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130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能源效率的年增长率提高一倍。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这个要求已经很高了。但我们能否实现到2030年将能源效率的年增长率提高两倍呢?
2024年5月21日,《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节能增效是实现净零排放最快、最经济的方式”(Energy efficiency is the fastest, cheapest way to achieve net zero)。“节能增效行动”(EEM)表示,只要《工业节能增效案例》(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中的10项关键举措有4项得到全面落实,就有可能实现到2030年将能源效率的年增长率提高两倍,并获得净经济收益。
“节能增效行动”建议在工业领域采取以下4项举措:
1.实现设备互联,或将工业设备接入物联网。这有助于提高运行效率,减少电力和燃气消耗,降低维护成本,缩短停机时间。
2.安装高效电机:如果将正在运行的3亿余台电机升级为能效等级更高的电机,全球用电量可以减少高达10%。
3.增加使用变频器:变频器可以根据所需负荷调整耗电量和排放量。
4.妥善维护热交换器:工业热交换器用于建筑采暖、空调、制冷以及数据中心冷却。若热交换器维护不善,可能造成高达2.5%的全球碳排放,大致相当于整个航空业的碳排放水平。
到2030年,仅采取以上4项举措即有可能将年碳排放量减少25.3亿吨。综合起来,其效果相当于将近些年的能源效率年增长率提高2倍。
“节能增效行动”分析表明,按2023年的价格计算,从现在到2030年,采取以上4项举措的总经济效益可达4.1万亿美元。即使按照6%的行业标准折现率来算,也相当于1.23万亿美元的现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需在此期间投入相当于全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或生产者投资的1.6%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节能增效行动”分析只考虑了相关举措在2030年以前可产生的工业效益,实际上,很多举措能够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提高运行效率。当然,如果工业领域能够采取更多举措,实际效益还会更大。
这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工业领域实现并超越约定目标的路径从未如此清晰。此外,抓住机遇的人将会获得投资回报。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但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最后,我很高兴看到,以上意见还得到了以下方面的支持:
· 能效经济联盟(AEEE)总裁兼执行董事 Satish Kumar
· 美国能源工程师协会执行董事 Bill Kent, C.E.M.
· 美国节能联盟总裁 Paula Glover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节能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王占奎
· Mission Efficiency “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组织能源效率部门负责人Brian Dea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阅读英文新闻稿。
文章内容来源来源本文作者:ABB运动控制事业部全球总裁梅塔,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习近平: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4-06-26 新华网
我国是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国,并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炼油国,但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较弱,进口原油、天然气价格与国内市场供需情况无关,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1%,市场最大买家却没有“价格话语权”,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对于提升我国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4-06-22 四川物流产业研究院
2024年5月31日,工信部发布《国家工业节能降碳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2024年版)》,其中,《氢能制取及利用技术》部分,共遴选出15项技术。
2024-06-02 工信部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28
2024-11-15
2024-10-24
2024-10-23
2024-11-05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