应商们仅在个别情况下承接到了大型项目。
缺少银行的资金支持是他们无力进入这一市场的主要原因。

美国的化工装备制造商的成就一直在与猛烈的卡特里娜飓风进行抗争,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的比较低调。2005年墨西哥的高尔夫飓风毁坏了大量的石油精炼设备和石油化工基地,从那之后给美国的化工装备制造者们提供了大量的设备维修保养合同。另外,美国的承包商们也在本国新的石油精炼设备中得到了理想的合同订单。德国化工装备制造商在2009年的市场竞争中将有何作为呢?目前,在市场上占据化工装备制造重要地位的企业正在按照风险和利益为主导的项目建设方式建造流程工艺设备,在1999~2003年的经济萧条时期,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市场还为那些新入行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商机,而迄今为止中国的化工装备制造企业很好的利用了这一机会。但不排除其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按照中国企业的方式进入化工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从承包商一方来讲,他们做好了在创纪录的高效益年份之后与不知名的供应商合作、开发新项目的准备。在繁荣过去之后,市场格局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