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短短三十年间就从低谷攀上世界经济大国,这一奇迹令世人感叹。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技术?中国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为此,我们专程拜访了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朱良漪先生。虽然已年过八旬,但朱老依然精神矍铄,从他的回忆中,我们走近日本。
一个国家如何确立其发展模式,必然首先要考虑与它自身的客观情况和条件相结合,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注视发展加以调整,也就是与时俱进,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发展的特点
岛国的忧患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人口过亿,面积为37.8 万km2,仅为我国的1/26,资源匮乏。同时又受到来自国内外战前战后思想意识四方的冲击,因此其国民从小就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总想在国际经济上取得领先位置。这就必须发展高新技术,并且是具有特色的技术。一旦拥有了这项技术,不但要牢牢抓在手里,还要保证领先的位置。在这点上,他们开始学的是欧洲各国。举瑞士为例,大家都知道,瑞士最著名的工业是钟表、机床、食品工业和金融业。这是由瑞士的国情决定的。那里土地少,丘陵与山区结合,因此必然会发展畜牧业,由此再发展奶制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山区多也同时决定了家族工业的发展取代大工厂的发展,由此产生了如钟表制造的家族精密加工业,再进一步就走向精密中小型机床与电器、电子、医疗等与成组装配集成化的大集团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结合到日本,它的土地、人口素质及它所在的位置,决定了选择发展仪表与自动化技术是一项国策,但是对外他并不宣扬。
从西欧到北美
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明治维新,那时提出的是走欧美路线,实际上是欧洲路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过去常说“德日派”的缘由。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和德国的关系最密切。日本仪器仪表的发展从精密加工和量具开始。而发展量具必须先发展测试技术。测试技术的强国是德国,所以日本很多仪表厂都是从德国产品起家。在工业发展中,首先是材料工业,包括铸造和钢铁,其次才是加工和制造业。日本在这两个工业中生存下来,它的仪器仪表产业也由这两个行业发展起来。最早发展的是电表,我们熟悉的横河就是从电表起家,之后发展温度和压力的测定。于是日本从电表走向温度、压力以及指示记录仪器,再进一步就是单元组合式的I 系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由于战败,被美国占领,逐步走上了美国路线。因此,现在日本的发展,实际上是德国的基础,英美的发展模式。它吸收欧洲和美国的长处,有德式的严谨,同时又有美式的开放。举例来讲,富士电机早期是与西门子合作的。之后,出现了横河和山武,分别与美国的Foxboro和Honeywell合作,这从山武公司最早的名字“山武-Honeywell”就可以看出。在用于机械制造的仪表方面,如富士、日立,三菱等都是学习德国。在石油化工方面,就主要学习美国了,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山武以及后来被横河兼并的北晨(主要是日本自主开发的热工仪表)。值得一提的还要科学仪器的霸主——岛津制作所。
穷则思变
在二战之后,日本非常之穷,仪表行业没有人投资。很多小型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日本企业开始走上了从家庭到家族,再投入大规模生产的道路。我们熟悉的小野计器、滨松,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采用家族工业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人员的相对稳定,这非常重要。因为培养人才需要很大的投入,成长起来的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家族企业的兴起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免人才流失的风险。在家族工业里,行政领导可以换,技术、生产和销售岗位上的人员轻易不更换。而这三个岗位上的高层领导会进行轮换,用以培养洞察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为将来决策层人员的培养打下基础。而且,采用这种方法,人员利用效率高。此外,在日本地皮昂贵,因此很多厂房都规模很小,安排得非常紧凑,有的甚至前厂后家。家族工业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缺点。这就是不容易吸收外来的先进力量。因此也有的家族企业会想尽办法把人才吸收到自己的家族里来。另一方面,他们又逐步走上“国际化”。我们因为文革丢了二十年三代人的合作机会。大家都在说体制问题,我看还是要从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各行业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特别是仪表与自动化技术对科研前导(Discovery)、节省开发研究资源、拉动经济的作用再不能停留在空谈上了。
国内锻炼 国际竞争
日本所有在国外销售的产品,无一不在国内使用过。他们从来不会把国内没有使用过的产品拿到国际市场进行销售。只有在国内经受考验,才能够走出国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虽然在国外销售其商品,但决不会轻易转让其技术。在日本,如果要搞大规模生产加快产业步伐,就必须自动化,因此他们自动化发展最好最快的是流水线和机械手。小型企业有小规模生产线,大企业则有大型生产线。生产线和机械手的发展也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特别是提高了标准化的水平。有些工厂工人不多,但是搞非标准类模具和产品开发中对应用方法、标准却投入很大的力量。
仿创结合 埋头苦练
众所周知,在学术研讨会方面,日本舍得派出和投入,很善于学习别人的技术。学习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展览会,一是与国外厂商合作。日本人参加展览会,非常认真。他们会去仔细观摩别人的产品,学习技术,不是只占个摊位,摆摆样子而已。在与外商合作上,山武与Honeywell 的合作是最好的例子。当时他们采用了整体合作的办法,将Honeywell 的东西全部拿过来学习,哪怕是Honeywell 已经不再生产的产品,如传感器、执行器,他们也不放过。由此掌握了多项技术,迅速成长起来。其实,日本本身独创的东西并不多,包括去年岛津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他们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合作与收购相对更多。但是日本企业进行收购,并不会整体收购,而多是一两个产品,然后再进行系统和关键件的解剖和研究。
