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化工工程公司大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经历过由新兴国家带动的繁荣,也经历了美国的页岩气引发的工程热潮,更经历了去年经济的急剧下降,他们要经受市场的跌宕起伏。与此同时,化工工程公司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样的市场下,化工工程领域也逐渐催生了一批全球化的、智能化的新型工程服务机构,他们注重质量并以客户为导向,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大项目,新区域,高投资:两年前,世界化工工程如序发展。
BASF,Bayer和陶氏等化工企业在世界各地推出大型项目,例如在路德维希港,马根,朱拜勒和自由港。
为了将其高营业额目标变为现实,化工领导企业BASF一年投资约40亿欧元用于新工厂和装置的建设。这一举动与BASF的竞争对手陶氏公司如出一辙。
美国化学生产商正在进行着多个大型项目。在沙特阿拉伯沙漠的Al Jubail现场,陶氏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正在建设萨德拉(Sadara)石化综合体项目,该项目耗资100亿欧元左右。
与此同时,陶氏开始在得克萨斯州自由港开始了耗资13亿欧元的乙烷裂解装置建设。该厂预计从2017年开始投产,将年产150万吨塑料和弹性体产品。
ACC(美国化学协会)预测,全球化工厂和化工设备的投资在未来八年内翻倍。
未来预测如此,而今经济如何?
当前,低油价对页岩气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将众多项目搁置。
生物化工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如果乙烷生产塑料产品可以大幅拉低全球市场价格,谁还需要生物乙醇?
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从巨大关注转向了重大关切:巴西的经济下滑,俄罗斯也发生这转变——至少是由于欧盟制裁——进入了一个更加困难的市场,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变成一个“新常态”市场,虽然仍处于增长阶段,但众多干扰因素影响着中国经济,比如说,最近钢铁和煤炭行业已经被宣布大规模产能下降。
市场已经不再给人安全感。特别是在石化行业,虽然在食品和制药行业仍然繁荣,但是石化行业的业务已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随着新的供应商进入全球市场,德国和欧洲公司越来越多地遭遇到中国和不久前出现的韩国对手,这些中、韩企业拥有了大量的公众支持,其具有竞争力的定价是对其竞争对手的莫大挑战。
德国和中国化工工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角逐,其竞争结果在不同区域不尽相同。在欧洲,德国仍旧处于领先;而在亚、非和南美部分地区中国公司领先一步。更复杂的问题是,德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通过其中国子公司服务全球市场,而反之使其最近被中国企业进行收购。
2013年韩国第一化工厂的承建商愿意承担经济风险,在Daelim项目上减少了90%的同比增长收益;在三星工程公司报告上指出三星公司损失220万欧元,与之带来的结果是,在2014年12月1日该公司与重工造船公司合并。中国企业正在建立自己的竞争市场,趋向于承包交钥匙工程的大项目。中方竞标者可以覆盖大部分的价值链,提供吸引人的融资方案。
相比之下,德国企业并不参与价格战,取而代之是以质量优势进行反击。德国企业加大其研发力量并扩大其销售网络。它们更贴近客户——平衡集中的能力和现场经验,满足本地沟通的需求。毅然决然地与中国竞争对手进行合作。通过近期对德国贸易与投资的研究,超过20%的受访企业乐于与中国企业合作,愿意成为中方企业的分包商或买方。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VDMA)博士Reinhold Festge指出,中国供应商也越来越趋向合作的态度,愿意在产业供应链中包含德国企业。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与德国质量品质相结合,这样的结合对国际客户而言值得信服。
因此,一场起步艰辛的竞赛,最终可能转变为对参与三方的“三赢”模式:日臻完美的欧洲公司得到利润,中国企业借此茁壮成长,最关键的是客户可以从以上两方面获利。
相关文章阅读请点击: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