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油价面临再次大幅攀升风险,原油作为“大宗之母”和重要战略储备,一直备受关注。布伦特原油一度逼近140美元,WTI原油期货一度突破130美元/桶,均创下2008年以来新高。
受国际油价暴涨巴菲特大手笔买入消息影响,A股油气板块持续走高,多数石油股拉升上涨。
回顾历史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行情可以发现,全球油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
历次高油价行情回顾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这段时间以前长期维持在1-3美元左右,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在这一轮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推动原油供给每天约减少300万桶,原油需求每天增加300万桶。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升油价加剧上涨。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同样因为战争,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不过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战争维持时间没那么长,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2008:期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
因此,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
另外由于原油使用美元计价,使得油价与美元走势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美元贬值时,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石油变得更加便宜,刺激需求,推动油价的走高。相反,美元升值,对于其他投资者石油变得更贵了,抑制需求,油价走低。
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
1、宏观层面
1)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而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
在前述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其中,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下滑程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行业PPI波动幅度也最大。
具体到各行业成本提高程度,则会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
2)油价的上涨通过价格输入效应和收入转移效应传导使得CPI走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
一方面,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
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胀。
CPI与个人消费和投资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
2、产业价值链层面
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
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
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
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
有报告显示,考察各板块在油价上涨与下跌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消费者服务、金融、工业等与油价有因果关系的行业在三次石油危机期间波动较大;能源、油气、基础材料多数情况较为受益;金融行业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电信、科技相对稳健;市场政策等因素同样影响板块表现差异。
总的来说,高油价期间各板块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呈现出一些共性:
1)各个板块与油价的相关程度是各板块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2)金融行业在石油危机期间相对于其他板块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
3)市场政策等因素是不同板块在历次石油危机中表现出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高油价对产业格局的影响
高油价主要对产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
1、产业结构:高油价一定程度上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日本为例,70年代高油价促使其经济实现从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
50年代起,日本依托重工业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GDP以年均10%左右高速增长。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原油价格显著上行,使得钢铁、化工等燃料成本占比较大的重化工业部门,成本抬升,竞争力下降,工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石油和煤制品工业生产指数由1979年的99.8,持续回落至1987年的73.7。
面对油价的高涨,日本一方面加强传统行业技术支持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
1970-198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顺利实现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彩色电视机从1965年开始出口,至1985年出口额达到0.6万亿日元;日本的家用录像机出口额1985年超过了1.6万亿日元。对钢铁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硅的需求与日俱增。
2、产业链:
1)石化产业链而言,一方面高油价对石化行业不同环节利润带来扰动,另一方面带来替代工艺的发展机会。
石化行业是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为起点,经过一系列原料加工合成,最后得到各种化工产品或制品从而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或消费的漫长产业链。因此原油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的传导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总体来说,原油及其衍生品等原料投入占比较大的产品(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品)以及替代作用较强的产品(如PVC、甲醇、氮肥等煤炭工艺生产对石油、天然气路线的替代)等价格会涨幅较大。
从产业链上来看,产业链上游企业一般较少并且规模较大,产品价格随着油价上涨而上涨。2000年以来随着油价的上涨,石油开采行业的盈利呈上升趋势。产业链下游行业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就会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负面冲击较大。
2)汽车产业链而言,总量上,油价的高企会从整体上抑制汽车的需求。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汽车销量均有较大幅度下滑。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汽车产量由3992万辆下降到3300万辆,降幅17.3%;
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随着油价上涨世界汽车产量由4230万辆降低到3852万辆,降幅8.9%;
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90年下半年世界汽车产量由4970万辆降低到4698万辆,降幅达 5.47%。
结构上来看,高油价带来70年代日本小型车的风靡。
数据显示,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1300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本田汽车在美销售量跃升到近10万辆。
趋势上来看,高油价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日本、美国、欧洲、中国等相继开始在新能源车领域积极布局。
日本是最早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推进节能汽车前沿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近几年我国开始在新能源车方面积极布局。
3、能源结构:几次高油价使得原油在全球能源消费生产中占比逐渐降低,天然气、煤炭、核能等占比逐渐提升。
整体来看,1970年之前,石油的生产和供应都快速上行,石油也是第一大消费能源;1970 年之后,随着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原油的生产大幅下滑,消费有所波动;取而代之的是煤、天然气、新能源等加速上行。
根据BP统计,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50%;经过几次石油危机,油价的上涨,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逐渐减少,到2020年石油占比降至31.2%。
以美、日为代表,高油价的冲击使其纷纷实行新的能源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使得煤炭、核能以及新能源在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本文来源于流程工业。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jgvogel.cn。
2月20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信部对外公告了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涉及10家石油石化化工企业。
2022-02-24 本网编辑
2月9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视频形式召开2022年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和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和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总结工作、部署任务。
2022-02-12 本网编辑
2024-12-17
2024-12-24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4-12-20
2025-01-10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