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2024年10月15日——霍尼韦尔(纳斯达克代码:HON)近日宣布与三星工程(SAMSUNG E&A)达成合作协议,针对全球面临减排挑战的发电厂行业共同推出解决方案。这一举措旨在减少碳排放,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该合作再次体现霍尼韦尔业务组合与包括能源转型在内的三大趋势同频共振。
三星工程是全球能源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它将通过采用霍尼韦尔行业领先的碳捕集技术来帮助电厂减少碳排放并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双方将携手推进霍尼韦尔新型先进溶剂碳捕集(ASCC)技术的应用落地。
“作为碳捕集领域的两大领导者,我们的合作充分凸显了协作对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三星工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Hong Namkoong表示,“借助霍尼韦尔的碳捕集技术,三星工程能够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为全球客户提供可行的、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显著减少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在化石燃料向低碳能源的转型进程中发挥重要的过渡作用。这些技术有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霍尼韦尔一直是全球碳捕集技术的领导者,此次与三星工程的合作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对减少排放和应对气候挑战的坚定承诺。”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韦思成(Ken West)表示,“凭借数十年的经验积淀加上广泛的碳捕集技术解决方案组合,让我们能够通过减少现有排放源的碳排放来帮助企业实现日益增长的减排预期以及日益苛刻的环保目标。”
霍尼韦尔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已在全球各地的众多应用中得到开发和部署。据霍尼韦尔预计,2023年至2030年期间,霍尼韦尔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将累计减少3.2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关于霍尼韦尔
霍尼韦尔是一家《财富》全球500强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业务围绕自动化、未来航空和能源转型三大发展趋势,以霍尼韦尔加速器运营系统和霍尼韦尔互联软件平台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为多个行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和服务。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霍尼韦尔通过航空航天科技集团、智能工业科技集团、智能建筑科技集团、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帮助客户解决棘手、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让世界变得更加智能、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在中国,霍尼韦尔贯彻“东方服务东方”的战略,以本土创新推动业务发展。目前,霍尼韦尔所有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上海是霍尼韦尔亚太区总部。
关于三星工程
三星工程是一家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覆盖从项目开发、工程设计、采购、建设和调试到运维(O&M)等各个领域,在能源转型、石油天然气加工、炼油、石化、环保、工业和生物等全球能源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秉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先后成功交付了超过1,500个项目,服务区域涵盖中东、亚洲、美洲和欧洲等地。
文章内容来源霍尼韦尔,流程工业整理编辑,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霍尼韦尔(纳斯达克代码:HON)近日宣布计划将其高性能材料业务分拆为一家独立的美国上市公司,预计于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完成。霍尼韦尔希望以对股东免税的方式执行分拆计划。
2024-10-09 霍尼韦尔
2024年9月13日,霍尼韦尔上海科技体验中心在升级改装后迎来焕新开幕。作为霍尼韦尔展示自身前沿科技成果的窗口,上海科技体验中心展出了航空航天科技集团、智能工业科技集团、智能建筑科技集团、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的创新技术和先进解决方案。
2024-09-26 霍尼韦尔
在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霍尼韦尔UOP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石文才与首席技术应用专家何剑波接受了媒体采访,详细介绍了霍尼韦尔最新发布的石脑油制乙烷/丙烷(NEP)工艺。这项被视作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不仅为全球的乙烯和丙烯生产提供了更高效、更经济且更环保的选择,同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石化行业的绿色转型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4-09-22 胡静
2024-12-17
2024-12-24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4-12-20
2025-01-10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为了回顾 2023 年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当下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流程工业》编辑部在 2024 年第一期特别策划了“工业碳中和”专题,邀请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工业企业分享观点和产业实践,为广大的流程工业企业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