虽然说日本独创的产品不多,但他们很会提出新概念。比如,他们最早提出了机电一体化(Mechtronics),将机械加工(Mechanics)与电子技术(Electronics)整合在一起。近来,又加入了光学技术,提出了光机电一体化。虽然开始时,并没有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但日本自行用这种概念指导生产,将仪表测试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一系列工业和民用产品。
在日本企业,有三代交替的做法,即研制一代,生产一代,销售一代。保证了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技术上领先,同时又保证市场占有率。所以说日本仪器仪表的发展是独创、仿造与合作的结合。但近些年,日本和美国的关系密切导致日本企业盲目学习美国,出现了如现场总线等问题上的失误。而且日本的经济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
科研与产业的矛盾
去年,来自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令日本举国上下在欣喜的同时也大吃一惊,因为田中耕一是一名工程师,来自产业部,而非科学家。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一直有着立场上的矛盾。因此,从1997年开始,日本提出了“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大纲”,对成果、制度、体系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实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通过大纲,日本希望达到以前几个目的,首先继续高举诺贝尔奖的大旗;其次,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第三,维持和提高竞争力;第四,改善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最后,还要缓解通货膨胀。其实在中国,也存在着基础与产业的关系与比重的问题。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对于基础投入大,产业少。
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日本的行业协会在日本仪器仪表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协会通过自身对企业进行协调,在某种意义上,协会是产、学、官的结合,保证了企业之间不仅有竞争,同时也有分工。而且协会还是最好的传达国策的媒介,对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指导。日本人的团结有目共睹,在展会上他们都是互相协作,不搞恶性竞争。在对外销售上,厂家并不自己卖东西,而是通过商社进行销售。这样,在一个行业内,有协会进行产业、用户和科研上的协调,商社进行商业上的协调,企业受益无穷。
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在70 年代,我曾主持了日本北晨与北京电表厂的合作,引进了EK系列产品。这也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北京电表厂的著名产品之一。后来进入中国的山武公司和国内企业的合作也还算不错,但是多为大路货,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对于横河电机,作为在国内活动最频繁的,影响最大的日本企业,有些项目却始终没能从中得到技术。日本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企业,如小野计器研究的用于汽车工业的声学和振动测试,对于目前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国情来讲,非常有用。再例如日本滨松的光学元件,被很多国内分析仪器厂商采用。但是,如何进行合作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曾经有过良好合作的都是老一代的日本人。现在进行合作,除去经济上的问题,历史和政治因素不可避免。其实,我们对日本的民族和工业科技发展历史研究的不透。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我建议在我国仪表与自动化领域的发展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日本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目前在世界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市场上排名第三,必然有它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我们应当根据国情和国际市场动态来选择技术。如日本在早先引进德国技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根据自身需求,采取多种方式,或自行发展,或全盘引进。但合作到一定程度,必须有独立创新的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平等地、公正地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也照顾到合作伙伴的长远利益,不受到其他国家的制约,并进一步由技术的被给予者转变为给予者。
其次,国内的协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单纯是企业的召集者,而应当是技术型的协调者。在不同时期要建立不同性质的协会即能对企业贯彻国家一定时期发展的需求,协调企业间的生产与合作,甚至包括对外的产品销售。只有企业、科研和政策协同团结一致,各自运用好自身的职能,行业才能得以长足的发展。
第三,我国的产品也应参照日本模式,现在国内市场进行锻炼考核。而对于国货和新产品的购买,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第四,日本家族工业的发展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无论是从人才的培养还是厂房的紧凑设计。
第五,建议学习关注日本这几年提出的“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大纲”活动。但一定要有经验的产业人士参加,再不能只听来自象牙塔中的一些声音了。
最后, 比较遗憾的是, 本次Miconex展会上,日本的展商只有三家,很多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展商都没有来,这不能代表日本的水平。我们的企业若想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